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云
摘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促进双方紧密结合,需要高校纠正办学理念偏差,强化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使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考核奖励机制,激发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合力。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8-0129-04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服务和支撑高校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育人,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专业教育工作重点是育才,主要由专业教师完成,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同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严重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高校专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高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事高校专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还要承担专业知识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受学科排名、资源获取、社会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科研越来越被高校和教师重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教师习惯性地认为其职责只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较少考虑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等问题,而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专业教师认为这应该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人的责任。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多限于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专业课程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总结,凝聚着历代先知养民厚世、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专业教师是高层次精英人才的代表,他们的奋斗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专业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缺失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所谓合格,偏重于才而言,所谓可靠,偏重于德,“合格”与“可靠”是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程度与性质的统一要求,两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难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堪当大任。在新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的任务更重,要求也更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与专业教育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激发灵魂、引起不竭动力之效,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指导各类专业课的学习,是各类专业课程得到良好发展的方法论保障。思政课具有补充精神钙、强化思想定力的功能。由于专业教育具有较深的专业性、学术性,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或者是一些文科专业毕业,文理工科之间知识的界限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不够。
二、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原因分析
(一)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和执行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不协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当前一些高校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和执行还不到位。高校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难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统一体。随着社会分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干预和渗透日趋加重,大学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评价标准、资源获取方式等因素直接导致高校内部出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分裂。本文选取了东中西部区域的3个理工科高校在2017—2019年三年中出台的规章制度目录,其中与“教学”或“人才培养”有关的管理制度分别占到12%、14%、和11%;其中与“科研”“产学研”等有关的管理制度分别占到45%、41%和42%。“科研第一”无论在哪个区域、哪个类型的学校都占据重要地位,人才培养的任务在一些高校逐渐被淡化,热爱教学、勤于教学、研究教学的教师被边缘化。
(二)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设计出现偏差
职称评审、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是引导教师工作方向的指挥棒。我国高校尚未制定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在学校事关教师发展的核心考核制度中没有体现对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以东部地区某个双一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规定为例,教学业绩方面的要求有八条,其中第一条要求上过两门以上课程,至少一门应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第二至七条是教学成绩的要求,其中教学综合考核为优秀,在实际操作中参与职称评审的教师只要没有师德师风或严重教学事故都能得到优秀;第八条则要求公开发表至少1篇教研论文。在科研业绩方面的要求有四条,第一条为学术论文要求,其中工科要求为8篇(含1篇为SCI和2篇EI论文)及以上或6篇(含2篇为SCI和2篇EI论文)及以上;其中第二条科研项目要求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或横向科研到款200万元及以上;第三、四条为科研项目获奖等级要求。这样的职称评审条件势必对教师形成轻教学和人才培养、主要精力要投向科研的导向。
(三)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
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和主要依靠力量,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专业教师因其专业知识带来的权威性使其在学生中有广泛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隐含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自觉和行动自觉,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缺少深入了解,同时存在价值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师需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规律,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彰显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政治课只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指导其他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辅导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如何健全工作机制,把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与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享,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未有效展开。当前高校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各自为战、系统性不够、信息壁垒等现象,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系统化、合力作用的育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路与措施
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手段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各自遵循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两者共同服务和统一于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彼此之间内含着促进对立面发展的要素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一)夯实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责任,促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活动,提高人的个体或群体价值”[2],因此,高校必须将培育时代新人和培养人才作为赖以存在的逻辑基础。教书育人乃大学之根本。无论哪种类型的高校,其最根本的社会价值在于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培育一流人才。只有培育出的人才既有一流水平又有一流德行,大学才能源远流长,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高校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于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切实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责任自觉。高校要构建学习教育、示范引导、自我养成、过程监督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年轻教师入职、老教师退休、教师节、开学和毕业典礼等节点策划光荣教师表彰等活动,唤醒全体教师情感体验,触发教师行为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统一,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专业教师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行动自觉。学校要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活动,通过专家讲座、集体研讨、名师培育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促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考核激励机制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3]建立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评价制度供给,将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纳入党的建设、学校评价、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估等评价考核体系,注重成果运用,对于先行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先进课程团队给予政策、经费等支持。学校层面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把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师业绩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度考核等教师评价中,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切实激发专业教师育人动力。中部地区某高校积极探索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制度,把考评个人和所在院系教研室、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师德师风、评优树先等结合起来,不仅调动了教师个人,也调动了基层组织重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积极性。考评分别由不同部门分工落实,教务处、人事处要把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范围;教师工作处(部)要把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师德师风考核、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条件和教师培训内容。
(三)建立三类教师共同做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合作机制
高校应建立起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做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合作育人机制。高校专业教师围绕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目标,恪尽职守、因材施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国防、科技等领域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课程中存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和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4]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必须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建立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集体会商或备课机制,实现形式共研、信息共享、问题共商、路径共同的合作育人工作机制。思政教师可以发挥熟悉形势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法途径、规律特点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挖掘课程知识、教学方法等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要求,研究课堂教育方法,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良性融合[5]。专业教师要主动研究、深入挖掘所教授课程中蕴含的价值目标,在完成课程知识目标过程中落实课程价值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得到正确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专业教师可改进教与学融合机制,通过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例会、观摩教研活动、专业教师普及课等方式让辅导员参与专业教育过程,了解、掌握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辅导员结合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朋辈帮扶及励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节学生学习节奏,激励学生成功成才的信心和勇气,实现专业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各参与主体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校立德树人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增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自觉,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主管政府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为两者融合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激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应立足责任和使命,强化执行和落实,同向同行,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水平高、专业能力扎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8.
[3]新华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0-10-20]. http://www.gov.cn/zhengce/ 2020-10/13/content_555103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1).
[5]王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探究[J].赤子,2019(19):100.
(荐稿人:朱忠孝,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