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萍,兰建芸,翟晓乐,肖 霞,翟绍征,杨礼红
(1.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336000;2.江西省人民医院;3.宜春市人民医院;4.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
随着社会、经济、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1]。2000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已达1.29 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0.18%,2025 年将达到17.63%[2]。老年人患病率高,长期卧床,活动受限,需要护理的失能人群多为65 岁以上的老年人[3]。介护事业在日本最早兴起并逐渐被重视,至今日本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介护体系[4]。介护是以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5]。介护对象在接受介护支援后,可以帮助其提高生活的自信心[6]。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使运动失能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尤其是住院的老年病人,长期卧床易引发压疮、肺炎等并发症。虽然目前《基础护理学》教科书上有“一人协助病人翻身法”,但对于体重较重的病人而言,通过1 名护士协助翻身往往难以成功,故引入日本床上移动介护技术应用于长期卧床老年病人,并与“一人协助病人翻身法”对比,研究对体重较重的长期卧床老年病人的翻身效果。
1.1 临 床 资 料 选 择2018 年1 月1 日—10 月31 日 某老年护理院符合标准的老年住院病人80 例。入选标准:①年龄>60 岁;②长期卧床病人,不能自行翻身;③住院时间≥7 d;④意识清楚,无明显认知障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愿;⑤应用Barthel 指数(BI)测量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ADL 分值<40 分;⑥体质指数(BMI)≥24 kg/m2。排除标准:①颈椎、腰椎骨折或病情较重的病人。②已发生压疮病人。随机分为移动介护组及传统翻身组,各40 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翻身方法
1.2.1.1 传统翻身组翻身方法 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 版本科护理教材《基础护理学》中的一人协助病人翻身法。
1.2.1.2 移动介护组翻身方法 采用日本床上移动介护技术。偏瘫病人平卧到右侧卧位翻身具体方法:操作前护士应向病人进行解释,使病人知道将要移动体位和如何配合。护士调整床的高度,操作中可减少弯腰。护士站到病人右侧,嘱病人用健侧手牵拉患侧手放于胸前并用手掌抱住患侧肘关节,用健侧足背勾起患侧足跟,健侧足踩在患侧足背上,双足紧靠臀部,尽可能缩小病人身体面积,嘱病人面向护士,护士右手肘关节和手掌分别放在病人的左膝关节外侧与大腿处,左手放病人的左肩,左、右手同时用力将病人侧翻面向护士,将病人的双腿伸直,站到病人左侧,护士双脚分开与肩平行,膝盖靠着床沿,将双手伸入病人的腰、臀部,拉向自己,护士站到病人右侧,将病人的双足放置成奔跑状(健肢在下,患肢在下),分别在病人的双足、踝、胸前、背部垫枕头,再次调整床的高度。如病人为全瘫或病情严重不能配合者,配合动作均由工作人员协助完成。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1.2.2 测量工具
1.2.2.1 护理人员调查表和病人调查表 自行设计,护理人员调查表包括操作者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工作年限、身高、BMI 以及对两种翻身技术的主观感受、满意度、意见、建议等。病人调查表包括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高、BMI、疾病类型、营养状况、卧床时间以及对不同翻身技术的主观感受、满意度、配合度、意见、建议等。
1.2.2.2 ADL 采用Barthel 指数[7]进行测量。包括进餐、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 项内容。满分100 分,<20 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依赖;20~40 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 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
1.2.2.3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用于测量个体应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总体自信心,共10 个条目,各条目均为1~4 级评分,总分10~40 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10~19 分为自我效能感差,20~29 分为自我效能感中等,30~40 分为自我效能感好[8]。修订后的中文版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82[9]。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对翻身技术满意情况 传统翻身组病人对翻身技术满意率为30.00%,移动介护组病人对翻身技术满意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对翻身技术满意情况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病人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后移动介护组病人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日本介护技术包括饮食介护、排泄介护、移动介护等[10]。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按时翻身是减轻压力、防止压疮发生的主要措施。掌握正确的翻身方法可减轻病人痛苦、保证病人安全、节省护士体力、提高工作效率。临床护士常单独值班,昏迷、瘫痪的肥胖病人常需要依赖外力翻身,然而病人体重往往超过了护士自身承受力,难免造成皮肤擦伤。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更为方便、省力的单人协助病人翻身技术[11]。目前,日本床上移动介护技术已广泛用于日本老年病房,对体重较重的卧床病人均能有效翻身,操作中注重考虑被介护者身体状况,帮助其力所能及地参与正常的运动,恢复残存功能,防止失用性功能减退,通过翻身前的解释沟通,减少病人在翻身时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增加对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并有效地配合。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一般长期卧床病人,而且对昏迷、瘫痪的肥胖病人也是切实可行的,能将病人翻身的全过程分部位进行,有效地缓冲了使用一次性强力,克服了护士不能承受病人的体重压力及造成皮肤擦伤的情况,较好地解决1 名护理工作者单独为体重较重或重症病人翻身的操作。
床上移动介护技术充分体现了人体力学的正确运用,护士采取下蹲姿势降低自身重心,增加稳定系数;让病人尽量靠近护士,使重力线通过支撑面保持平衡;采用拉、减少推的动作,拉有一部分向上的分力,能利用病人对床的压力,减少摩擦力[10],拉时借助护士身体向后的重力。移动过程中鼓励病人尽量自主活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12],促进病人实现人格自立,体现自我价值[13],最终达到提高病人满意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和谐护患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