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坚 程园园
成长不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在赛程中我们要勇于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困难;成长是学会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是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的世界。当代青年成长于中国社会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展露自我才华的机会就不会缺失。时代的机遇属于每一个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多元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的成长空间,是时代给予每个追梦人的馈赠;而每个追梦人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也都在推动着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青年的幸运,也昭示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当一个人有了自主意识,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为谁而活?我是心中装着他人,在别人的导引下活成别人需要的样子,还是遵循我的内心,活出自己的模样?这是成长过程中必将出现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伴随人们一生的问题。2019年的高考浙江卷,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考生:假如你是创作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而作品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所以我们必然会顾及他人对自己的感受,必须倾听“读者”的呼声,在别人理解与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人生自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苇草,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活在他人的目光里,所以我们又应当拒绝为迎合别人而苟活,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生 长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英国〕阿瑟·克拉克
面对“长大”与“生长”,你有什么个性化的解读?请结合生活经验与实际谈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带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考生下笔之前需要理清“生长”与“长大”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对两者关系思考的深度也直接决定着作文立意的深度。
“生长”与“长大”的表述,用于其他一般生物体而言无疑是恰当的。对于人类来说,这两种状态实则是“成长”与“成熟”,对一个团体乃至国家而言,就是发展和壮大(强大)。概而言之,“生长”“成长”“发展”等词,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发展历程,侧重于“过程”;而“长大”“成熟”“壮大(强大)”等词指向的是“结果”。
材料中所提供的名言,为什么会说“我永远都没有长大”呢?一方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们探求真理的脚步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过程之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另一方面,“长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看比较的对象是谁。也许,你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是“长大”了,但与自己的未来相比还在“成长”之中;你与庸常之人相比是“长大”了,但与贤达之人相比还在“成长”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永远是有局限性的,正如犹太谚语有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什么又说“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呢?“生长”的精神是一种内驱力,它或许会受到外界力量的干扰,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感到茫然无措。但决不会因此而消失,甚至会帮助人们愈挫愈勇。这是人类的生命力的体现,它闪耀着人性绝不轻易屈服的光辉。“更快、更高、更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都是这种“生长”精神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又是有无限可能性的,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所谓“行者常至”“玉汝于成”。
【例文展示】
紫色身影
◎周 末
阳光慵懒的午后,窗外的泡桐树顶着一树紫色的小花伞,胖胖的小身子在微风的轻拂下旋转着、跳跃着,划过一道道紫色的弧线,撞进我心怀。那抹紫色在我心中久久回荡,挥之不去,让我不禁想起了他。
烈日当空,街上的行人或是站在道旁的树荫里,或是躲在商铺的屋檐下,冷饮店外“清凉一夏”的广告牌在阳光的曝晒下摇摇欲坠,颇有些滑稽。
此时的我正透過窗子看着这一切。室内,空调轰隆,可我的内心依旧烦躁。打开窗子,希望能吹进几丝凉风,但迎面而来的却是滚滚热浪。
