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舟
搏击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格斗技术,在进行真正的实战对抗时,对于运动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自身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本文针对搏击对抗训练中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训练,结合多方面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搏击对抗中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搏击不仅仅是力量间的较量,在特定的环境下更是智慧的较量,关乎智慧、力量与技巧的相互配合,是一项实战性较强的格斗运动,要求运动员在赛场上不仅要熟练掌握动作技巧,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结合自身与对手情况,科学部署战略,并灵活运用,因此,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提升心理素质训练,以备更好的在赛场上展现风采。
1 搏击对抗中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搏击是一项实用性的格斗运动,它在赛场上激发了人类为生存而被唤醒的本能力量,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求人们将不屈服与顽强抗争的精神加以形象化的展示。
在搏击的对抗训练中,运动员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本身,人性复杂,人的性格都有大胆与畏怯的一面,性情更是分为勤奋与懒惰,但无论是性格还是性情,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都要加强,训练中难免出现疲劳、伤病等,这都需要运动员通过自身化解,将其转变为训练的动力,形成以自我防卫为基础的本能反应,逐渐的转化为自身的动力,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
2 对抗心理训练内容
2.1 形成抗御外界干扰的高度注意力
这是对于临战状态的特殊训练内容,同时又是实战经验的不断累积。只有运动员高度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才能保证始终处于临战状态,是心理训练的一部分。对抗心理训练顾名思义是两个人的事情,只有自身与对手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赛场才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如果出现因自身心理不过关而导致赛场失误,会是多大的遗憾,也是对对手的不尊重。而实际的对战中情况瞬息万变,外界的喧扰、自身心理、对手状态及观众欢呼都可能成为“干扰体”,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加强抗干扰训练,对于干扰的承受力以及运动员自身的状态调节在赛场上至关重要。
2.2 形成消除紧张和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运动员避免出现失重现象,在平时的训练中是很现实的问题,既包括身体失重也包括心理失重。身体失重可以通过加强平衡训练减少失重感,注重平时训练效果,不会有太大问题,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心理失重,一旦发生心理失重,会对运动员的心理机制产生极大的影响,破壞已经定型的动力系统,会直接关系运动员的成败,这对于运动员在实战中能否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因此,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运动员必备心理素质之一。
3 心理训练的方法手段
3.1 自我放松训练法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搏击的日常训练中,运动员可以在教练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引导逐渐转变为自我提示,具体操作为:一是入静。强调的是绝对的放松,想象自己处于一片草地上,四周无人,只是自己静静的躺在草地上,抬头仰望,满眼都是蓝天白云,闭上眼睛,似乎一切都与我无关,这一刻只属于自己;二是集中信念。即排除杂念,这要求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学会控制自己的意念;三是内心描述。回忆最成功的训练或实战,每一次出击都要回顾,甚至是细节都要想起。通过这样的系统回顾,让运动员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及不足,通过自我回顾及教练的讲解,再经过多次练习,就可以很好的弥补不足,并强大心理,实现训练目标。
3.2 借助专业设备进行生理活动反馈训练法
通过借助专业的设备将运动员自己的生理活动展示出来,让运动员实时了解自身状态。可以起到消除运动员的紧张感与压迫感的效果,是一种心理的再训练技巧。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运动员在实战中不能正常发挥,甚至说话或呼吸都是颤抖的,脸上会出现一瞬间的充血现象,这些不正常反应直接影响其动作的爆发力。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运动员由于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能够第一时间通过仪器显示,从而根据仪器变化,教练及时找运动员沟通,缓解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稳定其情绪。
3.3 模拟实战对抗训练法
对抗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日常的训练之外,对抗模拟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模拟实战,提前让运动员感受赛场氛围,调动起他们的比赛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一对一的实战对抗,更好的了解自己与对手。自己自身的不足是平时训练中很难被发现,只有在备战状态下自身的力量才能被全部激发,既然是实战训练,一切就都要按照标准执行,如准备工作、休息方法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不能搞突然袭击,应提前告知运动员,做好准备。并在实战中给予运动员鼓励,如语言鼓励法,通过“就这样打”“非常好”等词汇,能给予运动员的心理暗示,起到鼓励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搏击对抗心理素质教育意义重大,运动员们的训练时间非常宝贵,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时时关注运动员心理,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和实战演练,形成强大的心理抗打击能力,克服心理难关,摆脱畏惧心理,在赛场给予对手心理上的压迫优胜感,依靠专业能力与娴熟的技巧争取在赛场上不留遗憾。
(作者单位:武警特种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