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抢分清单

2020-09-10 00:49:30
关键词:扣题角度作文

善于选点,精雕细刻

人们在拍照时,都十分注意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拿拍摄人像为例,可以正面拍,也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拍出人物生动的表情神态,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写作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考生选取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作文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作文的优劣和成败。选取写作角度的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选择自己不了解的陌生角度,否则论述会不着边际,言不由衷。那么,考生该怎样选取最佳的角度呢?

一、角度要小

考生要善于抓住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具体领域进行写作。选择的角度太大,涉及面过广,就容易泛泛而谈。选取小而精的角度,集中一点走笔成文,表达效果往往会好得多。由“小”入手,考生就可以联系实际,生发议论,讲清道理;如果想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则取材易芜杂散乱,议论也必然顾此失彼,作文就难免文浅意散。

二、角度要新

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见解也就不同。有些作文一看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除了材料陈旧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所选取的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表现出新意来。考生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理,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认识。作文要写出新意,需要考生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此外,具备丰富的知识也是发表新见解的重要条件。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考生要确定最佳角度,就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作比较、筛选。如作文《静水流深》:

闲暇时,先生总爱寻一方僻静之地,架起古筝,轻舒十指,任琴声在指缝间缓缓流淌。先生不愿用竹片护住指甲,问他为何,他说:“少了十指与琴弦的交流,琴声便会失去应有的味道。”怪不得先生的琴声总会比一般琴师多出几许韵味……先生弹琴时,偶尔会有人被吸引前来讨教或是切磋。倘若一曲未终,先生绝不会停止演奏,而是微微一笑,向乐人颔首致意。在他眼中,每一支曲子都是有生命的,绝不能被随意地“腰斩”。等到一曲终了,先生才会离开筝桌,与来者交流。被请教者,躬身施教,有问必答;切磋者,洗耳恭听,共同提高。交流时,谈弹交替,主客尽欢;分别后,则相忘于江湖,只留下桃红李白,风舞轻袂,余音袅袅,别有一番意境……

本文通过生活的片段、动人的细节和富有深意的语言揭示出人物性格中最深层的东西——对艺术的敬重,对利欲的排斥,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

精准扣题,凸显主旨

点题、扣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精要的语句点明作文的题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高考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考生在作文中要不断照应文题,点明行文和命题的关系。

一、标题扣题明主旨

所谓标题扣题,就是在作文的标题中嵌入体现话题或观点的字眼,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作文的中心。

二、题记扣题增美感

在作文的开头加上题记,多年来很受考生的青睐,可以增强作文的美感,更有助于作文尽快地入题,点明题旨。

三、段首扣题靓凤头

段首扣题,即开篇切入,就是在作文的开头部分点明作文的话题或中心主旨。如议论文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记叙文的开篇点题,散文的开篇“文眼”等。

四、内容扣题丰猪肚

内容扣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一唱三叹,反复扣题。即在作文中多处使用一句话反复点明话题。这句话可以是一句议论,也可以是一句抒情。考生在行文时要尽量处处点题,增强作文的凝聚力。

五、小标题扣题显清晰

小标题扣题就是将作文的主题(中心、观点)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加以阐述,组成几个意义相对完整的段落,然后给它们各加上一个简洁、醒目的标题。它的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条理清晰,能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作文内容;二是能打破时空,为考生选材提供便利。

六、结尾扣题更有力

结尾扣题,即在作文结尾点出文章中心,与题目相呼应。题目也可以直接在结尾出现,这样可以紧扣题旨并深化论述,显得结构严谨,浑然天成。如作文《简单之妙》的开头:“中国水墨绘画讲究留白,于大片深深浅浅之余,偏在某處留出一片空白,要观者自己去想象。不同于西方鲜明的色彩,只这一小方天地,却叫人感到无尽奥妙。”这里巧妙地将简单与中国水墨绘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入题巧妙而新颖。主体部分,考生从“重拾古代绘画的智慧,我看到简单并不是简陋,朴实的表面可能更胜过臃肿庞大的身躯”“回望历史的滚滚烟尘,我看到简单生活的快乐,无数人留下一心至简的佳话”“联想今日纷杂的世界,我看到简单中蕴藏别样的态度,正是简单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价值”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浑然一体,使作文的观点既鲜明又突出。

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谚语、成语、俗语、古今诗文等,可以起到开拓与深化、突出与升华、锦上添花之妙用。常用的引用句可分两种形式:①直引式,即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来凸显作文的中心;②修饰式,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作文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能融为一体。

一、引用文言名句

如果考生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以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自己的观点,作出阐发。如《交友之道》一文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作文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二、引用通俗语句

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考生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词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便要作一些论述,使论据含意清楚地显现出来。如《交友之道》一文谈及“人贵在相知”,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对原文的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意,点明了友情的珍贵。又如作文《拥抱一份简单》:

