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18:开放与和合

2020-09-10 00:49:30高星云崔翔
关键词:张伯礼医疗队文明

高星云 崔翔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精髓。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重大问题,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作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和合思想是其源头活水之一。《国语·郑语》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指出了和而不同的相处路径。多样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世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交流、扩大共识,既可避免冲突,也能增强相互认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需要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大协同。

中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中的“国际理解”指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综观近几年高考,这些要点也一直是作文命题的热点,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中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是关于和合的讨论;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从留学生比较关注的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就开放展开讨论;2017年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2016上海卷作文题“评价他人的生活”、2015广东卷作文题“近和远”,也都是就开放与和合谈自己的理解。

合作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作文。

材料一:“無聊、无知、没有意义”,2020年2月24日,当白岩松问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如何看待“中西医孰强孰弱的争论”时,张伯礼院士直言不讳。他表示,我从来不关注这个,争论这个没有意义,治好病是最重要的,中西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西医对于急性、重病抢救手段无可替代,而对慢性病改善、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医的优势又很突出。我们中国人应感到幸福,有两套医学保证健康,有什么不好呢?何必分你的、我的,一定要争个高低,10个手指头不一样长,但缺一不可。

材料二:2020年3月17日,湖南支援湖北医疗队4批共219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湘。此次返湘的4批医疗队均工作于武汉市各方舱医院,分别是2月4日驰援武汉的湖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队),共42人;2月10日驰援武汉的首批中医医疗队,共40人;2月15日驰援武汉的第四批省级医疗队,共102人;2月21日驰援武汉的第二批中医医疗队,共35人。4批医疗队在武汉市累计收治确诊患者818例,治愈出院613例。其他未出院的轻症患者转入武汉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中西医之争”近100年之久,今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这两种不同的治疗体系实现了协同攻关、优势互补、精诚合作,为取得全国抗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下列写作。

①2020年2月24日,收看“连线张伯礼院士”观后感。

②2020年3月17日,中国中医节:视频采访中医专家张伯礼。

③2020年3月19日,请给湖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需材料相关;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提供的两则材料以“疫情”为纲:第一节材料写张伯礼对中西医争论的看法:争论并不重要,治好病才重要;第二节材料写湖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完成任务后全胜而返,其医疗队伍组成也是中西医结合。

题目中的“争论这个没有意义”“两套医学保证健康”“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湘”等关键词所呈现的感情色彩中可见其中蕴含的“理性思维”“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引导考生反思疫情,思考单打独斗还是协同作战、以个人的利益为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急、勇于逆行还是临阵脱逃等问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题目要求考生从三种情境中任选一种,以高三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任务。文体要求分别是观后感、访谈录和慰问信三种形式,考生要注意按文体要求行文。

【例文展示】

协同攻关 优势互补 精诚合作 造福百姓

——“中国国医节”时采访张伯礼院士

一考生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校园之声《连线武汉》节目录制现场,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樱花盛开,英雄荣归。今天我们将连线武汉前线的中医专家张伯礼,让他来我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分享抗疫成功的原因。

主持人:敢说善说的张院士,欢迎您来到《连线武汉》节目录制现场。(视频那头张院士西装革履,满脸沉稳。电视机前观众敛声屏气。)

张伯礼: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张院士,您好,武汉已连日没有确诊病例,武汉抗疫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您能谈谈这次抗疫成功的原因吗?

张伯礼:武汉保卫战已经告捷,湖南援汉医疗队已经返湘。武汉保卫战之所以在三月中旬就告捷,首先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疫的部署密不可分。其次,还和中医参与治疗、中西医联手抗击疫情密不可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得俗一点,就是我们古人所讲的温病,我们先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先贤抗击温病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汤药。可是,当汉外靠汤药抗击疫情捷报频传时,大武汉的西医却排斥中药。要不是顶层提醒中医中药介入治疗,恐怕很多患者还在等待特效药啊。

主持人:看来“中西医之争”还挺激烈啊!你怎么看待“中西医孰强孰弱的争论”的呢?

张伯礼:我没有半点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争论谁强谁弱没有意义,治好病是最重要的,中西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西医对于急性、重病抢救手段无可替代,而对慢性病改善、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医的优势又很突出。中医和西医是不同体系,就好比儒家和道家属于不同流派,如果互补,势必1+1大于2。

主持人:功成不必在我,院士有大胸怀、大格局。请问,您对今后中西医合作前景持什么态度?

张伯礼:应该比以前乐观些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武汉西医们暂时接受了中医的汤药治疗法;中医们认为面对重症患者,如果没有先进设备,很难使患者回生。其他省市,如湖南派出的医疗队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从宏观来说,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将复兴。

主持人:今天是“中国国医节”,你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什么话想说呢?

