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0-09-10 18:55张豫徽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在生活中的出行,消费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带来的便利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互联网+”的模式为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也为高职学生创业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与创业基础。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作为高新科技发源地的大学,如何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是当今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次研究主要以3D打印专业方向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有效的融合路径,供高职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显日益重要。地方高职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力量,需要進一步更新理念,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着力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高校的教育教学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各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资源,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创新和创业思想,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统一。

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校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3D打印》案例研究,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是做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为推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创新型人才。高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众创空间、校企合作、对外技术服务的发展都与高校的改革发展息息相关。深入研究探讨高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方法,可以使高校进一步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更广的空间、更深的层面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推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我校经过近 5年的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育理念问题

理念是核心,理念要先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由理念决定的。长期以来,一些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够简单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不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专业教育课程,只需增加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这种错误认识使得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是 “两张皮”,二者之间是脱节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没有融入学校整体办学思想体系之中。

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但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紧密结合专业教育,由于教育理念上的制约,对于采用何种途径融合缺少配套的条件。而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出对专业技能的突破,如果缺少融合上的保证,难以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各个高校均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并配套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程以选修课为主、课时总量不足;课程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未能够根据创新创业课程性质设置先修课程与进阶课程;课程缺乏个性化,不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学生需求。

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平台之间形成系统统一,形成合力,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专创融合尚未深度融合。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深受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在各界的支持下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中,许多高校却缺少冷思考。不同组织参与创新创业多为单线发展,相互之间没有交集,创新教育者苦于没有实战案例,专业教育难于对外脱节。市场的新需求,创业的新方向获取滞后。杨淑林、蔡伟清指出专创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缺乏有关于校本问题的思考,创新创业课程并未深入人心,致使学生在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之后只是多上了几节课、只是多修了几门课的学分。未能达到创新创业方面的设计要求。

(四)创新创业师资良莠不齐。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里没有得到普遍开展,获得明显效果。主要原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创新创

业教育的探索性、实践性较强。而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不仅要求在专业方面有扎实深厚的知识,还要求有一定的发散性、创新性理念和充分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方面为学生服务。虽然目前各高校上课形式多样,如:云课堂、慕课、微课、智能课堂等,但多流于形式,缺乏社会实践阅历,缺乏鲜活、生动地创业案例,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没有进行深层次地思考与安排。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实时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能够实时地关注时政、市场的变化,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既能够对学生的创意、发明给予指导,又能够帮助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2018年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并开设相关专业、公选课课程。学校并大力投入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全校实现无线WIFI覆盖,智能课堂,慕课等,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平台,指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发明杯”创新大赛,设立指导教师,协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引入麦克斯教学质量报告,新增教学诊断模块,实时反馈教育教学、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3D打印技术作为模具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可以极大提高创新效率,掌握前沿技术,3D打印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工业产品造型创新过程中的综合技能,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机械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D打印机,可将心中所想,高效的变为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联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将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一方面,学生所学专业技能通过双创与你能大赛进行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对接社会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双创+技能大赛将反向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解决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大賽提升专业技能。实现我校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结合3D打印专业方向,研究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把握透彻

创新创业、专业发展相关问题我们分别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积极投入于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数量较少,部分学生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重要关系,甚至有占比 2.6%的学生以为,二者并无关联。双创教育不能为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服务,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指引学生的就业方向,改变学生的创业思维。所以,在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中,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进而促进专业创业的学生占比 75%;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4%的学生,这显然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价值;数据反映出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开展到位,以至于学生对其停留在以就业教育等狭隘的认识上。

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首先需要从理念上进行渗透,从受教育者即学生的素质提升需求、用人单位的内部创业人才需求出发,探索建立全程渗透的专创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校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大赛,技术服务,专业教育之间形成互相缠绕式纽带,产生协同效应。其次高校要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必须做到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等院校要变革传统教育观念,深化改革,促进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就业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第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有效促进二者进行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技能培养,设置6个学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必选课程,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贴合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加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技能训练、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社会调查、各种人文艺术教育、体育活动与文化活动等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置相应学分。

