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史料对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2020-09-10 06:24:10邓邦林
高考·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用核心素养

邓邦林

摘 要:历史学科的本源作用是在相应的科学史料的支撑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作出科学阐述,其从属于确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下,旨在重点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认识,进而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本文将会从“辛亥革命”角度着手分析历史史料所能够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带来的支撑作用,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史料;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作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速度的不断加快,核心素养受到的关注正在显著提升,其主要包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以及历史解释这五大组成部分,在日常的高中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体现出此类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贯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显然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历史史料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本文将会从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及其影响角度着手分析,用以促使学生形成深层次理解。

1、师生共同探讨时代背景

从本质上来看,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需要从可能性与必要性这两方面共同着手,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在1902年-1911年间,全国各地爆发的民变数量高达1300多起的事实,而后从时空观念角度引领学生开展史料实证,用于强化学生对相关历史世界的了解,同时获取自己的结论,明确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何等水深火热中。促使学生认识清政府在当时的软弱无能以及革新能力的丢失,领导全国的清王朝已经不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在此种情况下的革命自然成为必然选择。从其他角度来讲,革命是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在讲解辛亥革命可能性的时候,则可以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完成,由学生群体分组讨论,不断强化其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在学生发表的观点上予以补充处理,从而促使学生明确辛亥革命时机条件已经拥有、军事条件也有拥有、思想条件更是拥有,但问题在于条件是否已经充足,此時则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处理,尤其是作为革命基础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不充分的问题,进而使得反封建任务无法有效完成,此种图文结合的教育形式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2、深入参与辛亥革命过程

教师先行为学生展示有关武昌起义的记录资料,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当时暴力革命的程度以及其影响,进而明确和生产力存在的密切关联,革命虽然会使得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生产力受到破坏,但却是唯一的选择,并且其最终目标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武昌起义更大程度地引发的是多米诺效应,十几个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管辖,但实质上,这些省份的权利却并未被把持在革命派受众,而是由大量封建官员加持,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问题。但实际上,此类省份独立所造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也证明了革命是不能够回避的历史潮流,更说明革命也存在潜伏失败的风险。南京临时政府成员的身份说明人员组成非常复杂,而其中的主要领导团队为革命派,这说明后续政府的各项政策方针能够朝向资本主义方向过渡,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同时能够为生产力进步提供充足的支撑作用。在民国政府正式建立后,溥仪宣布退位,由此可以明确政治妥协从属于革命的重要方式,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建设。这样便能够在时空观念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的了解,同时帮助其明确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的价值意识。

3、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针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的讲解可以从其对当时思想、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着手,用以促使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助力其成长。

历史影响包含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因而需要区别对待,引领学生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关的文字史料,同时明确比较项目,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以及人民的各项权益等等。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教师给予学生评价反馈,帮助其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认识。进而明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中华民国政府的运作形式虽然包含效仿成分,但是其本身却是对传统的政体的变动,而宪法的出台则具备相应的因人而异的特性,但是从其他角度来讲,其不乏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对宪政的有效尝试,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此后的世世代代;资产阶级的选择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却也是种政治智慧,否则很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组成也会在此种情况下受到冲击。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革命的政治作用,行之有效地强化学生对革命政治的认识。

结合有关资料来看,在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高达470多家,总体投资几乎接近1亿元。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混乱,此后中国大陆截止到新中国成立,再也没有成功统一,由此可以明确的是,北洋政府在位期间,所推举的各项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却也引发严重的统一市场丢失的问题,由此便可以明确其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双重作用。

而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辛亥革命是城市中的革命,而此后的共产革命以及国民革命等多为乡村中的革命,可以明确的是革命主要影响的是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区域,而对农村区域的影响则相对薄弱,但其也依然能够展现出其本有的思想启蒙作用,促使民主观念更为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映射出人们反对帝制复辟的决心。

辛亥革命的发生使得社会人员流动加快,但是整体变动并不明显,此后则是军阀混战,由此可以明确社会结构在动荡中改变,但是整体结构变动并不显著,社会的动荡也在相应程度上影响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如此便会继续回归到生产力内容上,这和唯物主义的立场保持相同。

在辛亥革命进行的过程中,与百姓最为接近的事情莫过于剪掉繁重的辫子、更改服饰形态,至此可以分析出辛亥革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风俗习惯。

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角度来看,其是资本主义解放的有效支撑,同时也是深度发展生产力的革命手段,在当时,国家内部的各项基本条件均已拥有,但实际上却并不充分,这也是辛亥革命无法帮助国家完成近代反入侵工作的原因。从过程上来看,辛亥革命执行的过程中,无论是暴力手段还是和平手段均是存在的,暴力手段在相应程度上威胁生产力,是无奈之举,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为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和平手段则更能帮助社会进步,其对生产力的负面影响不如前者显著。就参加到辛亥革命的成员来看。其组成相对复杂,甚至衍生出部分投机的现象,因而可以明确革命是当时的历史潮流,有助于政府拥有更为庞大的生产力支撑。

结束语:总之,通过对辛亥革命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针对性地开展历史研究的前提元素,除此以外,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并非分门别类的存在,其或多或少地存在相应的联系,从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历史史料的深入分析与运用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当然,对史料的运用并不简单,其要求学生精确把握重点内容,有意识地实现历史学习和核心素养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使其形成更为良好的历史价值观,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建设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梅.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的编纂及其问题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12):15-18.

[2]吴勇.寓“史料实证”于历史时空叙事——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8(06):116-118.

[3]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张亦弛.辛亥革命时期文学社与共进会离合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作用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4:4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5:44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6:12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5:01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