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姝擘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校园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场所。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动力源泉,让学生在校园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校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推动心理学本土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进校校园;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初探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养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探索学生人格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靠教育界本身,很难推动教育的真正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融合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学习古代中国人共有和特有的一系列的价值观、情感、态度、需要等心理要素,让人性回归。重视人格教育结合与通过家庭教育的回归,让一个个家庭的觉醒,让一个个家庭选择去看到、 听到,共情理解到,才能真的带来教育和学生的进步。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创新教育理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大力发扬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他与学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构建“传统文化”特色和谐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在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陶怡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文化的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提倡重视人的存在,强调人的潜能与创造性,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蕴涵着完善自我的能力,充分肯定了人进取向善的天性。
(二)环境育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1.完善校园硬环境建设。
利用环境浸润,从校园的硬件设施与环境着手,建设文化校园。为校园的建筑与景观命名,设计绿色人文景观。汲取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的精髓,通过校训与校友联谊捐赠建筑、景观,命名等互动方式加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校园的关系。大象于无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相处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人与校园、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与人性观,承立德树人之己任。
2.完善校园软环境建设。
传承文化经典,开展特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依托各种兴趣小组,以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发行校报,报道校内重大新闻,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表演、书画比赛和元旦文艺汇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积极开展读书和征文活动,学校图书馆充分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和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打造校园文化的新平台。在经典诵读中,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提升师生的文化品味。让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师生的心灵深处根植。通过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活,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营造了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润泽师生心灵。
(三)文化育人:运用积极心理学发展创新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双行,通过中国侑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学的诠释及运用推动心理学的本土化
1.“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 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2.“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 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认为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平衡不易得。积极心理学认为,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4.“性本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孟子的“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
5.“预防大于治疗“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身心健康管理,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把顺应自然、情志调节、重视保养的整体观念整合起来,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系统观的思想基础。
三、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双行,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使心理学本土化
高校通过创新教育理念,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当代的大學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的建立,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当代大学生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分享快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全员参与,突出主体内因;自立自强,通过形成性评价改善自主行为。学校、社区与父母三者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促时家校联合,共同承担教育大任,用快乐的心情,做有温度的育人环境!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中积级思维成为新生一代的终极思想守护。通过校园育人与文化育人,创造和改变学生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这种崇尚广博、自然、深厚的文化气息,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应为当代大学生所继承和弘扬。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休戚相关,弘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作为传播知识、育人摇篮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更要做践行者, 学校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双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推动和加快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李应昌2017.6.16
[2].《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杨华峰 2017.11.22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校长论坛》乐婷2013.606
[4].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孟万金2008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