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张锐 刘镜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1)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此方案的颁布体现出国家对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视,而一流学科往往是各高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核心,直接反映出高校的办学质量、学科特色和科研水平,对推进高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掌握重点学科文献需求,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是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责无旁贷的工作职责。
引文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文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相对科学、简单,数据获取更迅速、经济而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1]。通过引文分析可以反映出论文作者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参阅、吸收和利用程度,也能反映出论文作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意向、需求特点和需求规律。通过引文分析可以了解高校教师的文献需求,旨在为图书馆重点学科资源的馆藏布局、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服务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教师和研究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的文献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馆藏资源建设方向。由于教师的文献需求体现出更高的学术水平,因此对教师的引文分析更具有说服力[1]。
以沈阳农业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的农学为例,通过中文数据库CNKI和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作为统计源,检索2016-2018年沈阳农业大学农学70名教师发表的中外文科研论文(只统计署名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去重;不包括会议论文和增刊论文),采用Excel 2007作为统计工具,对论文的数量及其中的引文,包括引文数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和高被引文献及保障度5项指标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文献保障度依据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纸质文献以及所购中外文数据库的保障数据进行统计。
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写作能力、认知能力、文献吸收能力、科研素养与文献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2-3]。沈阳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本校)农学教师2016-2018年共发文141篇,其中中文论文130篇,外文论文11篇;引文计3873条,中文论文引文3441条,外文论文引文432条;2016-2018年引文率为100%,年篇均引文量分别为24条、30条、28条,上下有小幅波动,3年篇均引文量为27条,处于国内优秀科技论文篇均引文量8.4-38条的中偏上水平[4],说明近年来论文作者对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最新情报信息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吸收量也逐年加大。从单篇引文量来看,综述型论文引文量明显高于研究报道型论文,2016-2018年出现引文最多的1篇综述型论文,单篇最高引文量达77条,是3年篇均引文量的2.9倍;而研究报道型论文引文最少的仅3条,为3年篇均引文量的11%,其显著的差异表明综述型论文的文献需求量远高于研究报道型论文。具体论文数量分布详见表1。
表1 引文数量分布
引文语种分布是测度科技工作者利用外语的程度和吸收国外文献能力的一组数据。引文语种的构成除了受文献情报源报道语种和馆藏影响外,主要由作者群掌握的语种及熟练程度所决定[5]。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校农学教师的引文以中文文献为主,占引文总量的56.3%;其次是英文文献,占引文总量的43.4%;日文文献及其他语种文献仅占引文总量的0.3%。某一语种的文献被引用量越大,则越说明该语种的常用性和重要性。表2中数据说明,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成为专业教师利用文献资源的主体。考察和分析引文语种的分布,对于图书馆有计划地引进外文文献、开展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等颇有参考价值。
表2 引文的语种分布
引文类型分布对于确定科技信息源引用度、评价各类信息源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6]。从表3可知,期刊在引文类型中占绝对优势,达92.3%,而外文期刊在外文引文类型中更是高达95.2%;图书在引文类型中居次位,占3.9%,而中文图书在中文引文类型中占4.9%;排名第三的是学位论文占2.3%,其中尤以中文学位论文为主,对外文学位论文的引用极少;再者是会议论文引用27篇,仅占0.7%;其他文献类型包括专利、标准、网络文献等占0.8%。可见期刊一直是本校农学教师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情报源,图书是第二大信息源,期刊和图书是本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重点采购资源;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则是重要补充,是图书馆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收藏的资源;其他文献类型由于本身获取较难或者获取途径少,所以被引用的也少。详见表3。
表3 引文文献类型分布
