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怿 / 文
炎炎夏日,又到每年游泳纳凉的高峰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大幅提升,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意愿大幅增强。游泳不但清凉惬意,还能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是许多人的夏季最爱,但泳池不仅是高危险性运动场所,也是细菌滋生的温床。泳池安全卫生,须警钟长鸣。
选择一家合格正规的游泳馆,能极大保障泳池的干净安全,杜绝惨痛意外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8204.6-2013)、《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GB 37487-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制要求》(GB 37488-2019)、《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等,对泳池运营管理、卫生条件等,从符合性标准到现场的安全管理,均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要求,也是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抽查的主要依据。但普通民众到泳池游泳,为的是消暑避夏、休闲健身,不太可能带着诸多标准去一一对应查询。那么如何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呢?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关键细节,了解泳池是否满足安全和卫生两项基本要求。
第一步,观察游泳场馆张贴公示的材料,是否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等常规证照。目前,上海对游泳场所始终保持着常态化的监管,没有相关资质的游泳场所极少,但不能排除一些新建小区、新建酒店、新建健身会所内的泳池可能存在的无证、无资质经营的现象。
第二步,在游泳场馆醒目位置是否公示有游泳教练、救生员的姓名、照片、职业资格等信息,尤其要留意救生员是否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证书处于有效期内。
第三步,观察泳池运营配套设施是否完备卫生,如更衣室、卫生间、淋浴间、医护室/急救室、强制性通过式浸脚消毒池等,以及走道是否防滑。观察更衣柜是否一人一柜。2015年6月1日实施的上海地方标准《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为控制游泳池“下饺子”现象,以更衣柜“一客一用”的方法规定了瞬时最大承载量,避免泳池超负荷带来的健康和安全隐患。
第四步,进入泳池后,首先,整体观察场馆是否通透、有否存在无视线盲区。其次,观察泳池周边救生和急救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有无不低于1.5米的救生观察台(水面面积250平方米以下的,至少设2个救生观察台;250平方米及以上的,应按面积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内增设1个救生观察台);救生员是否常驻;有无配备救生浮标、救生圈、救生杆、救生板、救生绳和护颈套等救生器材以及急救药品、氧气袋等急救用品。第三,观察泳池醒目位置是否有“游泳人员须知”“严禁跳水”“严禁追跑打闹”“防滑”“佩戴泳帽”等必要的安全警示,以及深浅水区警示标志。
第五步,下池前观察池壁及池底颜色。池壁、池底颜色应光洁、呈浅色,观察能否看到池底泳道线,保证目视观察的通透度,便于第一时间发现突发情况。其次,池水是否自动水循环过滤,同时嗅之无异味。
此外,泳池属于公共聚集场所,尤其恒温泳池多为密封式,空气不流通,在后疫情时代防疫工作不能松懈,因此还要留意泳池的防疫措施是否规范合理。
泳池水质与健康和安全息息相关,是衡量一家泳池卫生状况的核心要素,也是普通百姓选择泳池的一大关键。当前,泳池杀菌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制剂等纯化学药剂消毒、紫外线处理器+化学药剂消毒、臭氧处理器+化学药剂消毒、金属离子消毒四种。
其中,最为高端的是金属离子消毒法。它是一种纯物理法消毒方式,处理效率更高且不产生任何有害副产物,水质也能达到欧盟标准,在国际空间站、奥运场馆、国外高档别墅、高档酒店中应用广泛,但费用高昂,不具有普及性。
纯化学药剂消毒法主要是使用氯制剂消毒,包括液氯、二次氯酸钙(即漂白粉)、三次氯酸钠(即高效漂白粉、漂水)、三氯异氰尿酸(即强氯精)、溴氯海因(即溴片)等,过去应用得非常普遍,成本低、使用便捷,且能持续杀菌。我们在泳池里经常能闻到漂白粉味等刺激性气味,就来自于含氯的化学药剂。目前,强制性的通过式浸脚消毒池也在使用氯制剂。不过纯氯制剂消毒法正慢慢退出主流,因为氯制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水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危及人体健康,引发红眼病、皮疹、瘙痒、内分泌失调等,还会生成多种致癌性的氯代有机化合物,如三氯甲烷等。如果被人过量吸入,还可能导致氯气中毒事件。
