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及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安徽省自全面加入长三角以来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其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较低层次,本文结合近十年相关数据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横向及纵向分析,探究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增加值;泰尔指数
一、引言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日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是支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长三角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安徽省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至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已超三万亿。然而其粗放型经济增长较为明显,经济发展模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产业结构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较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为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总体上来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实现安徽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出投入比,提升产业的层次,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推进安徽省经济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增加值纵向分析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安徽省自全面加入长三角区域以来,积极响应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号召,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在2018年之前,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始终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56%、47.52%、42.92%,仍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1]而在2018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约占总产业增加值的一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1.44%、50.80%,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产业结构增加值横向分析
根据国务院常委会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建设目标为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自2019年安徽省正式全面加入长江三角洲以来,省产业结构持续演绎优化,经济增长得到阶段性发展。
结合长江三角洲区域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上海市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年递减,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2014年的64.81%逐步增加至2018年的70.94%,持续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始终是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上海市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口岸进出口位居世界城市之首,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领军角色。据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上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8亿元,下降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99.16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27752.28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江苏省在2014年时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占比为47.41%,但仅略高于第三产业,而在次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首超第二产业,至2018年其占比已达50.36%。据统计,2019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296.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0.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1064.7亿元,增长6.6%。江苏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44.4:51.3,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全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浙江省作为我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自2014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至2018年其数值达到52.96%。至201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0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5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688亿元,分别增长2.0%、5.9%和7.8%,其中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9%,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4︰42.6︰54.0。
反观安徽这一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在2014年时高达11.47%,其数值甚至高于同年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累计总和。在2018年以前,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一直占据最高值,但其数值呈现逐年递减的现象,直至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才首超第二产业达到50.80%。据初步核算,安徽省2019年第一產业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7.9:41.3:50.8。安徽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相对于长三角江浙沪三个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仍远超其他地区,安徽是农业大省,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2]而如何将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是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所需面临及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度量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演绎过程,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本文借鉴于春晖的研究[3],采用泰尔系数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指标,采用2014-2018年安徽省相关数据,经测算,安徽省泰尔指数为非零数且数值较小,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安徽省产业结构并非处在理想的均衡状态,但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且逐年趋于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创新起到核心作用。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度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称之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系数,该数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2014-2018年安徽省相关数据计算,系数分子数值逐年递增且分母数值逐年递减,产业结构高度化系数持续增长。从增长的变化速度来说,2017-2018年间增长速度最快,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上一年度增长了7.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同上一年度减低了6.08%。
四、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探索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四种基本因素,包括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国际贸易结构以及国际投资结构,而起到核心作用的因素是创新。依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引入的一种生产函数,用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市作为全省创新水平提升的领头军,让人们看到了整个省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重视创新水平的发展,一方面在于重视省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健全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安徽省政府可以利用皖江城市带这一政策优势,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吸收先进的技术与经验。[4]另一方面更在于培养省内创新型专业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应通过政策鼓励高端人才留在省内发展,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5]
(二)确立并转换主导产业
主要成长部门的迅速扩张,致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强劲的冲击力,同时也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推动或抑制作用,主导产业的转换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特殊的关系。主导产业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积极干预这两种方式,但由于当前市场经济仍未达到发达程度,安徽省政府可以通过对主导产业倾斜的措施使得主导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实现追赶型省市后发型利益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品牌策略,发展本土优势企业
根据2009-2018年十年间长三角三大产业增加值比来判断,安徽省产业结构增加值比相对于江浙沪三个地区,安徽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远超其他三个地区,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低。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地区产品特色颇为丰富,例如绩溪山核桃、砀山酥梨、长丰草莓、六安瓜片等,虽具有一定的省内知名度,但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品牌效应较为薄弱,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区域性农产品如果能在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扩大其产品品牌的聚集效应,便可以影响、带动和规范该区域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甚至强势企业可以依靠其品牌优势兼并同类品牌,逐步演变为“一地一品”的发展新态势。让优势品牌成为当地的地区亮点,逐步培养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使其成为兴农富民的优势品牌,以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及消费者对安徽特色品牌的关注。
(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018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通过系列举措着力推动服务业专业化发展、集聚融合、开放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在重视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省政府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将服务业的高端人才纳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等选拔范围中。据安徽省统计局初步统计显示,2019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0.2个百分点,但在当前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仍较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进程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荣荣.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J].江苏社会科学,2012(06):78-83.
[2]张丽,栾敬东.加快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37-38.
[3]于春暉,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J].经济研究,2011,(5):4~16.
[4]张竹云,耿艳军.新常态下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2):24-25.
[5]周泽炯,马艳平.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12):25-29.
作者简介:
万秋璇(1999-08 ),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编号:XSKY2011ZD)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