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安徽
摘 要: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各个地区应该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导向,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发挥非遗节庆的桥梁作用,构建现代化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借助非遗的文化属性,为群众文化创造提供优质素材资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保护以及传承非遗文化的行为对群众文化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遗;传承保护;群众文化活动;融合
中华文化源遠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充满智慧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大量的文化瑰宝,部分被人们世代相传视为文化遗产,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目前,我国申请了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昆曲、京剧、皮影戏、珠算、中国古琴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二十四节气等,应该加强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作用,以此为核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一、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民群众在数千年中不断创造、发展、完善、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伟大的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由人民群众创造,理应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如若民间艺人、民间艺术逐步消逝,那么非遗也必定会失去传承。由此可见,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将非遗融入群众文化中,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非遗项目,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措施分析
(一)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导向,促进非遗传承保护
将非遗传承保护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能够扩大非遗项目的群众基础,增加传承的人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创意加持下,得到创新发展,这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相关政策,比如说《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各个地方纷纷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导向,展开非遗传承保护。比如说云南省,当地的玉溪花灯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戏曲项目,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当地市场举办玉溪花灯戏相关的娱乐活动、比赛项目,呼吁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了解、学习、保护玉溪花灯戏,并将其打造成为当地一张文化名片,吸引全国各地的旅客前来观赏;再比如说梅溪镇的舞龙文化,在2015年,当地举办了一场舞龙专题活动,介绍了舞龙闹新春等文化,吸引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参与,场面十分热闹,由央视进行了专题报道与转播,让舞龙文化走出梅溪镇,走进全国。
(二)发挥非遗节庆的桥梁作用,构建现代化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非遗传承保护,为各个地方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契机与内涵,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非遗节庆的桥梁作用,构建现代化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加强群众精神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稳定社会构建。在以非遗传承保护为目标展开群众文化活动时,应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从中寻找具有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化要素,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设计中的要点,并借此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同样以云南省的玉溪花灯戏为例,当地组织了一批花灯手艺人,查找玉溪花灯戏的相关古籍资料,对老灯进行改造,推陈出新,创作出一大批新花灯剧目,这项变革,让花灯戏从乡间团场歌舞走向都市戏剧舞台,玉溪花灯戏,正式成为一个剧种,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玉溪花灯戏正式成为一个剧种,进而在全省推广普及。在现代化社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往往是当地及周边人民心目中的盛会,为大家相聚、玩闹提供了一个活动平台,2010年,浙江省第二届龙舞大赛于上舍村举行,吸引了全省各个县市18条龙的参与,场面热闹非凡。
(三)借助非遗的文化属性,为群众文化创造提供优质素材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在精神上有着更高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为群众文化创造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素材,使得各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别具一格而又充满内涵,文化底蕴深厚,活动形式多样,成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绚烂的火花,点燃了群众的激情。
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云南傣族舞也被称为“嘎洛勇”,是最受傣族人民欢迎的舞蹈。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当地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节日,一起跳孔雀舞。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有利于非遗传承保护,有利于当地文化事业发展。除此之外,政府会组织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活动,比如说,在梅溪镇,春节时期,非遗文化传承艺术团会带着大鼓书进入村庄,为人民群众奉上艺术表演,深受群众喜爱,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春节娱乐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在保护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发沪指恶化重要作用,国家应该正确看待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文化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我国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这样的举措,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创建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谭沁洋.试论渔篮花鼓的保护与传承——基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的视角[J].当代音乐,2020(10):133-135.
[2]李凯.壮族师公舞蹈文化在非遗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