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积淀是探索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课程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的基础。本科高校德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机电、汽车、制造、经贸等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德语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此体现其应用性特点,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德语语言人才。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德语本科;德语加专业;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4-0022-03
德国的职业教育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灵活,培养人才质量高,社会反馈好,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德两国政府于1985年合作建立的职教领域最大合作项目,2001年更名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该校引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学校一直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技术大学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母体”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的“娘家”和“后盾”。
一、应用技术大学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体现“应用”特色
(一)应用德语专业的发展回顾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德语专业建立于2005年,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德语类专业基础理论和语言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能够胜任企业要求的专业岗位人员。旨在使学生具备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成为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好、善于合作交流,能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008年起,该校的应用德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就职于天津西门子、北京博世力士乐等知名德国在华企业、各类中小型中德合资企业公司。2010级、2012级、2014级、2015级、2016级学生中,大多数人取得了大学德语四、六级资格证书和歌德学院A2、B1、C1语言等级证书,在全国高职高专德语口语技能竞赛多次斩获各类奖项,还有部分优秀学生在被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该校的应用德语专业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积累与沉淀,同时借鉴德国歌德学院教学模式建立了较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专业课程教学侧重处理德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德语和技术相融合的形式。
(二)德语专业升格为本科后的思考
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该校应用德语专业正式升格为德语专业——本科层次,在高职层次基础上继续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语言应用技能、培养具备多元化语言理论知识,高层次德语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抛弃“娘家”的基础,也不完全照搬一般本科外语类院校中的德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核方式、教学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走出了突出“应用性”的特色人才培养道路,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应用型语言实践人才。该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设置都显示出应用性特点 [2]。
二、高职应用德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一)技术类翻译融入翻译实践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翻译实践课程依托该校工科专业特点与技术,将专业技术类语言素材融入到德语翻译课程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当采用了德语原版培训手册中的图示和语言文字,以此开展教学和翻译实践。
图1是一个未绝缘的ASNE0422,TR-终端(6),对供货商来说这张图纸而言并不复杂,而对德语专业学生却具备难度,平常他们熟悉的词Leiter和Leitungen(领导人和领导),还有Schuhe(鞋子),在這里却是“线头和电线”,鞋子与电缆结合就是“电鼻子或电缆终端”。学生会不理解AMP-A1 Copalum(安普-卡普顿-A1电缆接线片)、siehe(见)、ASNE0422,TR- ABS-0061(线路)等专业词汇和术语,理解以上词汇内容后才能根据语法进行翻译(译文:按规定电缆终端必须绝缘,因此首先要将两根热缩套管推向电缆。下保护套管ASNE0484KMJ约为80毫米长,上保护套管约为100毫米长,见安装技术资料。然后将电缆如图2所示和图1说明进行绝缘。为了控制B距离和卡普顿绝缘体不受到破坏,这里要使用剪刀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一是把认识的词汇变成专业词汇,二是了解术语的重要性,分清哪些是术语,哪些是缩写词,哪些是专有名称,三是使用德语语法知识对初次翻译的中文进行重组或者删减,在翻译理论中,被动态有时直接译成“被”,有时译为“将”,有时译为“要”,学生需知道,在哪里需增词或者减词,如初次翻译的中文:为了控制B距离,应该使用剪刀,以此避免损坏绝缘。译文增加“操作”二字,使其更明确,语序的变换使“使用剪刀”的目的更清楚,译文才能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技术人员才能理解。
(二)开展项目教学提高课堂实践教学效果
2015年李克强总理出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第七届中德经济合作论坛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鲁班锁”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师生亲手制作的。应用德语专业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可借鲁班锁主题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鲁班锁故事和解锁过程,然后使用思维导图方式设计与鲁班锁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见图3)。
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思维导图分支联想 [3],分支联想内容引导学生们从鲁班锁来源到使用说明,从报纸到广告,从对话到诗歌,搜寻未知信息,思考其中的寓意,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感和责任心,培养“工匠精神”,最终学生形成项目总结德语内容,内容涵盖了历史传承、文化自信、技术词汇内容。通过“鲁班锁”的项目教法,既帮助学生加强德语书面、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传承,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实现了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的目的。
(三)培养跨文化能力,文化自信融入日常翻译教学
在翻译实践课中,收集德国产品的广告,指导学生进行中译德或者德译中翻译训练。德国汽车广告居多。如:大众汽车广告 “Duschen Sie mit Ihrer Freundin, fahren Sie mit dem Volkswagen”(洗澡和女朋友一起洗,乘车请乘大众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德国和中国广告区别:中国广告注重品牌、感受和外观;德国广告更多地说明其节水又节能的性能。学生在广告词的翻译训练中兴趣盎然,语言技能不断向目的语接近。俗语和熟语也蕴含着不同语言的文化信息,学生对俗语和熟语有基本的了解才能介入生动的语言环境。汉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就到”,德语是“Wenn man vom Teufel spricht, kommt der Teufel.”(说鬼,鬼就来了);中国人说“我很幸运”,而德国人说“Ich habe Schwein.”(我有猪),原因要追溯到古时候比赛时给未得奖的人的安慰奖是一头猪,表示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而得到的东西;汉语中的“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而德国人说“Eile mit Weile.”它指的是既要适当抓紧,又不要草率从事;中国人在遇到麻烦时常说“到时候看着办吧,车到山前必有路”,那就用“Kommt Zeit, kommt Rat.”。特定的民族,国家和地域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只要意义相近,具备恰当的语境,就可以适当借鉴和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自信于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才能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提高。
三、德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应用特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9级德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德语专业学生在第三、五、六、七学期修完跨文化交际、先进技术制造技术、商务德语、机电德语基础、汽车德语等涉及机电和汽车类专业的五门德语课程,如表1②。每门课程课时为32或48课时,在保留了德国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商务德语课程的基础上,把高职层次的翻译实践课,进一步和機械、汽车、智能制造专业结合,着力在五、六、七学期培养“德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整个专业课平台共设置10门课程,其中直接涉及机电、汽车、商务、制造技术的课程占专业课总门数的40%,课时数占专业平台课程总课时的62.9%。
四、 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沿袭与探索
(一)结合工科、商务类专业知识,搭建课程知识框架
在先进制造技术、商务德语、机电德语基础、汽车德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个学科和课程的通识知识体系,搭建出各个课程的学习单元框架,使学生对机电、汽车、商贸、制造类行业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师结合工科专业技术资料,开展教学项目
依托学校工科、商务类型专业优势,寻找适合语言类学生的产品介绍资料、实训指导资料、技术图纸、外贸案例和单据、技术故障排除手册等资料,据之设计语言教学项目,使学生在技术语言环境中,进一步提升、细化语言应用能力 [4]。
五、结语
德语只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或者国际合作交流所需要的一个工具,它需要和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才有实际应用价值。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采用的模式可为其他应用型高校的德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一至四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语言技能,夯实语言基础;五至八学期融入贸易、机电、汽车、智能制造等专业课程。这种“语言知识+专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深层次地增加学生的德语语言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以外的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承义. 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新篇章[J]. 外语学刊,2018(06):89-96.
[2] 陈宝华. 应用技术大学与本科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86-89.
[3] Rainer E Wicke. Von Text zum Projekt[M]. Cornelsen,2000.
[4] 陈思佳.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下公共俄语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8):18-19.
(荐稿人:王金凤,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译审)
(责任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