为何要拥抱一份简单?是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束缚,使得我们做着一些身不由己的事,过着一种身不由己的生活。正因如此,我们才缺少了一种“安之若素、沉默从容”的生活态度,亦如庄子所说“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无论外界怎样变化,坚持内心的一份简单宁静,就能活得自然,活得轻松。对于这一点,我很欣赏杨绛先生的处世态度。她坚持的是那份自然简单的生活,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她认为:“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我们而言,亦是如此,在繁华时代应当坚守一份简单。

文中运用了老子的名言、杨绛简单的生活等材料,并穿插一系列紧贴论点的论述,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运用修辞,增强美感

一、熟悉各种修辞的内涵及其基本作用

考纲要求考生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不同,考生要正确使用,就得真正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和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须是性质不同,且存在相似之处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考生要善于发现事物最具神韵的地方,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才容易让读者领会其妙处。如《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作者就抓住了叶子自然舒展的这个形态特点,拿舞女的裙作比。这个比喻是“多边”的,不仅表现了“荷”的形态,还体现出它清俊、雅洁、飘逸、灵动等魅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里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远胜千言万语。又如,一篇作文在进行了大量的道理阐述、典例论证的基础上,顺势添加一句“对此,朋友,你觉得呢?”之类的反问,会更自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因情而定,依需而作

修辞的使用是为了满足绘景、言事、抒情之所需,是为了将抽象深奥的理、难以描摹的景、一言难蔽之的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但做到这一点,决不是要胡乱堆砌各种修辞,那样只会给人留下矫揉造作的虚伪之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一个情节:一个拿着高级俸禄却又不为国家作贡献的官员,面对上级提出的问题不敢作答。为了表现出他害怕被撤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作者写“他像一条泥鳅,不住地四下张望,故意躲避直接的答复,他潜意识地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这个比喻句,就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该官员的丑恶嘴脸,作者对此官员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这样表达,肯定比写“这个可恶的家伙,此刻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更加出彩。如作文《守望青春》:

守望不是一种姿态,它是昂扬不屈的生命,是奔腾不息的热血,是鲜活深邃的思想。有了生命,才会有最初的方向;有了热血,才能让生命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有了思想,我们不再随世界的摇摆而跟红顶白,不再因他人的偏见而举棋不定,不再对固有的观念习以为常,我们就具备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文段中对排比手法的运用熟练且准确,句式整饬,富有美感,论证有力。再如: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回溯到公元前771年,去深读诸子百家王侯将相在5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用游说与激战力图实现家和国兴的梦想,达成德治与法治的平衡;我们也可以追溯到公元1840年,去倾听外族铁蹄踏破华夏山河的令人绝望的声响,看志士仁人用青春与热血点燃华夏复兴的点点星火;我们更应当回溯到公元1919年的5月4日,去细品慷慨激昂的龙的子孙为呼唤“德先生”“赛先生”光临中华大地而发出的响彻云霄的呐喊……

考生對典故、名人事例信手拈来,也为作文添加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和韵味。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所谓的“融情于理”,就是在议论之中,融入感情,使“情”与“理”交融为一;对读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读者、感动读者。融情于理,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要做到融情于理,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言要生动、有感情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逻辑严密、思辨色彩浓厚。要把感情融于说理中,这就得多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枯燥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在说理时,可以多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于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要选用合适的句式

“融情于理”,严格地说,并不等于议论抒情。所以,在表述上,考生要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语言上的逻辑推理,不能为抒情而抒情。在句式上,考生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句式,比如反问句就有反诘说理的语气,用来使说理更具感情。

三、注意抒情的“度”

融情于理,要求有感情地说理,所以抒情不可太浓,抒情方式也不能太露,要注意情理交融、互相糅合。如作文《心向简单》巧妙地将思考感悟与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文中对“心向简单”的感悟写得非常自然,真实,感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的思想光芒,如:“向往那简单的梦想,恬淡而沉稳大气。曾在书中看到一句话: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如今,小小的我们都在为大大的梦想奋斗着,然而梦想的基调无非都是两个字:简单。梦想简单并不意味着它廉价,而是要保持初心,不要让外物改变我们最初的理想。唯如此,我们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唤醒内心的所有希望。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简单的赤子之心和眼中的金色光芒,任天高地远,要坚信大道至简,从容淡定地奔赴梦想。”语句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

情景合一,意境深远

意境深远,是作文发展等级的至高要求,也是我们考生致力追求的高境界。那么,什么叫意境深远呢?即在行文时,力求情景交融,或写景与抒情结合,景中寓情;或象征隐喻,含意幽远,作文给人留有琢磨思考的余地。为此,考生行文时应努力做到:

一、诗情画意,营造画面的意境美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或人生的美丽场景描摹出来,让读者见文思画,思画见境,境中见情,情中见义。这样才能成就一篇达到发展等级的优秀作文。

