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摄影的特征

2020-09-10 07:22李天昊
摄影与摄像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

李天昊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技术以及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摄影变成全民艺术,手机摄影也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其发展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在新媒体中影响之广,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阐述在新媒体语境下手机摄影展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手机摄影;新媒体;传统摄影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摄影普及到一般民众。手机作为一种多项技术融合下的艺术创作工具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摄影功能移植到手机以来,手机摄影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随着手机感光元件以及镜头等硬件的提升,与摄影相关的手机软件变得丰富,手机已经是集拍照、摄像以及影像后期处理等功能于一身,并且具备自动对焦、光学防抖、人脸识别等功能的智能終端。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性能的增强,引起了手机摄影的全民化。

在传统的大众媒体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相互之间是固定的传播与接收的关系,信息接收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传播与接受模式,让信息接收者获得了信息获取的主动权,普通手机用户完全可以成为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信息的媒体。QQ空间、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网络展示的空间。在自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图片传播的直观性,导致网络传播的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图片的形式。图片已经超过文字和图表,成为“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随着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以及“自媒体”图片传播的流行,原传统摄影艺术的进入门槛降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摄影师,手机摄影也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1 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截然不同的特征:

1.1 手机摄影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与传统摄影相比,手机摄影更加大众化、快速化、平民化。手机摄影是拍摄和数据传输合二为一的摄影方式,在拍摄时效性以及摄影画面的现场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对比使用传统数码相机的设备沉重、操作步骤繁琐的创作体验,手机摄影的创作过程是非常轻松的,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由于手机摄影操作简单,创作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不再进行繁琐的设备调试的操作,也更容易把精力投入到拍摄中去,因此创作者会更注重摄影内容的创作,比如说动作的捕捉、构图的调整等。

如今,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台,大部分人都是随身携带,方便小巧。手机可以通过软件弥补硬件上的不足,能拍摄到更丰富的内容、更广的题材,借助方便智能化的手机软件,只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照片的拍摄、后期处理、发布以及共享,从而增加了手机拍摄的趣味性[1]。智能化的手机拍摄系统,能让传统复杂的拍摄技巧,如微距、烟花、夜景、移轴摄影等拍摄效果,都可以在瞬间轻松完成,能胜任大部分的摄影工作。

当我们灵感迸发的时候,手机就是最方便的记录仪器。遇见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迅速拿起身上的手机进行记录。通常,拍摄过程只需要几秒就能完成,能让我们在摄影的过程之中捕捉到最精彩的瞬间。这也让手机摄影具备更大的创作空间。

1.2 手机摄影让照片传播以及共享变得快捷

这是一个讲究速度的时代,我们也进入了快餐文化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原本长篇累牍的文字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去观看趣味性高、时效性强、发生在身边的并与自身相关的图片。广大消费者对多媒体影像方面的需求,也是“读图时代”手机摄影具备的最大优势,社会公众的摄影活动已经变成了一个可口的文化快餐。数字摄影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为手机摄影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强大的硬件基础。手机作为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备更为便捷的数据传输的能力,这使我们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照片分享到各种社交应用上,让我们进入图片社交。在传统的拍摄中,使用胶片拍摄,需要经过繁琐的冲印工作,时效性较差。即使是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也要把照片上传到电脑设备才能进行网络传播。因此,数码摄影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手机摄影所拍摄的图片,经过简单的操作后,就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方便地发布出去,能无时差、无地域地分享自己的创作。手机拍摄的照片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以及交流,会获得更广的传输,于是手机摄影极大地促进朋友圈和其它社交平台的发展,带来了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日益紧密的社交互动,也在虚拟世界中重塑我们的社会关系[2]。手机摄影的发展也渐渐影响到了传统数码相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相机加入了无线传输功能,智能化系统,让图片的分享变得简单化,传统相机图片传输的滞后性也得到了改进,并实现相机和手机传输的无缝对接。

1.3 手机艺术摄影在虚拟社交中呈现出新的美学特点

随着手机应用技术的智能化,特殊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技术手段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属技能,通过手机智能软件,业余摄影师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探索新的摄影表现形式,增加自己在虚拟社交的魅力。

