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实践的困境,论述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实践的做法,提出不断强化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拓展多元渠道深度发掘资源、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对策,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 立德树人 融合 实践 困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046-02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要求各学校贯彻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有待从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消除高中阶段“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病,促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课堂为基础,加强高中政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渗透。本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实践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实践的困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思政标准》)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在以理论课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凸显出实践性特色,还要加强其他课程与思政教學的相互补充。但现实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多偏安教室一隅,造成高中思想政治融合立德树人理念的渠道狭窄,具体教学中的实践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立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造诣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解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对这些构成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核心的要素都掌握得较为牢固。但在谋求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教育信息在“输入—输出”活动中的对等性意识,自认为学生能够从理论中汲取德育价值并自觉地规范思想道德行为,这种缺乏现实感、生活化、时代性的教育理念,也恰恰反映出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缺陷。其所造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却难以形成对思政育人价值的强烈认知,例如缺乏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
(二)高中思政教学资源匮乏,学生道德情感薄弱。根据《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学校教育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将这一要求映射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即思政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此外,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现实资源也应该纳入教学资源范畴。然而,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资源主要依赖思政教材,长期处于德育资源“赤字”的状态,学生在缺乏充足多样的教育资源接触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道德情感薄弱的现象。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中,当问及“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民族精神”时,学生基于自身知识储备,可以列举一些文化意象、民族英雄,但由于所接触的教学资源较少,并不能形成深度肯定和认同,所谓的“道德情感”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次。
(三)高中思政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理论排斥性强。《思政标准》明确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从客观上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都较强的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概念又显得过于深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则采取死记硬背的手段,反映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等,其本质都属于被动教学法的范畴。在这种单一教学方法作用下,个性较强、叛逆心重的高中生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对理论不求甚解、只求记住。显而易见,在这种教学及学习状态下是很难实现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的。
(四)高中思政教学场景闭塞,学生道德行为失范。《思政标准》提出,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活动化即理论向实践转化,也可以理解为“抽象→具象”的表达形式;而活动内容课程化则是实践向理论转化,也可以理解为“具象→抽象”的表达形式。这一观点强调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抽象与具象的协同,这样可以为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然而,现实中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实施,在课时有限、资源稀少、互动不足的教室场景中,学生对立德树人的理解与其在现实中道德行为的表现,往往会出现脱节现象。例如,学生了解诚信做人的重要性,但在考试中仍会出现作弊现象、作业仍会投机取巧,这种知行不一的矛盾,正是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
二、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策略
(一)不断强化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思政育人能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政治信仰、道德情操的引领者和指路人,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使自己能够善于将思政理论深入浅出地表达、育人意图潜移默化地实施。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加强四个方面的自我提升。(1)教育沟通素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思政育人的保障,也是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通道,教师在化身课堂教学引导者的同时,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塑造彼此之间和谐的关系,营造一种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平等氛围,以此将立德树人理念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进而引发学生德育思想及行为的生成。(2)社会公民素养。教育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育人的重心在于立德。教师在发挥思想道德言传身教作用的过程中,应以一个公民形象出现,而不是道德行为标杆,这样才能以自身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道德方向、政治信念发展。(3)心理健康素养。就高中学生年龄而言,正处于青春期的末端,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严峻的升学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加观察地强行施加道德规范、政治信仰,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会消解立德树人理念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并通过自身感染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疏解他们的心理问题。(4)善用课程资源。教材是静态的、教育是动态的,教师在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固化内容,要善于开发新形式、新类型,如实物、模型、多媒体、话剧表演等,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立德树人实践的认知。
(二)拓展多元渠道深度发掘资源,优化思政育人体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一大特色在于“静态+动态”。静态资源主要是各种理论、概念、原理,这些都是稳定不变的;而动态资源主要是热点时事、社会新闻等,虽然在表现上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静态、动态相结合,满足资源的充足性、丰富性供给,以此优化思政育人体验。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市场配置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来发掘资源,以此丰富学习的静态资源。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市场交易逐渐呈现出脱媒现象,网上订单、网上支付、线下物流等形式下,造成了异地发货、异地取货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市场交易会存在何种风险?如何才能避免风险发生?现实中,高中生大多具有网络购物的经验,从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很容易理解商品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所在,据此教师再结合所开发的教學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经营”和“法律监管”的重要性,明确商家、买家在市场交易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此强化学生诚信意识、道德品质。相对于冷冰冰的理论解说,这种生活化资源发掘应用的方式更加鲜活,也更容易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育人效应。从宏观上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原则与其他学科并无太大差异,整体上要将被动教学转化成主动学习,通过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增强思政育人效应。在具体手段上,一方面可采用“课程内容活动化”的方式,围绕着立德树人的相关主题,将理论内容转化成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知识经验作用下完成意义建构;另一方面可采用“活动内容课程化”的方式,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繁琐复杂的生活现象归纳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逼真、生动优势也可以发挥作用,符合当代高中生互联网文化心理追求。教学方法创新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展开重构。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摒弃“价值”和“价值观”概念解读的方式,引入武汉抗疫“最美逆行者”的宣言与请战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他们对价值的认识、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事实上,最美逆行者作为一个社会形象,通过文学、新闻、影视等形式呈现,学生对他(她)们的认知已经相对清晰,借助教材中相关概念的引导,能够更深刻地感知最美逆行者身上崇高的道德情怀,进一步通过探讨、分享以增强学生体验,从而发挥更好的思政育人效应。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思政育人场景。高中阶段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更直观地感受立德树人价值、实践思政教育理论,还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如高中思政课时有限。据此,教师可以采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将本地思政教育资源汇集起来,作为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实践的“德育指南”。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字课程,将本地一些知名的文化遗产、遗址展现出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前往参观、调查,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制订保护、传承、创新方案。如此一来,丰富了思政育人场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促进了思政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融合。
《思政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表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既是融合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主要阵地,要想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科学实践,需要明确彼此之间教育价值的协同并进,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养、丰富教学场景,为高中思政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开辟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包惠娟.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0(10).
[2]赵彦斌.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3).
[3]张翠萍.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名师在线,2019(35).
[4]翟娅萍.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
[5]王小玲,贾少华.“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7).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