研究引文年代分布能够反映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时间范畴,揭示学科文献的老化规律和掌握文献利用的高峰期,为图书馆调整馆藏文献结构布局和更好地开发文献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7]。从图1可看出,本校农学教师对中外文的文献引用半衰期大体一致,因为中外文引文的高峰期均出现在2001-2015年间,但中文引文曲线起伏更大,此间中文引文量占中文总引文量的86%;而外文引文曲线相比中文引文曲线相对平缓些,此间外文引文量占外文总引文量的71%。由于期刊引文占总引文量的90%以上,因此图1也可看作是期刊引文年代分布图。经对比发现,中外文近期期刊的引用率远远高于同期期刊的引用率,英文期刊的引用时间跨度略大于中文期刊,表明英文期刊比中文期刊的文献半衰期速度慢,使用期略长,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外文期刊在期刊上架周期、借阅、剔除等期刊管理方面要比中文期刊的时限长。对引文年代进行分析为图书馆确定期刊的保存和剔旧年限、掌握回溯数据库的需求情况提供了时间依据。
图1 引文年代分布
3.5.1 高被引期刊分布及保障度
被统计的141篇科研论文中,中文期刊引文为1966条,分布于250种中文期刊中;外文期刊引文为1608条,分布于394种外文期刊中。表4分别列出了引用频次最高的前20种中英文期刊。其中中文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作物学报》,达到185条,约占中文期刊引文总量的9.4%;英文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是《Plant and Soil》,为87条,占外文期刊引文总量的5.4%。引文分析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解馆藏期刊对本校教学科研的保障程度。被引频次前二十的中文期刊的引文共计1145条,约占中文期刊引文总量的58.2%,可见8%的中文期刊就能满足本校农学教师58.2%的引文需求;被引频次排名前二十的外文期刊的引文共计626条,约占外文期刊引文总量的38.9%,可见5%的外文期刊就能满足本校农学教师38.9%的引文需求。表4中90%的中文期刊和100%的外文期刊是本校农学专业的核心期刊,在本馆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电子期刊均有收藏,馆藏满足率为100%。被引中文期刊本馆有纸质收藏的有246种,保障率为98.4%,而本馆所购买的中文电子资源能提供100%保障。被引外文期刊本馆有纸质收藏的占76种,保障率为19.3%,本馆所购买的外文电子资源Springer、ScienceDirect、Wile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262种,保障率为66.5%。由此可见,本馆的农学学科中文期刊馆藏丰富,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需求,而外文期刊的保障率还有待于提高。
表4 高被引排名前二十中外文期刊及馆藏保障度
3.5.2 高被引图书分布及保障度
农学教师发表的141篇论文中,图书引文共计153条,占总引文量的3.9%。其中107条中文图书引文分布于67种图书中,47条外文引文分布于37种外文图书中。中文图书有50种图书仅被引用1次,占被引中文图书的74.6%;外文图书有33种仅被引用1次,占被引外文图书的89.2%,说明图书引文呈现高度的离散性,这对中外文图书采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表5列出被引频次3次及以上的7种图书即可证明图书引文呈现高度离散性这一明显的特征。中文图书引用最早的是1974年出版的译文集《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及代谢》,引用最新的图书是2015年出版的《北方粳稻规模生产》,引用2000年以后出版的图书有49种,占被引中文图书的73.1%;67种被引用的中文图书中,本馆馆藏有64种,中文图书保障率为95.5%,而中文电子图书的保障率为100%。外文图书最早引用的是1976年出版的《Water stress and dynamics of growth and yield of crop plants》,引用最新的图书是2016年出版的《Potassium-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 in evergreen agriculture》,而引用2000以后出版的图书有26种,占被引外文图书的70.3%。37种外文图书中本馆馆藏仅有1种,占被引外文图书的2.7%,而外文电子图书有12种,保障率为32.4%。本馆中文图书保障率很高,达100%;而外文图书保障率仅为32.4%,需通过购买外文图书数据库或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来保障。
表5 被引3次及以上图书分布及保障度
通过对引文多角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本校农学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文献需求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重点学科馆藏资源结构调整以及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学校重点学科发展规划,本馆制定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即图书馆应紧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战略发展规划,以满足重点学科教师教学、科研多元化需求为突破口,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合理配置和全面整合重点学科资源,建立信息共建共享协同机制,构建完善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依据这一建设目标,笔者从文献采访、流通阅览和知识服务等业务环节提出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4.1.1 建立完善的重点学科文献保障制度
根据学校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切实保障重点学科的文献需求,图书馆必须建立完善的重点学科文献保障制度。一是组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小组,由“业务馆长+学科采访馆员+学科专家+学科教授+学科教师代表”组成,负责指导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建设,制定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运行状况监测、利用效果考核、保障级别等准则;制订周密、切实可行的经费计划,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二是开展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调研。图书馆组建重点学科调研组,通过重点院系实地走访、学科专家预约访谈、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移动端在线互动和教师发文的引文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调研重点院系管理层、学科团队、一线骨干教师在学科战略决策、学术科研和教学全流程的现实诉求。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采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采购文献资源,如组织教师代表参与现场采书或是线上“云端”图采会[8]、通过QQ群或微信群向学科专家发送纸质文献目录或征询电子资源订购意见、重点学科教师向学科采访馆员推荐纸质资源或电子资源等,提高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保障质量。
