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柄萱
摘要:中国国际战略作为当今中国展开全球、地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多方面多层次利益导向策略建构的核心依托,愈发受到全球关注、国际重视。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以疫情开局的全球政治动荡的形势之下,如何评价、预测、展望新型国际格局的嬗变,并取得主动乃至成为主导力量,都是当今迈向复兴的社会主义中国所必须考虑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中国国际战略视角观新型国际格局嬗变的对策建议,展开视角分析、理论建构和应用评估,希望能够对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从而为令中国作为以政治实体在国际格局变动的历史潮流中“手把红旗旗不湿”成为可能的美好愿景提供学理助益和进路启示。
关键词:国际战略;国际格局;战略视角;中国道路;百年变局
一、研究认识论:战略视角下的国际格局是什么?
(一)国际格局认识论
国际格局,即是各国作为政治单元所形成的跨地区的、范围广泛的、复杂多样、动态迭代的以国家间关系为代表的国际政治诸因素所决定、所导致、所形成的当前世界的政治形势和发展状况的综括性认知。为此,笔者力推“以时间轴为阶段分期,以空间范畴为标,以主体性质为的”的认识论体系:
国际格局最早应当出现在“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方学者言之曰“大航海时代”)。最早的国际关系是以西班牙、葡萄牙两大资本主义早期商业与贸易强国以竞争全球市场、夺取最大利润为导向的双边关系——因此可以说最早的国际格局就是准跨地区(大洲)的双边格局。到了重商主义退潮、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与原始资本进一步积累的时代,可以说第二階段的国际格局就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代表的,地区(大洲)内的多边格局。资本主义工业化肇始以来,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更多国家参与到国际关系的塑造中来,深刻地反映了第三阶段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准跨地区(大洲)的多边格局的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格局正式进入了全球阶段。由于到了19世纪后期,国家间联盟形成的新政治实体形态开始发展(如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这样的实体间关系的建立、变更、消灭也成为了国际格局变化的又一大推手。故而我们可以说国际格局嬗变的第四个阶段即是以全球多边格局为根本方向,以地区多主体双边格局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进入20世纪,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全球多边格局成为了国际格局的重心。我们当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以全球多边格局为主、以地区多边格局为辅、多种范围内多种性质格局并存的历史时期。
(二)国际格局与中国国际战略
中国国际战略,依门洪华教授在《中国国际战略导论》等文献著作中的观点,应该以“中国大战略”为核心,构建适合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主要方面,作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纵横捭阖、无往而不利的策略支柱。
“中国大战略”,如书中所言,主要又由以下的主导理念构成:
“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核心,以经济主义为首务,以区域优先为重点,以制度主义为主要手段,以政策协调为主要途径,以国际形象建构为主要目标。”
中国国际战略与国际格局事实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孳息与本体的关系。
二、研究解释论:国际格局为何嬗变?
(一)国际格局为何形成?
国际格局的形成/出现,根本原因是决定了国际政治之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在列国发生的表现差异巨大的变化:(1)超越个人的、以国家为新型主体的社会大分工;(2)强国对于弱国(尤其在亚非欧主要国家)的优势地位确立,附随产生了资源所有和分配意义上的不平等——这都使得国家间的关系一转而为“有利可图”。
国际格局的形成/出现,重要因素是:(1)民族国家和稳定政权形式的出现。;(2)产业革命和配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3)优势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自身政权组织形式的优势,从而在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帝国主义时期取得了绝对的地区话事权,从而自然地希望争取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全球话语权。
所以要出现国际格局,这是不可避免的。
(二)国际格局为何变化?
