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子与回旋》是一首由小提琴移植而来的扬琴曲。文章通过对乐曲结构、音乐特点的分析和对演奏技法的探究,揭示了作品的音乐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演奏此曲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乐曲结构;音乐内涵;心得体会
扬琴独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是自小提琴独奏曲中移植过来的,是圣·桑的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这首乐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很能触动人心。乐曲写于1870年,是圣·桑喂初露头角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所写,音乐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热烈狂放的阳刚之气与苍郁忧伤的悲凉情绪交织在一起,浪漫主义特征十分明显。
一、西乐中用,揚琴的优劣势
移植过来的扬琴曲基本遵照原曲:由印子与回旋曲两部分组成,引子部分是幻想式的歌调;回旋曲轻快敏捷的主部主题,节奏以切分音为基础。扬琴是击弦乐器,发出的音是以点为基础的。而小提琴是拉弦乐器,发出的音是连贯性的。这首经典小提琴曲中大量的快速音阶和琶音、三十二分音符、从高音区逐渐往下滑落,几乎占了八度音域的颤音、快速的分解和弦等技巧对于扬琴来说是有难度的。扬琴要奏出这种连贯的效果,除了自身轮音、琶音、两音连弹等技巧的运用,还需要注意好每一个音的控制及它们之间的平稳连接。其次,这首乐曲曲调忧郁苍凉,又不失优美华丽,预示出全曲的西班牙风韵。热烈奔放的西班牙性格,铿锵有力的西班牙节奏使音乐的性格化特点十分突出。它的调式、节奏、曲式等与我们民族的曲目截然不同。这要求我们在对这首曲子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同化”吸收作曲家的意念。无论技巧的使用、诠释曲子时的心理境界和内心视觉形象思维活动等,都要尽量的跳出我们演奏民族曲目时的圈圈。
二、乐曲结构、音乐特点的分析和演奏技法的探究
(一)印子采用a小调,2/4节拍,有两个段落。
第一段,扬琴徐徐奏出主题:这一段的演奏要求连贯、平稳。每一句中的音符不能断开,音量要控制,不可有较大起伏。弱进时音量控制在p,轮音移位和大跳时音量保持平稳,用平移的效果来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突出“婉转与略微的忧愁,注意好分寸,不宜太过。这一主题起伏回荡,带有明显的歌唱性,婉转而略含忧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这一旋律主题重复后,奏出热情而华丽的第二段落(第17小节):这一段落大量使用三十二分音符,双手连弹的手法,迂回上行又转为下行哀婉音调,内心随之辗转悱恻,欲说无言,欲罢不能。随即又以缠绵的快速上下行琶音向乐曲的下一部分过渡,最后在连续强奏的颤音中引出回旋曲部分。这一段中,两音连弹时要尽量柔和、干脆。琶音中轮音与单音的连接要自然,把握住“缠绵”二字。段末的颤音连续强奏不要另起,注意好左右手力度的平衡。
(二)第二部分回旋曲是一个具有幻想曲风格的自由的回旋曲式,整个回旋曲有四个主题。它的回旋曲特点表现为第一主题开始并结束时,中间又有两次再现,插部穿插其中,与其形成题材风格的对比;但是,插部的安排很有特点:它的插部穿插与主部之间依次出现之后,又分别再现了一次,但却是以完全相反的顺序出现的。
有力的颤音引出第一主题(主题a,回旋曲式的叠部)。为6/8节拍,从高音区逐渐往下滑落,几乎占了三个八度的音域。这一旋律在清晰而富于弹性的节奏型伴奏下,须鲜明突出切分节奏和顿挫有力的技巧处理,使乐曲具有典雅多姿的色彩和动人的魄力。切分音是这首乐曲的“脊柱”,弹奏时要用心感受这段旋律的音响效果及营造出的典雅色彩。尤其要注意切分节奏中的力度划分与变化,以及与单音、轮音的自然连接。