4.1.2 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馆藏资源结构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利用反馈意见,对馆藏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一是继续保持期刊文献建设力度。农学教师的引文分析结果表明,期刊论文是农学教师最为重要的学术源。从高被引期刊的保障来看,本馆期刊资源保障较好,能够满足重点学科教师需求,应继续加以保持。二是加大外文数据库采集力度。由引文分析可知,尽管高被引外文期刊满足率高,但是被引外文期刊的整体保障率却只有66.5%,应加大外文期刊数据库的订购力度。另外从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只有32.4%来看,应加大经费投入,增加购买外文图书,如EBSCOhost eBook Collection电子图书数据库以提高保障能力。三是聚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文献的收藏。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引文率占3.8%)文献具有观点新颖、独创性突出、时效性强、学术价值高等特点,成为农学教师获取信息的重要文献源。图书馆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考虑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文献类型的合理配置,并与电子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保证最大限度满足重点学科教师的需求。四是广泛收集本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成果。包括本校出版的学术期刊、重点学科专家资料、科研论文、项目工作报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集、专著、译著、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课程网站、MOOC资源以及高校网页电子信息等。这些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既记录了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全貌,又展示了重点学科的科研成就和水平[9]。
4.1.3 重视开放存取资源的采访
高质量、来源稳定的开放存取资源(OA)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开放存取资源由于对文献内容、形式及用户对文献的使用权限没有严格的限制,而且可通过多种途径免费获取等优势而受到采访馆员的关注。采访馆员可通过查询开放存取资源库目录、跟踪采集专业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机构的开放存取期刊、利用搜索引擎搜寻、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导航和评价网站等[10]途径开展免费开放存取资源的采访。
4.2.1 二级学院资料室设立“学科专架”展示专业新书
重点文献资源应首先保障重点学科教师需求,因此可以改变以往的工作流程,而将新进的纸质资源直接放入院系重点学科资料室,单列“学科专架”,供重点学科教师随时借阅,展期3个月,然后再返回图书馆书架。这样既保证了专书专用,又能满足相关专业读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纸质文献利用率和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率。
4.2.2 建立馆、院系、学科团队和学科专家四级文献保障体系,实现全校资源通借通还
图书馆文献资源是一级保障体系,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二级保障体系,重点学科团队的文献资源是三级保障体系,重点学科专家、教授所藏文献及其科研成果是四级保障体系。各级文献资源都统一纳入图书馆资源管理体系中,由图书馆负责各级资源的数据采集、管理和维护工作,建立各级资源联合数据库,实现馆藏目录系统查询和全校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功能,有力地促进馆、院系、学科团队和学科专家四级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保障体系建设。
4.2.3 对重点学科文献实行泛资源空间的阅览保障
泛资源空间是对高校图书馆传统资源空间的延伸与泛化,既包含了传统资源的布局,如阅览室、研修室、讨论室、特藏室、教师文库等实体学习空间,利用有限空间打造重点学科特色馆藏,更好地支持重点学科用户应用本馆资源,又包含了网上虚拟学科资源馆、科研咨询、学科分析等虚拟学习空间,推动馆藏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深层挖掘、学科性重组和个性化使用,促进虚拟重点学科知识空间搭建,使重点科研用户不仅能够利用本馆资源,还能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的资源。
4.3.1 深入整合各类资源,建设重点学科数字特色资源库
一是馆藏重点学科资源数字化。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和重点院系、学科团队、专家学者等现有文献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和分层加工,形成重点学科特色全文数据库;二是对引进的数字资源通过筛选、挖掘和组织,强化重点学科资源的聚焦效应,建设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三是依托互联网,有效衔接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供应链”,搜集重点学科相关网站、网页及数据库,了解重点学科的世界发展前沿、学术机构、学术活动、电子文献服务等信息,进行有序化整理和链接,建立各重点学科导航系统;四是依托国家级或省级文献保障系统,与兄弟院校联合协作,如CALIS涉农联盟共享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11],共同开发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立重点学科的特色“学术资源网”。