虚拟社交圈所需要的摄影作品多是展现性的,不管是自拍还是生活记录,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个体形象,也都需要进一步对现实进行美化包装。手机摄影通过其强大的智能预设、后期处理和使用丰富的滤镜进行氛围的修饰,对图像进行修饰和美化,增添个人魅力。

2 手机摄影存在的问题

2.1 以假乱真的图像篡改

由于手机应用的智能性,如今流行的“一键瘦身”“一键美颜”等手机程序,让手机摄影后期的图片美化不仅是对原图的润色,也是对图像信息的直接篡改,影像内容呈现质的改变。于是网络上的照片不再是一个个真实的、有个性的个体,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网红脸,照片变成“照骗”。这让我们的网络社交完全脱离了实在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个充满虚拟符号的世界。大众通过自己拍摄、处理、篡改过的图像来解释自己的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因此就在这样的循环的过程中,大众不断地在控制着图像,逐渐沉迷于虚假的图像世界而不能自拔。

2.2 虚假新闻频现

相对文字而言,影像新闻因为其直观可感、渗透性强,往往能获得受众更多的信任。在传统的新闻摄影中,虽然也存在着摆拍等造假行为,但是摄影门槛较高,拍摄者大部分受过专业训练,会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传统媒体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新闻造假的现象较为少见。

手机拍摄的新闻图片造假的情况比传统新闻摄影更为普遍。首先,手机软件操作便捷,照片编辑更为便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对图片进行后期制作,造假成本非常低;其次,由于全民摄影的兴起,图片的拍摄者以及传播者缺乏专业素质,他们只是把看到的场景记录下来发布到网上,没有相关的职业道德约束。甚至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制造、传播虚假新闻。

2.3 摄影艺术理念的失衡以及图像的泛滥

由于摄影门槛的降低,手机摄影便捷的拍摄方式以及几乎为零的创作成本,让普通大众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进行疯狂地捕捉拍摄。传播媒体也没有对图片的数量以及质量进行监管,因此导致了我们在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焦点不实、画面主次不分的低质照片,导致我们在生活中也不断地被粗制滥造的图片刷屏[3]。过度美化、机器复制的照片,也让我们形成畸形的审美观。以大众为首的手机摄影创作群体,大多没有经受过专业的摄影学习,摄影基础知识薄弱,不假思索地胡乱拍摄,其数量完全压制专业摄影作品,对专业摄影形成巨大的挑战。缺乏思考的图片,扭曲的审美,对公众的视觉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2.4 影响公众隐私安全

手机拍摄便捷,即时分享,让更多的群众投入到手机摄影中,但由于手机摄影只是拍摄者不经思考、甚至是一个非常随意的拍摄,发布的作品只是代表着个人主观的感受,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事实的原貌。大部分公众缺乏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持续跟踪的专业能力,而且手機摄影隐蔽性高,监控难度大,导致拍摄的图片发布到自媒体平台中,侵犯了群众的隐私权。手机摄影让大众感觉到自己生存在无时无刻不被手机监控的环境,自己的隐私随时都有可能被侵犯。

手机摄影还导致影像暴力事件频发。“有图有真相”,照片一直都认为是最真实的记录手段。如果拍摄者只对眼前所见拍摄下来,缺乏对事情进行全面的跟踪与还原,照片反映的事实就会变得片面、不真实。当照片发到网络平台后,经过自媒体平台的鼓吹与放大,也容易引起舆论风波。原本一张生活中随手拍摄的图片,经过扭曲的解读后极有可能在网络中放大,导致被摄者和拍摄者都有可能遭到网民的搜索辱骂,于是,摄影变成了网络暴力的工具,这类的事件也不少见。

3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机摄影会让摄影作品数量得到扩大,可极大程度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能够绽放出其特有的魅力,不断满足大众的创作欲望以及创作需求。

同时,良莠不齐的手机摄影作品,对公众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公众审美变得扭曲。因此,应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让新媒体内容规范化,对有违背媒介伦理的现象实行监管,确保监管的有效性,让普通公众和专业人士都能合理规范地使用手机摄影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郁剑,孙梦如.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功效及问题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3):131-136.

[2]李想.手机摄影影像作者情感表现与传达研究[J].大众文艺,2013(1):171-172.

[3]姜璎芳.浅谈新闻摄影与伦理冲突[J].法制与社会,2010(9):282-283.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