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的大众文化

2020-09-10 00:26:22潘阳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差异

潘阳薇

摘要:从西方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艺术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并发展成区域到全球的影响,在此流变中,大众文化逐渐显现出来,并经历了从无至有,从边缘逐渐向中心靠拢又往边缘离散的趋势。审美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大众文化的认同,为其提供路径,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反思与警醒。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大众文化;差异

从西方艺术的发展流变来看,这一过程与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传统艺术阶段可能更加被认定为民间的、非官方的创作与呈现,而在现代艺术阶段则是真正的与大众文化进行关联,讨论的更多也是关于民众关注的题材;再发展至后现代艺术时期,大众文化狂欢化之后,在艺术创作中更多地转向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尽管在西方艺术的发展流变中,主题与题材的变换仅仅只是其中一环,但其背后所指涉的意义与对大众文化的关联性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

不同时期艺术主题与内容指涉背后发生的背后隐含着审美体系的变化,在西方传统艺术中作品的意义被官方、贵族、权势所赋予,平民的、底层的声音则是一种低俗的、不符合高级审美趣味的展示,在此期间审美趣味仍有高低之分,阶级之分,其背后是社会地位的展示;现代艺术时期则与整个现代社会的整合与建立关联在一起,“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 [1],而马泰·卡林内斯库除了将现代性定义为一种对时间的线性体验之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现代性,即 “审美的现代性”,“是相对于社会现代性而言的文化批判” [2];进入后现代艺术时期,“扬弃了‘宏大叙事’” [3],才有可能有确定下后现代性的条件,其中还包含知识的反思性运用。

审美现代性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世俗的“救赎”、拒绝平庸,回归感性,对歧义的宽容[4],基本上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变革是同步的,在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大众文化从最初的精英文化的对立面,转向为激励先锋文化的主要力量。

二、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差异辨析

除去线性时间的区分界限之外,三个阶段的艺术也随着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概念的建构也逐渐清晰起来。尽管在各个时期也有纷繁复杂的艺术主题与呈现,但却有不同的指向,其背后的隐喻也不断与大众文化进行关联。

(一)传统艺术中的民间文化——否定打压中萌芽

文艺复兴期间更是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尽管从留下的大多数作品来看,人物题材的艺术作品多是以神话人物、宗教人物以及皇室贵族为主,但也出现了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普通人的横空出世能够确定的是普通人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一定的踪迹;而在传统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理性的叙事,《最后的晚餐》、《创世纪》、《雅典学院》都依托前人基础上完善的故事体系以及深入人心的价值体系,在17世纪逐渐出现了《宫娥》现实主义倾向的宫廷绘画,但在题材上还是未能突破原有的桎梏,而在荷兰小画派的绘画对象中则是大批量的描绘了当地人民的面貌与生动的生活场景。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画面中的感性超过了理性的桎梏,在诸如《自由引导人们》、《美杜莎之筏》中出现了新的景象,不再是对原有的历史的简单反馈,而是在此基础上记录当下,开启了此在即历史的新阶段。

从民间题材的由少到多,到艺术家还原固有的历史场景转向自我创造历史,再到理性克制转向感性表达,无不都是在大大地书写“人”这一语汇,这为接下来大众文化的具体确定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中的大众文化——对立碰撞

此后一批落选沙龙的艺术家们诸如莫奈、马奈等艺术家们则是对传统艺术体系的新的挑战,即便是已经有了画民间对象的先例,但仍然存在着界限,而这条界限则是对传统王权贵族的最后的维护。乔尔乔纳《维纳斯的诞生》可以进入官方沙龙体系广受好评,而《奥林匹亚》中将“神”置换为同时代下的妓女就无法进入沙龙,这也意味着在传统艺术阶段的民间文化是局限的。

后印象派及之后受其影响的一系列流派则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之下建立,不论是从社会环境还是从审美体系,大众文化也逐渐从民间文化中独立。绘画风格也从写实转向抽象,更加倾向于主观表达。在塞尚、梵高、高更的创作中不再仅仅是对所见的写实临摹,不再受题材与内容的束缚,通过形与色的极致融合,在其加入了他们关于艺术的独特视角,但在这个时期审美现代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大众对于先锋前卫的艺术接纳程度有限,梵高在这样的时代里郁郁而终。在后印象派之后的抽象艺术、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艺术流派仍然是走在大众文化的前列,是先锋的,但相较于传统艺术时期,艺术家的视角不断放大,呈现方式也愈发刁钻,不断强调自我与个性,拒绝平庸,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在给自己与大众文化划分界限,因而现代艺术先锋、前卫的艺术视角难以被大众接受。

但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性中包括了对于资产阶级文明的反抗,这也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得到体现,不断地去打破艺术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平衡关系,主张艺术干预生活。在这一时期艺术接替宗教逐渐承担了“救赎”功能,这与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相呼应,也不断打破传统艺术所建构的理性架构,呼吁感性的回归。

(三)后现代艺术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反思

直至20世纪30年代,此时已进入机械复制时代,相较于前期工业水平不断提升,由此对艺术也来了冲击。在“阿本之争”中,阿多诺更多从“精英文化”角度批判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缺乏先锋性与超越性,这也是导致艺术商品化与标准化的重要原因,并且从某种角度而言,大众文化容易被反转为控制大眾的工具,其独特性与批判性遭到无情阉割。这与马尔库塞所说的满足人们的“虚假需求”后产生“单向度的人”的担忧相一致。

在杜尚《泉》、《L.H.O.O.Q》出现后,艺术作品与工业现成品也关联了起来,这样的“反艺术”也恰恰是对已有的艺术体系形成了冲击,艺术、艺术家、大众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彼此相互交融,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品中对于异己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但也导致先锋性融入大众文化。“人人都是艺术家”虽然看起来是原有精英文化与先锋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退让,同时也包含着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对抗。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也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总是涉及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5],因而在后现代语境中,审美现代性可以被视为反思的审美现代性,大众文化之后的价值取向该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结语

从传统艺术转向后现代艺术是漫长的,而大众文化在其间的脱胎过程也是艰难的,审美现代性为大众文化提供了路径,通过游击战式的对抗获得立足之地,将文化从原有的特有阶层中解放出来,但大众文化在机械复制时代下独特性、先锋性、反思性被弱化,狂欢化、娱乐性也在审美现代性的体系中调整,进一步反思之后该如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现代性的后果[M]. 南京译林出版社,(英)吉登斯著,田禾译,2000.7

[2]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 商务印书馆 ,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Calinescu)著, 2002

[3]现代性的后果[M]. 南京译林出版社,(英)吉登斯著,田禾译,2000.7

[4]周宪.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C]. 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江苏省美学学会,2006:44-62.

[5]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美)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2001.11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找句子差异
新时期黑龙江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