忽然,“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响起,我从猫眼往外一看,原来是个穿着紫色工作服的快递小哥。我打开门,只见他身上扛着一个大箱子,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前额、手臂往下流,而他却毫不在意。
“请问要我帮你放进去吗?”他气喘吁吁地问道。“算了吧。”我可不想让他弄脏我今早刚拖过的地板,但转念一想,那个箱子好像很重,“你还是放进来吧。”他刚弯下的腰又费力地挺起,将箱子背进来。
“请签个字。”他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沓单子。我接过单子——湿漉漉的——签上名,他接过单子,轻轻关上门。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箱——原来是一台大电扇,正合我心意。
组装完毕后,我立刻摁下开关键。“嗯,比起空调房间的闷,电风扇吹得舒服多了。”我美滋滋地感叹道。但是舒服了没多久,我看着地上的包装箱和塑料泡沫又犯了难,走上前一掂量:“嘿,可真沉啊。”随即,我便打消了下楼扔垃圾的念头——我可不想整个人大汗淋漓,像从水里爬上来似的。“对了!”我灵机一动,“要不就从窗户扔下去,应该不会砸到人,再说,环卫工人也会拿走的。”想到这里,我三下五除二捆好垃圾,“砰”地扔到了楼下。
过了没多久,又有人敲门。“又是谁啊?”我没好气地抱怨道。开门一看,又是那个快递小哥,手中拿着那捆垃圾。“小妹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刚刚差点砸到我。”
我心中愧疚,但还是嘴硬:“这不是没砸到嘛。”不料,他却话锋一转:“你都这么大了,扔东西也不看看,这里面还有保修卡、遥控器呢,下次可别这样了。”说完把东西递给我,带着垃圾匆匆下楼。
是啊,我都这么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了。在那一瞬间,我仿佛成长了许多。此后,每每看见紫色,我便会想起那个令我动容,促我长大的紫色身影。
点评
本文的亮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我”为什么没有“长大”呢?是因为“我”只顾自己省事,而没有考虑到扔下楼的垃圾可能对别人产生的伤害。又是什么促进了“我”成长呢?是快递员的为人处世。快递员面对险些伤到自己的人,不但没有愤怒地责备和报复,反而以德报怨。他不顾疲惫,上楼把影响电风扇今后使用的保修卡和遥控器送还给“我”,故而让“我心中愧疚”,自惭形秽;快递员对“我”的教育,不仅从自身出发,而且还从“我”出发,为“我”着想,故而使“我”心悦诚服,受益良多。考生于日常生活的一“扔”一“送”之间表现主旨,可谓“四两拨千斤”。
眼 光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眼光,可以指一个人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眼光,影响目标的确定;眼光,制约行动的方向。眼光,决定一个人能否敏锐捕捉成功的机遇;眼光,决定一个人能否准确锁定问题的症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所给出的是一则说理材料,在立意上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和很强的延展性。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关键词是“眼光”。
第一句话,从含意的角度对“眼光”进行界定——“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一界定圈定了作文立意的范围,即以“观察鉴别”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评判。但考生同时也要注意“可以指”三个字暗指语句中的“眼光”一词还有其他含意,而本则材料侧重于“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层含意。所以,考生在确定立意时,要避免陷入将“眼光”理解为“眼睛”“眼神”之类的误区。
第二、三两句话,描述了“眼光”的作用。第二句话从宏观上指出“眼光”对“目标”“行动”的影响;第三句话则从微观上,说明“眼光”对“成功的机遇”“问题的症结”的影响。由此可见,“眼光”可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种种不利,因此它具有两面性。基于“眼光”这一“双刃剑”的性质,考生在作文中对“眼光”的类别加以细分就尤为重要。考生可以参照下列例子,对“眼光”的种类作初步了解:独到的眼光、庸俗的眼光、长远的眼光、短浅的眼光、犀利的眼光、世俗的眼光、个性的眼光等。毛泽东主席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有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启示我们,要拥有长远的眼光和伟大的胸襟抱负。
因此,考生在立意时,首先应该对“眼光”进行修饰限定,以确立一个具体的范围,从而避免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要针对已经确定的主题展开深入思考,思考其意义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从而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
【例文展示】
锁定智慧眼光,寻找更高定位
◎郑羽诗
世间万物皆在自己的轨道中运转,我们人类也不例外。而要想有所突破,就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智慧眼光。
眼光是一个人智慧的精华。一个人如果拥有智慧,那便拥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一定的智慧积淀,会使你的眼光更加准确,从而不会盲目地看待事物。相反,沒有智慧的眼光,人就如同没有灵魂,只是漫无目的地飘荡于尘世。投资人运用智慧的眼光,洞悉各个公司的情况,最后迅速出手,获得经济利益上的回报。拥有以智慧为“底气”的眼光,是人生必备的素养。
智慧的眼光,使人跳出一己之得失的局限,去回望历史,放眼未来。真正拥有眼光的人,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受困于自己这一方小天地。
