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璐
摘要:教育管理作为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其自己独立的思想结构与系统。有关教育管理的目标、本质及观念,不同学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育管理的本质上存在有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不同观点,而对于教育管理的本质,学者们从教育管理的普遍属性与特殊属性给出了答案,而对于教育管理的观念,包括有人本观、质量观、实践观等,这些基本理念对于我们了解教育管理,运用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目标;本质;观念
教育管理的产生是为了调节教育活动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面要素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与其他要素相协调,从而实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这一社会活动自身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管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它的目标、本质及观念日渐受人关注,由此产生了迥异的观点。
一、教育管理的目标
教育管理的目标即教育管理所要达到的结果,社会本位还是人本位,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针对池田大作对教育目的做出的阐释: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人的幸福”,是“世界和平”[1]。卜洪双提出教育管理的目标应该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幸福与世界的和平,他认为“教育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其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作为人的全面能力,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高校教育管理就是失败的。”[2]而苏济、杜学元等人提出“‘以人为本是正本清源,是对高等教育目的的进一步正确定位,是对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及本质的回归和阐述。”[3]人本位的教育管理目标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也有学者反对过分地强调人本位,主张社会也是教育管理应注重的目标之一。如近代著名的教育管理家雷沛鸿认为教育管理的目标就在于“使教育适合社会和民众生活的需要,才能使教育成为最有效的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力量。”[4]孙绵涛则在解释教育管理本质应该从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出发,将教育管理定义为“教育管理者按照教育管理自身的规律和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要求,为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从而为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教育目的而服务的一种活动。”[5]在他看来,人是教育管理的目标,社会也是,教育管理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将人与社会综合考虑的目的观无疑是对教育管理目的的最佳解释。
二、教育管理的本质
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的活动,它针对的是教育活动,对象的特殊性也使得它具有了区别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性质,这些构成了教育管理活动的本质所在。
首先,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其普遍性,黄兆龙教授认为教育管理“是泛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和改造人的教育目标,所从事的对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一种协调活动。”[6]综合上文所提到的孙绵涛教授的观点,二人都普遍认为教育管理具有管理的一般特点,即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协调各方面要素的一种活动。这也是教育管理所必须拥有的本质属性。
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管理是管理教育的活动。从产生来说,教育管理产生于教育活动的需要,是为了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优效果而从教育活动内在发展而来。而就教育管理的资源而言,是一种“人-人”的管理形式,而不是“人-物”,其活动包含着人的感情,这不仅存在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内部也存在。作为教育的管理活动,教育管理本身就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活动最终都是徒劳无货甚至是适得其反。而就职能系统而言,教育管理存在有其特殊性,“国家权力机关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和高等学校自身的教育行政管理”[7],国家行政管理主要履行的是宏观操控的职能,而各高校则可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灵活变通,在不违背大前提的条件下寻求自我的特色发展。
三、教育管理的观念
教育管理的观念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指导管理者思维、行為的根本观念,这对于管理活动是否合理、有效运作起着引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管理的观念包括有人本观、质量观、实践观等。
杜威认为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那么的教育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最初的出发点,肯定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性作用。人本观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学生为本,再是以教育人为本,三是以所有人为本,三者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共同支配教育管理活动的正确进行。
教育质量即学生在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其中势必包括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教育管理质量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作用结果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8]对于教育结果的评估以及如何评估对于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进行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管理的质量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片面的质量观、没有效益观念的办学观受到批评,全面的质量观得以提倡。学校管理质量观要从片面的质量观转向全面的质量观。”[9]而我们经常所提倡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是这一教育管理质量观的鲜明体现。
教育管理实践观是教育管理观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人们对如何发挥教育管理作用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有关教育管理的实践观,有两种迥异的观点。一是行政观,二是经营观。教育管理的行政观倾向于强调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主张制定种种法规以及用行政的手段来引导教育的发展。而经营观是由企业的经营思想发展而来,主张运用经营的方法来管理教育。在现今看来,教育管理的实践观正在由行政观转向经营观,二者之间不断融合。
参考文献:
[1]池田大作.孩子是“未来的宝贝”[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53.
[2]卜洪双,毕桂香.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论与哲学人本主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3]苏济,杜学元,谢志军.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基本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01)
[4]马佳宏.雷沛鸿教育管理思想论纲[J].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5]孙绵涛,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03)
[6]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哲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21- 23.
[7]冷余生,试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1988(02)
[8]孙绵涛等著.《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9]柳国辉.教育管理质量观的反思与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