(二)完善高校创业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多种多样,通过分析不同技术的用途和适用环境,找到“互联网+”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技术应用;不同的技术适合不同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应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切实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一定层面上讲,“互联网 +”使实践活动的程序更加灵活化,降低了活动成本。

在高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教育上应按照社会实际发展、高校办学宗旨、企业对人才需求等方面,完善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在高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中,将创新思维、创业基础能力、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融入其中,并将这些课程归入到学分管理当中,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等能力,促进这两种教育的互动融合。搭建基于“互联网+’教·学·做·评·创’”一体化在线课程平台,促进学生移动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养成。建设融学生“双创”、财务、法律、质量员等职业资格标准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促进3D打印专业方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标准有机融合。

具体可通过建立阶梯式的创业和创新教育课程系统:第一,创建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实践等类型的课程,并将这些基础性课程纳入到公共类基础课程的教学范围当中,并针对学生实际的创业需求,在必修、选修等类型课程中开设法律类、财务类、金融类、税务类、管理类等实务知识,形成一个逐层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第二,加强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之间资源的整合。在不同专业中,建立创业教学资源系统,重点向学生讲解创业过程使用的技巧。不同的专业可按照行业需求、专业特色等,遴选出适合的创业课程,并将其融合与创业教学中同步进行。如:对于管理类、国贸类的专业,应整合企业管理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并鼓励其创办企业;针对3D打印专业方向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产品开发能力,促使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成果,然后再开展实践创业。通过以上方式将资源整合,为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建立融合型师资队伍

根据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政策,开展“双师型”教师,开放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活动。为更好地指导和扶持大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操作活动,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服务体制,能够在指导学生的创业方向上予以保障。在优化岗位设置、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教职岗位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派一些创新创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特别是校友创办的企业或学校创业基地在园的项目,去实际体验或感受企业的运行规律与生存规则,来提高教师队伍在专业教学基础上开展新创业教学与实践指导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管理专家、创业家讲述专业方面最前沿的创新动态,引进和聘任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来学校做创业导师,充实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的形式将以上的校内专职创业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进行整合,合理搭配,合作开展任务,以发挥出创业导师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交流研讨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实践培训等活动,为导师的能力提升与成长提供机会和条件。

(四)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育环节

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高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在资金、企业师资、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联合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导企业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实践平台和实战场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基地,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提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利于促使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方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以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局面,由专业知识更加直接高效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其次平台不断反馈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要全方位打造实践教学,将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储备人才等服务,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实践创新教学中,促使教学、创业等教育的结合。还可以在院校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配备专门的教职人员,指导基地的各项工作,包括实践项目制定、资金筹措、工作部署等,将创业作为实践引导,以企业需求,制定培养计划,促使学生在技术、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提高,形成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

(五)新模式探索

探索和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以信息化教學方法改革和新型教学形态改革为手段推进分层次个性化培养;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四、总结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愈发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推动其实践能力提升和强化专业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无论对学生个性发展,还是对社会就业形势发展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够明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尚有待加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成效不够显著,与学生专业发展脱节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更可以强化其专业认同和专业身份,为其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坚定专业信心。可以说,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内在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学习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聚焦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真实问题,基于专业发展的仿真学习情境,通过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倡导学生“做中学”,并在学生的“边做边学”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中,要有意识地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创造条件,包括优化管理环境和教学环境,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基础条件;完善课程的师资结构,特别是适量引入校外的实践性导师,加大实践性课程实施力度;主动变革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丰富资源,构建实践共同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长远的指导和支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3D打印专业方向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开设有《3D打印技术》,《逆向工程》,《创新设计》等;参加大赛有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挑战杯”等大赛并获奖,毕业班学生可在校外实训基地3D打印技术服务公司“珠海赛纳”实习,优秀者可直接就业;依托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开封市增材制造工程中心面向开封及周边区域对接技术服务,开设淘宝店铺扩大经营等多方面一体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余项,孵化3项。政策支持,教师指导,实训室开放等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2][2] 罗桂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2):52-54.

[3] 任永力.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53-54.

作者简介:

张豫徽(1984.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开封市,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3D打印,三维扫描及应用。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