被誉为“智绝”的诸葛亮,运用他智慧的眼光洞悉军国大事,从而笑傲战场,多次创下以少胜多的神话。众人皆知的“空城计”中,诸葛亮不顾个人生命安危,“铤而走险”在城墙上镇守,表面云淡风轻,而内心却风起云涌。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魄力去冒险?是因为他有智慧的眼光!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心理,揣度出他的行动方向。所以,表面上形势危机重重,其实又何尝不是胜券在握呢?突破常人的利己思想,把自己的眼光转移到全局上,成就生命的意义。回望历史、放眼未来,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便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成就智慧的眼光,需要践行。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问题,纵观全局,会使你的选择更具有时代性。把眼界放宽,不要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人,那会使你如同井底之蛙。看待事物时,要做到“瞻前顾后”,要有用眼光来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粗浅、片面的眼光容易导致我们得出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要立身于实践,在社会中探寻和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局面。
苏轼被贬后并未沉沦,而是寄情生活,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他以追求生命意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拓展人生格局,打开更广阔的大门。做到这一切,需要我们从更高的站位来看待事物,放眼全局。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这句话警示着我们,成一己之见易,谋长远之计难。只有视野开阔,克服粗浅的思考,才能把握事物本质,洞见其发展规律,给人生找到更高定位。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智慧的眼光”这个论题,抽丝剥茧,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展开说理。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剖析了“智慧的眼光”的含意是“跳出一己得失的局限”,措施是“需践行”“长远”“明辨是非”“放眼全局”。全文语言表达凝练,有表现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认为是“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认同这样的做法,他觉得这就好比找到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会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便瞻前顾后;“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2.于国家而言,突破不了核心技术的难关,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潜心钻研,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3.“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将大有所成。
4.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
中国表情包
已在全球形成文化氛围
不管你是否喜欢用表情包,都一定见过“蘑菇头”这个表情包。那齐刘海下的一张脸,可能是韩国中年笑星崔成国,也可能是美国前职业摔跤选手伊利亚·博克(绰号“教皇”)。在网友自制的无数版本中,还能看到电影《旺角卡门》里的张学友、发布会上的姚明、日本声优花泽香菜,甚至是以上面孔的拼接组合。崔成国和“教皇”都已过了职业巅峰期,却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长盛不衰。不需要和流量明星對抗营销,他们的脸早已印在了中国年轻网民的文化里。
“我,就是它们背后的男人。”今年的微信创业者大会上,屏幕上展示出几个蘑菇头表情包,吴武泽转身面向观众,激起一片笑声。蘑菇头系列表情,是吴武泽创办的公司“蚊子动漫”的代表作。目前上架的40套表情包,发送量超过70亿,网友的二次创作更是难以计数。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宣告表情符号的诞生。如今,这串字符已在中国生出丰富变体。
【素材析与用】
1.创作之路是一场“布满荆棘的修行”。2015年8月,微信表情开放平台正式上线,专业表情包创作者纷纷加入。吴武泽和他的表情包“野蛮”生长了很久,两年后才正式入驻微信表情开放平台,从“草根”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蘑菇头”走向了正规、系统、付费模式。吴武泽眼中能表达“言外之意”的好表情,是可以开辟表达空间的,是真实情感的折射和放大,也是个性化的体现。
2.让中国本土的卡通形象走向世界。中国表情包在全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很多国家惯用的Emoji表情相比,中国表情包在表达微妙情绪上更胜一筹。当“蘑菇头”在国内表现亮眼时,海外发展的机会随之而来。有研究者认为,东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内敛、含蓄,强调意会,是一种“高语境文化”。然而在虚拟世界,东亚表情包的表现力和丰富程度全面胜过西方世界的表情符号,人们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情绪移植到更加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我的创业初心就是中国本土卡通形象能够走向全世界。”吴武泽希望,这个形象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限于在线上发光。现在,除了活跃在对话框里,“蘑菇头”已经出现在很多实体物品上:食品包装袋、玩具甚至面膜。但吴武泽认为,“蘑菇头”只是走到了半山腰,“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