二、藏而不露,彰显思想的含蓄美

这点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不将观点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揣摩。读者在开始时可能雾里看花,但是深读则会恍然大悟,最后竟然拍案叫绝,收到这样的效果才是一篇好作文。如一篇作文非常巧妙地叙写了庄稼人的智慧,将这智慧藏于字里行间,“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作文从头至尾未曾点出这个“智慧”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挖掘出其中的主旨或中心。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智慧与才能,写作时含蓄些、深沉些,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究欲望,从而为作文获得高分奠定基础。

三、托物言志,表现事物的哲理美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善于形象地表达思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倾注到描写事物对象之中去,收到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要做到这点,可以借助于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化抽象为形象,进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如作文《雪忆》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将女主人公的形象跟“雪”的美好品德结合起来,托物言志。

又如作文《夏的余香》写考生眼中的美好花事和点滴感悟,从案头茉莉的清雅芬芳写起,写到屋前屋后,窗外路边的花儿,语言十分精炼优美。难得的是,文中不仅是通过写景抒发欣赏赞美之情,更有对一切生命兴起与归于寂灭的感慨和体会。文中这样写道:“其实这样的美好无处不在,就如同出门后不远处的两株木芙蓉,初夏时节由白至粉再转至深红,在孩子惊叹的笑语和夏日清浅的风中微醺地摇晃。再如楼下鹅卵石路尽头的几株合欢,我至今难以描述它们开花时究竟是什么颜色,只知道它们像庞大的缀满华羽流苏的伞盖一般,变幻出杏黄、赤金、橙红的色彩。还有路边栅栏门外的夹竹桃,那是一种寂寞的花,人人因其毒性敬而远之,它倒是满不在意地开了一季又一季,且因无人践踏、采摘而越发繁盛。它的花有白绿二色,白不是茉莉的柔白,而是在浓绿掩映下的格外醒目的冷白;绿也是清冷沁人的青碧,再加上极长的花期,像是要叫人从春风桃李、盛夏浓香的温柔乡里惊醒过来。”作文联想丰富,对于色彩、动态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笔下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皆宜,如在画中;更有妙句点缀其中,令人在欣赏文中美景之余,还能思考生命,是一篇景、情、理融汇的佳作。

叙事独特,寓理深刻

一、揭示本质需情理相透

好的作文须有高人一筹的立意,即遠见卓识,但有了远见卓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好作文。为什么呢?作文中好的立意需情理兼美,既表现考生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又昭示考生对生活的理性哲思。大凡优秀的作文,往往既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又饱含诗情,情理兼具。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记叙类作文常常寓情理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议论类作文则常常借助于精彩的逻辑推理,进行富有激情的思辨性论述。综观近几年各地高考的命题,大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都能够把这种理性的见解通过感性的形象表现出来。

二、新颖开掘靠好风借力

考场作文是急就章,考生往往因匆忙下笔,思考欠缺,就题论题,难免落入旧套。若能根据话题立意,借助于一个“载体”来阐述,即搭建一个让主旨升腾、飞跃的平台,提供一个形象可感的依托,就能使作文脱颖而出。

如作文《山河苍茫一缕魂》,整篇作文气韵贯通,内容丰厚。文中,考生想象屈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楚国的遥望、眷恋和不舍,用了《鸿门宴》中“目眦尽裂”一词,生动传神;用古乐府《箜篌引》、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及屈原自己的相关诗句巧妙地搭起作文的框架来写自己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读有所思,思而有悟,悟而有得。无论是引用还是化用,议论还是抒情,因为考生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所以在遣词造句中便显示出学识的丰厚。

匠心独运,新颖别致

一、有能展现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思想、新观念的材料

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

二、匠心独运地组织材料,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李渔《闲情偶寄》里说:“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同样的题材,作文若构思巧,便会独领风骚。考生进行构思时,要刻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学会“蓄势”,写出引人入胜的开头,写出余音绕梁的结尾;学会运用抑扬、张弛、正侧、起伏等手法。

三、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独到,可以令作文或新颖别致,或耐人寻味。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思维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作文的一种独到之处。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所超越,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荒诞表达,而是能突破思维定式,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

四、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

写作是思维的运动,是最富有个性色彩的脑力劳动。考生想要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作文,其技巧可以归结为一句: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如作文《成为一只三栖动物》:

你可曾想过成为一只三栖动物?反正我想过。奔跑在开阔的田野上,在青青草地上像只慵懒的猫咪一样翻滚,我想我爱这种温暖慵懒的生活。可当我立于静静的码头,面对远方的水天一色,我又想化作大海中的一尾鱼,徜徉其间,感受它的包容浩渺。而当我学习之余,揉着酸酸的脖子抬头望天,瞅着轻快飞过的小鸟,又不禁做起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在天空翱翔。

这篇作文就以“三栖动物”来写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创新之处,全在构思之巧。考生着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以比喻“蓄势”,引人入胜,令人读来欲罢不能;推理想象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扣题角度作文
神奇的角度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扣题高效阅读
角度不同
37°女人(2017年8期)2017-08-12 11:20:48
人啊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32:42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