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祥 蔚寅 汪琴 付瑾 张君桐
摘要: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下,团队对四川省凉山州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之后,选取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三村为研究目的地,将其扶贫与脱贫情况和自身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和调研结果分析,同时对布拖县整体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以及教科医卫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总结其现有的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凉山彝族村寨脱贫的共性与差别,提高脱贫率;寻找凉山彝族村寨脱贫的助力和阻碍,寻求化解制约因素和实现新发展的突破口,减少返贫率;为保障凉山彝族地区的长期稳定脱贫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川凉山彝族;脱贫差异性;稳定性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我们所调研的三个村中,日嘎村是凉山唯一一个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布拖县内的重点扶贫地区,建有彝家新寨,基本每家每户都住进了政府所修建的房子里,收入情况向好,村内还组织了工人、厨师等技术培训。飞普村是预计2020年脱贫的贫困村,建有彝家新寨,该村组织“农民夜校”开展工人、厨师等技术培训;民主村相较于前两个村来说发展一般,蔬菜大棚改为种植玉米,妇女儿童居多,劳动力有限而且没有提供技术培训,人均收入较少,孩子上学压力较大,个体家庭经济情况表现较贫困。
二、不同村寨脱贫的差异性比较
1.客观脱贫效果的对比
三个村子的住房主要采用的是钢筋混泥土的住房材料,安全系数较高,能很大程度保障居民的住房安全。日嘎村和民主村异地搬迁住房入住率较高,而飞普村村民因新房距离土地较远,农业种作不便,仍住在山中的旧房,新房入住率不高。对于成功入住彝家新寨的贫困户,政府提供电视、洗衣机、太阳能等基础家用设施以保证其基础生活。此外,据调查发现搬迁至彝家新寨的居民对住房满意度普遍较高。在交通和水电方面,三个村道路基本全都硬化,道路通畅,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部分家庭连接有网络;在教学设施方面,日嘎村设有幼教点,但是三个村寨都因为规模小且距离县镇也不远,因此都去镇上或者县城读小学中学;在娱乐设施方面,三个村子都有活动广场,供村民开展活动、锻炼身体。其中日嘎村基于阿都文化建立全州首个阿都文化站,站内文物数量多且保存完好。居民对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和满意度都较高,基础设施的完善,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一定程度增强了村民的脱贫意愿。就村民素质而言,三村均为少数民族彝族村寨,居民多使用彝语,普通话普及程度不高,因此和外界的交流受限,受落后思想的影响,每个家庭生育的孩子较多,其中民主村超生问题严重,抚养和教育的压力较大,村民们受教育水平均为中小学甚至更低,大学生数量较少。
2.主观脱贫效果的对比
在对农户幸福感的调查中,64.86%的村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27.03%感到不满意,原因有以下几点:超生严重,抚育压力大;个别鳏寡孤独户;个人土地少,家庭劳动力,少收入较少。
三、提高脱贫稳定性的建议和策略
1.村寨居民自身能力建设
能力的形成需要外在牵引力和内部内在力相辅相成。外在牵引力是指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交通、水电、通信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区域范围内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市场发育情况,扶贫资金、金融特惠、产业扶持、社会帮扶等优惠政策,全面、有效、及时的信息等外部条件;而内在力是指土地、房屋、生产工具、储蓄、亲朋好友的数量和职业等可利用的家庭资源,以及体现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意愿等内部因素。居民自身能力的形成条件影响其建设,而只有增加居民自身能力,才能降低可持续生计对外部帮扶条件的依赖性,防止脱贫脆弱户失去外部支持条件后返贫。
2.外在条件保证
反贫困治理中,制度供给质量和执行反贫困制度相关机构的行动效率是贫困户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外部环境。各地区间贫困特点的差异要求国家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贫困的区域性特点,针对性施策。其中,脱贫脆弱户是可持续生计制度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和保障的人群。脱贫脆弱户可持续生计的制度构建贯穿脆弱性脱贫预评估、过程干预和后续保障三个阶段。首先,完善脱贫纠偏机制。建立脆弱性脱贫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返贫率区间来转变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完善贫困人口信息库,建立有效的贫困治理在线平台,降低返贫率;保障贫困人口的参与权,发挥群众监督机制。其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将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等非收入维度的公共服务指标纳入扶贫综合考评体系考核,巩固减贫成效;把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与新型农业发展相结合,构造新型减贫综合体系;发挥第三方积极性,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巩固脱贫长效;把公平的利益表达和分享机制引入农村扶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质量均等化”的全民覆盖。同时,建立适度普惠扶贫制度。重点扶持极不稳定的脱贫脆弱户;通过设定享受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提高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脱贫脆弱户居民自身能力生成。最后,构建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扶贫模式,兼顾扶贫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政府干预必不可少,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有效发挥第三部门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全社会联动帮扶机制。科学、合理、现实的扶贫制度使脱贫脆弱户通过深度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表达了发展需求和愿望,提升了风险规避和资源承接能力,为生计的可持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菲,王文举.中国农村贫困成因区域差异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6):25-29.
[2]王晓鸿,范志雄,曹子坚.贫困地区农户生计选择、农民增收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实证数据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6):28-34.
[3]陈果.脱贫户收入来源在脱贫前后的差異性分析——以施秉县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4):56-58.
基金项目:本项目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S20201065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