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启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当前的义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小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授人文知识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体育课堂,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树立起学生终身运动、热爱运动的意识。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体能训练,能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体力、耐力、速度、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1.1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体能是指一个人自身的基本运动能力,是通过速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协调性等相关素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体的各项技能特征及形态特征决定了其体能发展的水平。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基础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开始对中小学生的体能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一个人的遗传获得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先天性遗传和后期的运动锻炼,并且体能的发展及展现形式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认为体能是指体育运动者根据自身身体素质所能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运动能力。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将一个人的体能分为小体能和大体能两个不同的概念:小体能是指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所进行的体能项目训练;大体能是指能够决定运动者运动发展身份的运动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将一个人的体能归结为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形态结构等不同方面综合而来的运动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的娱乐项目和活动充斥着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影响,沉迷于网络世界。此外,长期在室内缺少相关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大量的低营养食品出现,更加弱化了中小学生体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再加上部分家长采取放任型的教育模式,过于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并不了解,导致一部分中小学生出现身体素质低下、发育缓慢等问题。
1.2中小学生体能训练的内容与要求
中小学阶段的体能训练,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分别为速度、耐力、力量、协调、灵敏、柔韧性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健康性体能训练及技能性体能训练。健康性体能训练是指注重中小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各项身体技能;而技能性体能训练则更针对中小学生自身的速度、灵敏性、耐力性等身体素质的重点提高。健康性体能训练与技能性体能训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健康性体能训练是能够进行技能性体能训练的基础,而技能性体能训练又是健康性体能训练的提高。在日常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通常采取一些一般体能训练方法来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运动素质,以此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各个器官的功能。技能性体能训练则往往采用各种专业性的训练方式来不断提高运动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和体育竞技水平,为运动成绩所服务。
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确保训练内容及训练强度,符合运动者的身体特性以及各项器官的发展水平,针对运动者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在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教育者还要结合运动者的身体技能素质以及发展敏感期进行可塑性训练,使体能训练的效果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断提高运动者的身体素质。
2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的问题
2.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制订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各项训练项目,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机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及自身的免疫能力。但是,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对体能训练进行标准的定位和制定,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2体能训练过程枯燥乏味
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因自身的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较为贫乏,所以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容易将课堂知识以传统的方式灌输,或者是简单地将体育训练设置为有氧运动及无氧运动,但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结语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師在体育课堂中要选择较为合适的体能训练方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技能进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