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文
即使不论音乐上的成就,李斯特(Franz Liszt)也是个很特别的人物。他跟女人的关系很复杂,因为他是天才,人长得又帅,年轻时爱他的女人很多。但他对爱他的女人总是没太大兴趣,跟不该有缘的,却纠缠不舍。一八三三年,他在巴黎认识了一个伯爵夫人,名叫玛丽亚 ·达古(Countess Marie dAgoult),相爱后便赋同居,不久迁居瑞士,这位伯爵夫人比他大六岁,而且有婚姻在身,之后还为他生了三个孩子。
后来当然分开了,李斯特过了一段自由放任的生活,在欧洲各地旅行,也到过英国与俄国。一八四八年,他在乌克兰基辅演出,之后与俄国亲王王妃维特根斯坦(Carolyne zu Sayn-Wittgenstein)谱出了一场恋曲,维特根斯坦有波兰公主的头衔,同样是已婚,两人的恋爱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多年,闹得欧洲乐坛沸沸扬扬。公主信的天主教规定教徒不能离婚,这次恋爱最终不了了之。李斯特伤心之余,便有遁入空门之想。
李斯特与伯爵夫人生的二女儿叫作柯西玛(Cosima Liszt),也很有名,她曾与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彪罗(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结婚,后来又嫁给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这事有点奇怪,彪罗本是瓦格纳的学生,哪有做老师横刀夺学生之爱的,但彪罗似很认命,在柯西玛为瓦格纳连生了二女一子之后,终于答应跟她离婚。柯西玛为瓦格纳生的二女一子,大女儿叫伊索尔德,小儿子叫齐格菲,要知道瓦格纳有部极有名的歌剧名字就叫《崔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而一八七 ○年当柯西玛得到自由后,瓦格纳正式迎娶她,送给她一首极浪漫又静美的曲子,叫《齐格菲牧歌》(Siegfried Idyll),都可见到儿女名字,也见出极深的情意,可见他们两人相爱并不是假的。
瓦格纳太有名,就无须细说了。谈起感情上的苦主彪罗,在音乐上也顶有名。当年他任职慕尼黑皇家歌剧院,瓦格纳的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八六五)和《纽伦堡的名歌手》(一八六八)都是由他担纲首演指挥的,对瓦格纳而言,这两场首演的成功非常重要。同时彪罗也是二十世纪有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肯普夫(Wilhelm Kempff)和作曲家理查德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是至今大名鼎鼎的柏林爱乐乐团的第一任音乐总监及指挥,任期是一八八七至一八九三年,交卸了指挥棒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
回头谈李斯特,前面说他与公主的苦恋无法修成正果,当时便想遁入空门,而他确实做到了。一八六五年他正式发愿并通过仪式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有人称他做神父去了,其实不是,他最初在教会做司门员(porter)、读经员(lector)、驱魔员(exorcist)与辅祭(acolyte),都是不高也不重要的位置,到一八七九年,他得到个荣誉叫作 Honorary canon of Albano,Albano是地名,而 canon这词不好翻译,大约是一个可经主教任命地区教会的荣誉名衔,这跟一般称作修士、司铎(神父的正式名称)、蒙席等有实际职责的人员是不同的,目前天主教似已没 canon这种名衔了。李斯特虽 “出家 ”,但还是很自由,可穿着神职人员的黑袍子到处旅行,此时的他已不宜公开演奏了,但作曲可以,也可指导学生。他很大方,指导学生分文不取,被他指导过的音乐家在法国有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在挪威有格里格(Edvard Grieg),在俄国有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他们之后都在各地发光发热。
再谈李斯特的音乐,也有点复杂,得先从他出生说起。他出生在奥匈边境奥地利一方,父亲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德国人,他后来做了天主教神职人员,也常以意大利为家,年轻时在巴黎跟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等人交好,音乐作品名称喜欢标示法文,这样说来,他是个名副其实的 “南腔北调人 ”。提起格里格便想到挪威,提起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就想起芬兰,提起李斯特,你不太会想起匈牙利,所以他不是一地的音乐家,十九世纪欧洲人把欧洲当成全世界(其他叫世界外),他更算世界的音乐家。他父亲跟莫扎特的父亲一样,从小培植他演奏,他也是天才,五岁便能公开演出,八岁就能作曲,九岁到维也纳,受教于乐圣贝多芬最重要的学生车尔尼(Carl Czerny),也亲眼见过贝多芬,据说贝多芬听了他演奏后曾极力称许。
但他太 “神”了,别人的钢琴曲对他而言太简单,弹来总觉不过瘾,只好自己来写,他的钢琴曲,往往融入太多特殊的技法,像魔术表演一般,明明只用两手却能听出四手弹出的效果,令人 “耳”不暇接,要说炫技派大师的确非他莫属。他写过很多有特技表演意味的钢琴独奏曲,有组十二首钢琴曲集名叫《高级练习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就是例子,法文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就是英文 in increasing degree of difficulty的意思,指钢琴演奏达到 “高难度 ”之后才能弹的,一般人对这类作品还是敬谢不敏较好,否则容易出洋相。
他的其他钢琴曲,也多少有点炫技的成分,譬如《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和改编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与协奏曲旋律的钢琴曲都是。每次听这些作品,都像风雨中开车走过断崖危桥,过是过了,但心中余悸,久久不能平复,这类作品我总是不那么爱听。
李斯特还有一奇处,他极喜爱文学,熟读古代与当代的文学作品,有时他把文学看得比音乐还重。他的两首交响曲都是基于文学的创作,一首叫《浮士德》,一首叫《但丁》。他还写了许多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s),这些作品也是从他沉迷的文学而来,光看曲目就知道,如《普罗米修斯》《奥尔菲斯》《哈姆雷特》等。在他之前,已有 “标题音乐 ”,他则大量使用,让标题音乐成为风潮,有个好处,结合了文学等于扩大了音乐的领域,但也有缺点,把音乐与文字做过多的牵合,对音乐也形成了一些阻碍,因为两者毕竟还是有许多不同处,很多地方彼此是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