紧接着,在C大调上奏出每小节重拍运用颤音的第二主题。(主题b,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第73小节)。这一主题中,节奏的变化做到张弛有致,颤音轻巧的奏出,尽可能的表现出曲子本身的华丽的色彩,充分体现这一段轻快的舞曲特征,与旋律的精巧柔润。
第二主题弹奏完毕后,有一个华彩般的连接段,它以快速音阶和琶音形式,将调性转回D大调,引出第一主题的再现。回旋曲第一主题再现后,乐队在热烈的氛围中呈现出激荡奔放的第三主题(主题c,回旋曲式第二插部,第228小节):
扬琴以强顿音演奏,有力的节奏型和发展中多端的跳跃,使乐曲充满了动力和强烈的节奏感。这一主题加以发展之后,乐曲出现了2/4拍子柔和的第四主题(主题d,回旋曲式的第三插部,第252小节)。这段如同间奏曲那样插入的音乐,委婉亲切,优美细腻;弹奏时,应注意好句子的划分,如歌的旋律,悠缓、带着不绝如缕的愁绪和幽思。这一主题呈示后,又用双音旋律加以变化反复(第269小节),似按捺不住的浓郁情感泉涌而出。随后清晰的奏出快速走句般的音型化旋律,引出第一主题再现。
第一主题再现(第300小节)之后,第二主题又跟随而出(第322小节),第二插部,仍然由扬琴以强顿音演奏。当情绪缓和下来时,在F大调上再现了以颤音为特点的第二主题(第356小节,第一插部),随后再现了第一主题(第387小节,叠部),以华丽快速的分解和弦向相伴衬,预示着辉煌的尾声的到来。
最后,无穷动般迅疾而辉煌的尾声,使得乐曲在华丽的尾声中结束。
三、演奏心得
当扬琴表演者演奏的时候,不同的诠释产生不同的效果。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展示的效果就不同。表演活动的特性包含曲谱之外,还包括高于其它的那些有价值的特色,反映了某人对一部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全部想象。对不同作品不同的诠释,相对于传统音乐创造的结果而言,就是对作品的想象。演奏者在处理乐曲时必须把乐谱上所有的表情记号尽可能的在具体音符上表现出来,并且要像乐队指挥一样善于安排表情和力度上的高潮。
在演奏乐曲之前,演奏者要熟读谱面的每一个音乐标记,并依照之前对作品和作者的了解,把这些标记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显示出它们将要形成的音响效果。这就要求仔细的读谱和进行细致的乐曲分析,达到曲式结构、乐句的划分,小到动机的发展,甚至每一个音符的处理都要细心的斟酌。例如,读谱时要注意到P和pp的区分,f和ff的区分。这些细小的因素,处理过的乐曲就会细腻动人。单调会使音乐缺乏生命力。如果让听众产生共鸣就必须避免演奏的机械化和缺乏色彩,只有在适当的地方加上色彩变化和重音,才能使乐曲充满灵性。
扬琴演奏者的艺术最高成就即是:演奏表达的一切都是作曲家所想的。而演奏者的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人脑思维因素作用的结果,是思维过程逻辑导致对演奏实质的认识。扬琴艺术的创作和演奏是以塑造完美艺术形象为主要任务的。这是因为扬琴音乐旋律的表情性和扬琴演奏的表演性使然。音乐诠释这应该要作比服从曲谱更多的事情,他们应该“同化”、吸收作曲家的意图。当演奏家完成他们诠释的时候,应该尊重作曲家的意图,尽最好的可能去“二度创作”。对作曲家意图的忠实与多重性诠释是一致性的,共存的。(多重性的观点是:诠释者们可能回答多余一种理想以上的可被允许的诠释。)因此,塑造和感受艺术形象的手段就具有特殊性。除了对生活的积累、知识的丰富、音乐语言的把握和扬琴演奏技巧的纯熟之外,在演奏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途径。
扬琴演奏者所接触的是乐谱,而不是作曲家的心灵。有时甚至连作曲家本人都难以判定,他写成的乐谱是否准确的反映了自己心灵境界中的音乐。一部作品可能会有一些作曲家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特征,那就是,有时完全决定了作品形态的东西,它并非是作曲家的意图,出现的这些情况可能进一步显露了一些被作曲——乐谱,去捕捉作曲家真正的内心乐思、意愿、意境,并通过自己纯熟的技术和完美的演奏,用扬琴发出的音响还原作曲家的心灵之乐。
作者简介:
曹小佳(1983.09),汉族,本科,女,湖南,讲师,教师高职音乐教育,音乐表演。
作者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