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勇
(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卫生院,湖北 鄂州 436061)
50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是患肩关节周围炎的主要群体,临床中女性多于男性。该病是滑囊、肌腱、周围韧带、关节囊等部位发生了炎症反应,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表现,病情严重会影响肩关节活动功能,降低日常生活能力[1]。小针刀松解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再联合镇痛药物注射,能有效减轻疼痛、恢复肩周功能。传统的药物注射方式是利用解剖学定位法,但是需要盲穿,穿刺深入、药物注射等精准度不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将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与针刀治疗联合应用,围绕应用效果展开研究。
选取68例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前来本院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存在肩关节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等症状,经超声检查确诊为肩峰下滑囊炎。排除:肩袖损伤者;合并骨肿瘤、结核者;精神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近期使用过激素类、镇痛药物者。所有患者经过双盲、双模拟法分成各34例的两组,对照组中女20例,男14例;年龄43~69岁,平均(50.43±2.28)岁。观察组中女21例,男13例;年龄44~67岁,平均(49.86±2.75)岁。以上两组患者研究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手术前通过常规超声检查,掌握腱鞘内、滑囊内积液情况,定位穿刺点、肌腱病变位置,并以此为依据对针刀治疗的进针深度、松解范围作出评估。手术中常规消毒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顺着探头长轴方向将穿刺针刺入肩峰下滑囊,将3mL生理盐水、2mL 2%利多卡因、1mL得宝松镇痛混合液注入。之后顺着探头短轴方向将穿刺针刺入结节间沟,在LHBB腱鞘内注入2mL镇痛混合液。最后把针刀送入肌腱病变部位,在超声动态监视下,沿着肌腱走向剥离疏通。
对照组:利用传统解剖定位法,将与观察组相同的镇痛混合液注入肩峰下结节沟和滑囊内。针刀治疗部位、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①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的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量表(VAS)为标准[2],总计10分,疼痛越重分值越高。②评估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为标准[3],总计100分,包括肌力(25分)、关节活动度(40分)、日常生活能力(20分)、疼痛(15分),分值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周、4周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周、4周观察组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分)
肩关节周围炎在临床治疗上方法呈多样性,针刀松解术和肩峰下结节、滑囊内药物注射都是主要方式,能解除病痛,恢复肩关节健康[4]。以往在药物注射时是以经验、解剖学为依据,但有着13%~70%的失败率,如果药物注射到正常组织,还容易造成肌腱、软骨退行性病变[5]。另外,针刀松解术实施过程中,不易掌握进刀深度、松解范围,治疗精准度低,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超声能清晰显示肩周组织、病变情况,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药物注射和针刀治疗,增加了可视性,药物可准确的注入病变区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安全性[6]。另外,在超声下能清晰可见肌腱粘连情况,以及进刀位置、深度、针刀动向等,能实现动态监测,确保治疗的有效性[7]。
本次研究中,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的观察组,比传统解剖定位药物注射联合针刀的对照组,术后1周、4周VAS疼痛评分低,肩关节功能评分高,组间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能让患者术后更快减轻疼痛,更快恢复肩关节功能。这是因为超声引导下药物能更精准的注射到病变区,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同时还有助于药效充分发挥。此外,超声下手术,能直观、清晰的显示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降低针刀松解术难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能弥补传统解剖定位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