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索

2020-09-10 07:22郭辉
红豆教育 2020年12期

郭辉

【摘要】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不能与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理念相符,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时代性与有效性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师范院校应该结合制度改革特点和情况,重构相关的教师培养模式,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完善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重构

我国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取消了师范生自动获取教师资格证的资格,打破终身制的模式,这就意味着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点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引导人才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意识,经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以后,在日后的岗位工作中也需要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定期参与考试,促使人才后续良好发展。

一、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不再是终身制

2015年我国已经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考,不仅提升了教师在入职方面的门槛,还落实了定期注册的有关制度,不再是终身制。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资格终身制被打破,要求五年进行一次认证注册,如若在考核的过程中不符合标准,将会导致教师资格被取消。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认为教师属于稳定性的职业,很容易出现固化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受到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惰性的问题,导致教师方法过于单一,很容易出现岗位工作的怠倦感,但是在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的过程中,能够督促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创新自身的思想,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和现代化技术相互脱节,只有转变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形式,才能促使行业之内的良性竞争,提升流动性的同时增强用人机制的弹性化,深入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人才。

(二)取消师范生自动获取教师资格证

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之前,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想成为教师,就要参与到教育学考试、心理学考试和普通话登记考试中,获取到考试合格的证明,在户籍所在地申请教师资格证。而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进行教育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毕业之后就可以自动获取教师资格证,终身有教师资格。而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之后,取消了师范生自动获取教师资格证,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待遇相同,需要参与到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

二、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对师范院校带来的冲击性影响

目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师范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性影响。一方面,对教师培养的优势带来一定冲击,主要因为在新制度中取消了师范生自动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权利,也就代表师范生在师范院校中学习几年知识之后,依然需要参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和非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相同,这也就导致师范院校的教育优势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就业意愿也会受到冲击性影响,主要因为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师范生需要通过考试获取到资格证书,如果不能通过考试,将无法获取到教师资格证书,不能顺利进入到教师岗位工作领域中,对师范生的就业意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能积极按照制度改革的要求重新构建课程模式,将会导致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受到影响。

三、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重构措施

为了能够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培养教师人才队伍,应该重新构建教师培养模式,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完善相关的教育体系,具体的措施为:

(一)重构课程模式

我国师范院校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该重构教师培养的课程模式,确保能够通过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人才。①应该构建师德教育的课程体系。近年来社会对教师的师德有着广泛关注,但是,在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德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不利于培养教师人才的品德、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在重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师德教育,在课程中设置师德文化内容,学校也可以经常开展师德竞赛活动、师德文化演讲活动等等,创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减少闭卷考试的分值占有比例,而是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教师人才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②按照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发展要求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师范院校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师并非单纯通过考试考出来,而是在提升綜合素养的情况下参与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因此,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应该重点关注教师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合理构建综合性的课程,在培养教师人才队伍的同时促使师范院校长远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综合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借鉴其他国家的现有课程模式,而是要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制度要求等,创建具有实践性特点与特色性优势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按照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情况、考试科目等,在原本的课程体系中增设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与学科知识培养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传统的课程体系中,重点设计了教育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本课程基础上增加培养教师人才综合素质的课程,形成人才培养的良好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适当增加整体课程中师德课程的比重,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师范院校教师人才的优秀素养。

(二)重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可以培养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制度改革的特点,重点关注教师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重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模式,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首先,应该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教育相互结合的模式。近年来我国师范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教师岗位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教育能力低的现象,尽管在讲台上非常努力、认真讲解知识,但是台下的听众都无法理解,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低,不利于后续岗位工作的发展,也不能和制度的改革理念相符[1]。这就需要在师范院校的教师人才培养工作中,重点制定实践操作和理论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展理论知识教育工作的同事,重点培养教师人才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资深的教学能力。其次,应该重点开展实习方面的监督工作。当前有很多师范生的实习学校为了确保自身教学进度和升学率,不能为师范生分配主要的教学岗位工作,导致师范生上台教学的次数减少,难以在实习中有效锻炼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在此情况下,师范院校就应该做好监管工作,实时性进行实习学校与师范生的监管,在分配师范生进行实习的整个阶段都要监督、跟踪调查,明确师范生是否有机会上台教学、上台教学的频率是多少,和实习学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争取快速提高师范生上台教学的频率,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期间师范院校还应该和实习学校之间签订师范生实习合约,利用法律制度保障师范生的权益,这样不仅能够在实习过程中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还能满足当前时代对教师人才的需求。

(三)构建师范性的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有效培养教师人才,就应该构建师范性的培养模式,着重培育高质量、优秀的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范性特点和优势。首先,应该在制度改革的环境背景下,制定完善的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规划方案,深化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重点培养教师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化的发展理念,促使教育质量的提升。师范院校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从时代发展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引导教师人才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意识、使命感,使得师范生追求自身的专业性,将师范特点凸显出来[2]。在此期间,师范院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实习教学计划和方案,创建实践操作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分析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利用实习锻炼的方式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更多的岗位工作知识,在之后和非师范生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可以凸显出自身的专业性优势,获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此期间,还应该重点开展技能训练工作,每天练习写字、普通话等等,在全面掌握各项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观念意识,形成师范性的良好培养模式。其次,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信念,在日常的教育引导工作中,利用信念教育的方式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念意识,使得师范生明确认识到教师职业具有长期性特点、奉献性特点与艰苦性特点,在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为了教育、学生奉獻终生的良好职业理想。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引导师范生努力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和思想知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素质,积极参与到教育实习活动、探讨会活动中,学习到更多师范性的知识和技能,凸显自身师范性的优势。最后,为了能够提升教师人才培养的师范性,师范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重点培养教师人才教学技能、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的情况,经常开展讲课比赛活动、教学技能比赛活动,邀请优秀的教师团队到学校中开展公开课活动,使得师范生在各种活动中全面获取相关的师范性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促使师范生教学技能、综合素养的良好发展,改善当前的师范院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不断增强整体的教育工作师范性[3]。

(四)重点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师范院校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该重点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承担起培养合格资格教师人才的重要使命,在良好文化理念和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增强教师人才的文化意识,形成师范生的价值观引领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师范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一定的危害,如果不能合理进行引导,将会导致教师人才的培养受到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师范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归纳总结丰富经验,结合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构建相关的校园文化内容。首先,应该创建精神文化体系,在师范生长时间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文化意识状态,建设具有符号意义的校园文化,延伸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使得师范生可以树立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意识、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发展的观念意识等等,形成正确的终身学习观念,增强师范生的思想品质与精神文化素养。其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规划,设置一些带有中国古代、现代教师榜样作用的建筑物、人物事迹简介等等,也可以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人文景观,重点培养师范生的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师范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性影响,如果不能合理进行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将会引发诸多问题。因此,师范院校应该结合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特点和发展需求,重新构建课程模式、校园文化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具有道德素养、思想品质、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能力的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雪.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重构的研究[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7,23(12)122-134.

[2]杨永平.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探究——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视角[J].黄河之声,2017,5(22):20-22.

[3]安福杰,石循忠.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2):112-115.

[4]余凯明.教师资格证国考下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8(10):103-107.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740026,项目名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教学专长本土化研究:标准、工具及实证探索》;长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z201917,项目名称《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未来英语教师职前教学能力构建研究》。

(长治学院 山西长治 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