张伯礼:今天是“中国国医节”。它是1929年3月17日中国中医抗争国民党政府“废止中医”调理斗争胜利后而设定的一个纪念日。在此,我衷心希望中医西医今后要兄弟同心,衷心希望大家不要过后就把中医忘了。

主持人:只有中医西医携手共进,全民健康才有最坚实的依靠。谢谢张院士,请您给今天的谈话拟个题目吧。

张伯礼:协同攻关,优势互补,精诚合作,造福百姓!

主持人:好的,谢谢张院士,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我们这期访谈节目,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点评

本文采用访谈录的形式,就“中西医合作”这一话题,访问了张伯礼院士。作文分为三个部分,开头说明了访谈的话题,结尾总结升华全文,中间主体部分主要谈了抗疫成功的原因并对中西医未来提合作做了展望。行文紧扣材料,一问一答,灵活新颖,内容丰富;台词熨帖,语言得体,是一篇访谈体优秀作文。

交流开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精准地道出文明发展的逻辑链。

材料二: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鲁卡·马里安·斯卡兰提诺在回答新冠肺炎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这一问题时说道:“窗外,米兰古老市中心的街道冷冷清清。与千百万人一样,我们处于完全封城之下。我们很难回忆起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份寂静,尤其是在这初春时节忙碌的日子里。眺望窗外已成为一种催眠式体验。每隔一刻钟左右,我们会瞥见远处有一个行人走过。而我们能听到的唯一的城市噪音,是附近大街上循环往复的空荡荡的电车,以及疾驰而过的救护车。我和老伴儿都明白,几周来,我们与全世界亿万人有着共同的命运。几乎毫无例外地,普通百姓和国家领导人都会愈发感知到世界的现实关联性。人们越来越难以相信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情会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把危机看作是一个进一步了解其他文明的机会,而不是又一个强化现有偏见与成见的借口,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场危机中学到很多。”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是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结晶。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的做法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2.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3.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种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的保鲜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只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才能带来共同进步。

4.坚持與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创造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都需要创新。

【例文展示】

相互交流,彼此借鉴

一考生

文明同样是多样的,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纷呈多姿。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地域广阔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世界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都扎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是平等的。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秉持谦恭互尊的态度,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西汉张骞两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中国船队从海上远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出洋,到达东南亚很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这其中,中外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人类历史本来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各种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互鉴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不断发展;世界文明之园才能变得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点评

本文以一种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贯通过去与现在,采用纵向思维来论证文明需要“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本文在开头阐释文明的多样性,然后论证“文明之间应该秉持谦恭互尊的态度,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最后用历史上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的实例论证只有如此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本文结尾点题,使得结构圆合,中心突出。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国文化有怎样认识?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国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作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写一封信,向某位长者或政要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材料以设问开头,引导考生来谈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这首先限制了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要围绕其展开联想和思考。材料接下来摆出两种观点:余秋雨指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有着特殊的生命力;罗素则指出华夏文明结合西方文明,创造出伟大的新文明。两人观点各异,情境相同,都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不管是“倡议”“演讲”还是“写信”,考生都要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除此常规要求之外,考生还要注意任务的特殊要求,演讲稿的写作对象为来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要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在写作时要抓住“特殊”二字。具体来说,要体现出材料中余秋雨的话中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所写倡议书必须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倡议中要有具体做法;所写书信则是要写给某位政要或长者,信中要有“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参考立意: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与时俱进,一脉相承;

3.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4.继承发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5.执中鉴西,贯通中外。

凝聚合作战“疫”的力量

疫情暴发后,中国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各国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愿与中国人民共克时艰。除了支援抗疫物资,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和民众还用跨越国界的音乐语言声援中国。当《让世界充满爱》《茉莉花》《我爱你中国》《黄河》《洪湖水浪打浪》等脍炙人口的旋律在国外唱响时,世界各国人民既表达了对中国的美好祝福,也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随着疫情在国际社会多点暴发蔓延,中国在自身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伸出援手,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在内的物资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捐助2000万美元;向10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为了共同的未来”“团结就是力量”“铁杆朋友,风雨同行!”“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印在援助物资上的话语,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支持与祝福。

【素材析与用】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疫情面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直观方式,切身感受到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认识到只有团结合作、同舟共济,才能最终战胜疫情。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引入全新的思维方式,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贏,凝聚起携手应对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挑战的全球共识。

猜你喜欢
张伯礼医疗队文明
张伯礼:生为医者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新传奇(2022年6期)2022-02-22 22:33:19
援非医疗队
金秋(2021年12期)2021-10-06 04:07:42
老英雄张伯礼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孙子研究(2020年2期)2021-01-13 06:29:40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主编张伯礼院士心系学校,触景赋诗
漫说文明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4:38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