纯氯制剂消毒方式虽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氯制剂并没有就此消失。目前主流的泳池消毒方法——紫外线和臭氧消毒方式,虽然都与时俱进地使用了更高级的消毒处理器,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仍须氯制剂等化学用品的辅助。紫外线虽然杀菌时间短、效率高,但在水深较大时杀菌效果急剧下降,且须定期更换清洗灯管,成本较高。臭氧作为强氧化剂,虽然杀菌能力很强,但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一旦超标,同样会危害人体健康,且配套设备繁多,往往要与制氧机、干燥机、尾气处理器等联合使用,以至于限制了臭氧消毒的推广。而最关键的是,无论紫外线还是臭氧,均为一次性消毒方式,无法持续消毒,偏偏泳池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是人体汗液、尿液、毛发、皮屑、污垢、化妆品残留等外来物,均为人体带入。也就是说,池水本来是干净的,人在游泳时又把它污染了,必须凭借水循环系统让池水再次流经紫外线和臭氧处理器才能灭菌。因此,为了增加持续杀菌的效果,两者都必须辅以氯制品等化学用品消毒。
正因为如此,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查检测泳池水质时,均有与氯化剂含量相关的指标要求,过高和过低都不行。过高,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过低,杀菌消毒效果不足,同样威胁人体健康。
现代人选择泳池场所,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查询,根据地点、时间、价格、服务需求来进行评价选择的,但网上信息海量繁杂,且大众点评、口碑等网络平台多以商家口碑为主,缺少水质等刚性指标信息。那么,在有效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如何选择一家合格合规的游泳场所,如何辨别泳池水质是否满足要求呢?一是网上查询市场监管部门的泳池抽检结果以及泳池口碑;二是现场查看有无水质监测报告(正规泳池还是能见到的);三是现场观察池水是否通透、不浑浊、无明显绿色,下水前闻闻有无明显刺激性气味(若有呛鼻的漂白粉味,最好不要下水);四是从泳池出来之后,感觉一下身体是否黏腻。
而要预防“氯伤害”以及病菌侵袭,最简单的方法:一是下水之前,先把自己洗干净,尽量减少人体污染物被带入池水的可能,从而减少污染物与池中氯化剂结合产生的有害副产物;二是配备保护身体的私人泳具,如泳帽、泳镜、护鼻等;三是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成人游泳的黄金时间其实只有40分钟,因此不要因为玩得高兴而选择连场游泳;四是游泳之后一定要淋浴,将全身冲洗干净,降低氯元素附着以及细菌侵害皮肤的可能性。
无论是否合格正规,作为公共娱乐健康场所,泳池都是细菌滋生的温床。所以,还要了解一些常见“游泳病”的防治方法,避免原本有益健康的活动变成沾染疾病的源头。
皮肤病:池水湛蓝清澈,仍免不了病菌残留在皮肤上,再加上泳池常用氯制剂消毒,可能刺激皮肤,所以游泳后用肥皂或浴液消毒冲洗必不可少。其中,头发、脸部、脚部都是清洗的重点。脚部之所以要重点清洗,是因为进出泳池都要经过强制性浸脚消毒池。浸脚池为了加强短时通过时的消毒效率,“氯”含量比泳池高出数倍(也很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此外,要尽量避免与一些公共配套设施的直接接触,因为如果卫生间、更衣室、沐浴室以及扶手和座椅等设施如果没有消毒,都可能成为皮肤感染或妇科疾病的“罪魁祸首”。
结膜炎:游泳时不戴泳镜,池水中的消毒剂可能会刺激眼结膜,病菌容易直接进入眼睛,从而诱发结膜炎。此外,患有眼病别去游泳;近视眼可考虑购买有度数的游泳镜保护眼睛;游泳时切忌揉眼睛;游泳后可适当使用氯霉素或氧氟沙星滴眼液。
中耳炎:这是另一种常见的“游泳病”。造成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就是泳池中的水进入了耳道,且未能及时清出。所以,耳朵一旦进水,可将头歪向进水一侧,单足跳跃数下,让水向下从外耳道自动流出,游泳后再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当然,已经有耳病的人,不宜游泳,一方面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另一方面防止病菌进入池水感染他人。
妇科病:游泳时,很多女性喜欢坐着休息。无论池边还是座椅,因为人来人往、频繁使用,霉菌等致病菌有可能附着在地上、椅上、坐垫上的,从而成为感染源,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等妇科疾病。因此,无论休息还是更衣时,如果需要坐着,不妨垫上一条自带的干净浴巾,避免皮肤与地面、公共座椅的直接接触。
提醒:为防控疫情发生,还是尽量到人少、卫生干净、健康隔离措施做到位的泳池去游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