4.3.2 构建重点学科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构建重点学科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整合来自馆内馆外的异构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检索、开放获取、智能服务、统一认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统一检索平台的资源整合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基于语义识别的智能统一检索方式;二是外挂式整合资源的跨库检索方式;三是基于元数据抽取的统一检索方式[12]。馆藏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的构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保障力度,以便更简洁、更快速地满足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需求。
4.3.3 开通重点学科绿色文献传递通道
文献传递服务是馆藏资源的重要补充方式,文献传递与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将极大地提高重点学科教师获取教学科研信息的保障水平。为激励资深专家和重点学科带头人利用图书馆提供原文传递的积极性,应打破文献传递旧的服务模式,为他们开启文献获取绿色通道,让一线科研工作者享受到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的优越性和高效性,提高科研工作者获取文献的主动性,保障文献传递的时效性,促进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13],为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提供一种快捷、无障碍、高效的服务方式。
4.3.4 嵌入重点学科科研,提供个性化文献保障和个性化资源建设
从引文统计中获知,农学教师发表的论文99%是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因此图书馆应掌握重点学科的科研动态,深入科研一线,为重点学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提供全程跟踪的个性化文献保障服务,包括课题申请阶段提供文献检索、文献计量分析、创新性评价;课题实施阶段提供文献跟踪检索、协助管理科研数据、成果深度挖掘分析、知识产权相关服务;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阶段提供查新报告、科研数据管理、科研成果宣推等[14],图书馆应保证重点学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能获取不同的与课题相关的大量、系统的知识及实验数据,从而实现为重点学科教师的科研课题提供个性化文献保障服务。同时,图书馆在嵌入科研服务的某一阶段或全程服务完成后,将在服务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文献、信息或知识进行归纳,将这些资源再次丰富到重点学科专家数据库,既能充实重点学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资源,又能为重点学科科研得以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15]。
4.3.5 开展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评估
科学、有效地开展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评估工作,可以了解重点学科资源的建设状况,有利于图书馆适时调整建设方针,拾遗补缺,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力度;有利于检验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的文献保障能力;有利于为构建与重点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评估体系,制定评估标准与评判机制,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利用情况和目标高校学科发展的相关度进行评估,分析本馆文献资源保障差距,以便为制定下一步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补充及扩藏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农学教师科研论文的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和高被引文献及保障度5个角度所作的取样分析,所得数据反映出本校农学教师对文献资源利用的规律和特点,即期刊论文是引用文献的主体,引文语种以中文和英文文献为主,引用率较高的年限是近20年内的文献,农学学科期刊的引用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状态,而图书的引用则呈现高度离散状态,文献保障度中文高于外文,而且都需要依托电子资源进行保障,特别是电子图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中,要重视各类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对于纸质文献,要加强学科经典专著、教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收藏,继续保持期刊文献的建设力度,加大外文文献的采集力度。及时更新电子资源,重视开放存取资源的免费获取,使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元化。在流通阅览工作中要提高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利用率,可根据重点学科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开展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展览、推介及泛资源空间的布局及阅览保障,建立馆、院系、学科团队和学科专家四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校资源的通借通还。在知识服务工作中要深入整合各类资源,建设重点学科数字特色资源库和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开通重点学科绿色文献传递通道,提供个性化文献资源保障,开展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评估,以切实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学科师生的文献需求满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