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荷塘月色》的三重妙境

2020-09-10 07:22王璐瑶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静谧月色

王璐瑶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还有着独特的韵味。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排遣心中的烦闷,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作品极富个性色彩,其中的境界更是绝妙。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走进《荷塘月色》的三重妙境,一起来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一、月之妙境——静谧

朱自清十分擅长描写景物,将读者带人“境”中,获得美的享受。《荷塘月色》就是如此。开篇第一段,作者便以一句“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在这样的场景中,无论是人还是树,都一齐安静下来,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声。此时,作者那颗“颇不宁静”的心也渐渐地变得平和,变得沉静,开始逐渐忘却白日里的种种烦恼,开始欣赏月下的美景。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描写美丽的月色,“月光淡淡的”,更显静谧,使读者的身心渐渐放松下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轻轻律动,领略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这里,作者是自由自在的,白日里的种种喧嚣忽然都隐匿起来了,剩下的只有月色和作者自己,他不用再担忧什么,不必再理会外界的干扰,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思绪振翅高飞。月之妙境,妙在极静,这是一个静谧清幽的地方,没有争端,没有压迫,也没有烦恼……

二、荷之妙境——淡雅

如果说,朱自清笔下的月之境是极致的静,那么他笔下的荷之境就是极致的淡、极致的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在如水般的月光下,荷叶布满了整个荷塘,“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亭亭玉立,宛如婀娜的女子正翩然起舞。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细致地描绘了月下荷塘的景色。如果说,月之境令人感觉清幽静谧,那么荷之境便让人觉得清新柔美。站在荷塘边望去,除了一片片参差错落的荷叶之外,叶与叶之间缀满了各色的花朵,有的尚未完全盛开,有的却“袅娜地开着”。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已置身于那样的境界之中,亲眼看到了满塘的荷叶与荷花,还能闻到缕缕的荷香,清新淡雅,令人沉醉不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此处,作者将月之境与荷之境融为了一体,月下有荷塘,荷塘有月色,美景与美景重叠在一起,妙不可言。月中之荷更加婉约,而荷中之月也更加皎洁,再加上乳白色的雾气,使所有的一切宛然如梦,诗情与画意兼备,令人为之痴迷。

三、心之妙境——超然

在散文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情之所至,方能成文。作者看见了月色,看见了荷花,才会写文章将其记录下来。作品中的一切是作者描绘的,自然也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文章的开篇,作者便说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可见,作者心中有事,有烦恼,而且难以排解,所以,他十分迫切地想找到一个去处,忘却心中的烦忧。作者写月色与荷塘,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看似在写蝉和蛙,实则大有深意:作者心中苦闷,但是蝉和蛙却叫得欢快。这本来是动物的本性,然而此时心情抑郁的作者却管不了那么多,把它们当作埋怨的对象,又稍微有点嫉妒,以动衬静,用蛙声和蝉声的热闹衬出内心的落寞。后来,作者又想到了采莲,游荷塘没有使他摆脱“不宁静”,于是他便开始回忆历史,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古人曾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此时的作者已经超然物外,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成为了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总之,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月之境清幽静谧,荷之境清新淡雅,心之境平和超然,让无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领略到了其中的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南校)]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静谧月色
荷塘月色
悠然神往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静谧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荷塘月色
静谧姿态
静谧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