国际格局的变化,从维持全球分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绝非百利而无一害。但是,脱离了对国家战略的认识,决然无法达成对国际格局变化之因果机制的准确评价和分析。
1.国家战略随时可能调整。国家战略调整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1)国体、政体变更;(2)产业、事业改革;(3)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调整;(4)国力变化导致的国家间关系的主动/被动失衡;(5)分工变化导致的国家角色/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失调;(6)突发的公共性、地区级别以上影响的危机事件等。
2.地缘形势随时可能变动。结果将是:(1)战略安全形势的变动;(2)经济、文化等战略软实力层面要素的上行/下行;(3)战略态势的扩张/收缩。
3.对双边/多边关系的需求变化。
三、研究方法论/目的论:以战略眼光辨国际格局
笔者对上文的问题抱有相当肯定的答案。
(一)新型国际格局:“国际战略格局”体系论
笔者赞成以下的观点——
1.(当前的)“国际格局”概念是一种综括性的说法(见前文认识论内容),是一集合名词,内部可进行精到细分(targeted subdivision);
(1)在以上细分过程中,明确需要将“国际战略格局”单独列出作为一类型,与经济、政治等传统国际格局的类型区分开来。
(2)“国际战略格局”亦可以作狭义的国际格局义理解,即政治学上强调之“国际格局”实质上意味着/指称了“国际战略格局”,从而使战略“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3)最低标准,是国际格局的战略性质得到确认。即一般政治学理上的“国际格局”是战略性的(strategic)而非其他取向的。
2.国际战略格局(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ructure)也可以再细分为国际经济战略格局、国际安全战略格局、国际军事战略格局、国际文化战略格局、国际政治战略格局等,统合于“国际大战略格局”的框架之下。
3.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理念是:
(1)国际战略态势(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ituation),即列国的战略态势在全球视角下的集合的剖面。国际战略态势由国际地缘形势、国际空间战略态势和国际海陆相对态势三个板块组成。
A.国际地缘形势,即传统地缘战略理论的截面,重在强调某一国家或多个国家或由多个民族国家构成的政治联盟/利益共同体在战略层面上对所在地区形成的资源倾斜/国力倾向/主要的可期待的武力威慑方向。
B.国际空间战略态势,即利用空间战略理论为国家在当地的“立体”空间影响力(海、陆、空、天)做一注脚。
C.国际海陆相对态势,即评价某一国家或多个国家或由多个民族国家构成的政治联盟/利益共同体的海陆相对政治渊源、发展方向和扩展战略。
(2)国际战略关系维度(International Strategic Relational Dimension),即国家的国际战略所决定的环环相扣的列国关系的疏密、多少、高低、深浅等维度层面的(dimensional)定性/定量评价。
(3)国际战略能动性(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otivity),即某一国家或多个国家或由多个民族国家构成的政治联盟/利益共同体能否维持国际战略态势的相对稳定。
(二)我们怎么看国际格局嬗变:国际战略格局的中国实践论
提出新型国际格局,观察新型国际格局善变,建构战略意义上的国际格局,运用中国的战略眼光看世界,其实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国际格局的中国实践问题。
1.抽象实踐:中国模型
我们看国际格局嬗变,应当:(1)看渊源,(2)看动态,(3)看走向。
我们为国际格局变化定型,应当:(1)看态势;(2)定维度;(3)重能动。
我们决定国际格局战略价值,应当:(1)看国内;(2)看地区;(3)看全球。
由是我们大可列一空间坐标模型确定三条轴之间的每个点为由某一国家的战略选择所定型的,国际战略格局的特定国家实践;这一空间模型内的点阵全体即为当前的国际战略格局。
2.具象实践:中国战略
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表现并不会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来得逊色。中国的国家战略现如今正处于形成、演进的关键上升期,具象实践的机会也绝不会较近代来得少。
中国战略的选择之多样、形式之丰富、内容之全面,皆可以保证包含国际战略格局理论体系的诸多构念乃至全部构念,从而具备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战略理论优势、乃至是战略优势。
今日的中国确实就在做这样的事业,也确实收获了累累硕果。以中国国际战略视角观新型国际格局的嬗变,是前景广阔、充满潜力、值得钻研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是一个不一样的解法。
四、结论
中国国际大战略全面展开,一个更美好却也更具有挑战性的未来正在等待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去开拓、去经历、去发现、去铺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中国战略一定能做到——国际格局必将为人类全体带领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孙德刚、张丹丹.以发展促和平: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J].国际展望,2019(10)
[2] 李成章.新型国际分工与全球竞争格局变化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2)
[3]王馗.“一带一路”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研究述评[J]. 现代商贸工业,2020(5)
[4] 仇华飞.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环境[J].同济大学学报,2014(6)
[5]王历荣.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海洋战略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4
[6]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D].中共中央党校,2016
[7]门洪华.关于中国国家定位的思考[J].攀登,2014(2)
[8]门洪华.地区秩序建构的逻辑[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7)
[9]甄新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 经济参考报,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