毛隆凤 周欢
【摘要】发挥思政教师队伍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既要落实党对新时代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基本遵循,做好“外部赋能”,还要激发思政教师内源性力量,实现“自我增能”:在自我丰盈上下功夫,厚情树德;在自我革新上求突破,革弊躬行;在自我提高上使力氣,笃学精研,切实提升铸魂育人的能力。
【关键词】“自我增能”;新时代;思政教师队伍;铸魂育人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重大工程”去推,一个“专项工作”去抓,一场“攻坚战”去打,强调国家统筹好、党委领导好、学校主建好、马院落实好,从“外部赋能”的角度不断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然而,这支队伍要永葆战斗力,必须以巨大的勇气和担当实现“自我增能”,勇担时代大任、直面现实问题和挑战,进行自我丰盈、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从而端正认知、培植情感、涵养修为、启迪智慧、增强本领。
1.在自我丰盈上下功夫
1.1厚情。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就要从厚植深广情怀处着笔,涵养超越小我的情感关切和精神境界。首先,要厚植家国情怀。胸怀报国深情、深晓民族大义、心系时局大势,既要潜心问道又要关注社会,既要醉心学术又要照进现实。其次,要厚植育人情怀。面对“两难”困境:是投身于工作还是精细于个人生活;是关注教学与学生成长还是关注科研与自我发展;是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还是做一个“会影响学生”的老师。最终看来,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要做塑造灵魂的“人师”,不做“经师”和“句读之师”。再次,要厚植仁爱情怀。思政教师应有悲悯宽仁之心,既有胸纳山川丘壑、心怀天下苍生的“大爱”,也有用真心、真情和真诚对待学生的“小爱”。
1.2树德。新时代思政教师要强化个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其一,要以德立身,培植为时代育新人的使命情怀,公正厚道、淡泊名利的超凡气节,甘当人梯和铺路石的奉献精神,以高尚师德、浩然正气树立良师形象。其二,要以德立学,秉持研精覃思的治学境界,恪守高洁的学术操守,坚守为时代画像和为时代立说的学术使命感。其三,要以德施教,兢兢业业、潜心育人,身体力行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在自我革新上求突破
2.1革弊。思政教师要时刻以“四个统一”、“六个要”要求自我检视,革除五种常见弊病:其一,政治定力不足——理想信念淡化,政治坚定性、警觉性和鉴别力不够,课堂上信马由缰、口无遮拦、或是陷入情绪宣泄。其二,情怀干涸——把思政课上成没有温度的知识传授课或是表面热闹的人际交流课,不见情怀熏陶、价值引领和思维启发。其三,学习惰性——应付任务被动学习、围绕课本狭隘学习、敷衍学生点水学习,备课仿一仿、上课念一念、科研抄一抄。其四,职业倦怠——经年累月“吃老本”和“炒冷饭”,上课配方陈旧、模式老套却不思进取和改革,充耳不闻教学理论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课程改革浪潮。其五,轻率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工作上总想一鸣惊人,学习上只想立竿见影,育人上追求立见成效,科研上希图一步到位。
2.2躬行。《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行”是落脚点,学有所成、思以致用是最终目的。“思政课教师要不辜负伟大时代,就应当站在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前沿,走向教学理论的深处,创新教育教学理论,扎实提升教学质量”。[2]也就是说,思政教师不能做死读书而不善应用的“两脚书橱”或是食古不化的“蠹书虫”,将一身才学虚置、一腔情怀辜负,而是要将所学所思体现到教学实践、科学研究、育人工作和社会服务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敢试敢为、躬行践履,在实践中增强育人本领、履行时代重任。
3.在自我提高上使力气
3.1笃学。严格来讲,在资讯疾速迭新的当下,没有跟进就是落后了;在知识开放共享的时代,没有专精就是落伍了。尤其是时今中国正处于需要思想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理论的时代,学术理论界忙着为时代立言著说之际,思政教师队伍应有适当的“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端正认识——学习是职业、是责任、是生活、是乐趣;拓宽渠道——在阅读中学、在生活中学、在行走中学、在研究中学;下深功夫——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专攻博览——学有所长、博观约取、储其才用、厚积薄发,在学习中不断积蓄铸魂育人的“弹药”和能量。
3.3精研。只有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才能把理论学精悟透,提升政治判断力和思想穿透力;才能做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把理论阐释明白;才能在宣讲教育中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做一流的新时代思政教师,离不开扎实的研究阐释。开展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断精进思政教师的“内功心法”和“看家本领”;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研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学理阐释研究,增强回应时代之问和学生关切的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研究,提升铸魂育人的科学化水平;开展育人方法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练就应对当前育人工作面临的各项挑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