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方法

2020-09-10 07:22钱英
当代体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体能训练身体素质

钱英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堂对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身体协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要求下,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体能训练,可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抗压能力,这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益。实际教学中,常常忽视体能训练,导致学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够好。本文分析了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效果的因素,探析了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方法。

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都较强。体能训练不仅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体能指的是小学生竞技能力,即学生通过协调、速度、柔韧性等多种素养,体现的小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能训练指的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并不重视体育教学,也不重视体能训练。为规避此情况,需采取多元化体能训练方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1 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效果的因素

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两方面因素。(1)教师因素。受教师因素影响致使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为:首先,教师不重视体能训练。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绕操场跑步一圈后自由活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未引导学生开展体能训练。其次,教师自身素养不够高。为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教师需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部分体育教师不是体育教学专业毕业生,且未参与专业化培训,这些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不能指导学生开展体能训练,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积极性。(2)学生因素。受学生因素影响致使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为:首先,学生对体育认知不正确。很多小学生认为体育课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期,可在体育课堂上自由活动。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未严格依据教师指导进行体育锻炼。其次,学生对体育兴趣不够高。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兴趣较低。同时,在互联网迅速推广的今天,很多学生在课余实现选择观看电影、玩游戏,而不是参与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学生身体素质降低。

2 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方法

2.1 营造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性格活泼好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需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需營造相应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积极性。与初中生相比,小学生对听故事、玩游戏的兴趣比较高,因而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营造教学情境,将故事、游戏融入体能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比如:体育教师需指导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划分为多个小组,由两个同学共同合作完成“推小车”游戏。采用“推小车”游戏形式,提升学生上肢力量。教师可采用创设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老鼠偷米”游戏,由一名同学扮演猫,其与同学扮演老鼠,猫不能进入老鼠洞抓老鼠。将石子、木块作为“米”,将其放置在一个范围内,由“老鼠”在规定时间内将“米”偷回老鼠洞。在“老鼠”走出老鼠洞后,“猫”可以抓“老鼠”,通过此种追逐方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完成体育训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提高其身体素质。

2.2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阶段,因而体育教师需依据学生实际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科学选择体育训练方式,依据体育训练效果优化体育训练方式及内容。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体能素养。

比如:在开展“400~600米走跑”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呼吸方式(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同时需保证学生正确认知跑步中摆臂的必要性。教师可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指导学生开展400~600米慢跑。若学校内建设有小树林等基础设施,教师可在保证学生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在这些地区开展体能训练,以保证学生可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完成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师需注意的是:教师需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身体素质,严格控制体能训练强度及时间。

2.3 依据实际情况设置体能训练方案及目标

为保证体能训练效果,体育教师需基于“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的原则,科学制定体能训练目标、体能训练方案,并充分落实。教师需合理调配学校、相关企业、俱乐部的教学资源,通过共享教学资源,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小学体育课程中的体能训练将涉及多个方面,教师在设置体能训练内容时,需依据新课标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实际教学能力,综合分析体育训练能力、体育训练状态,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方针,科学确定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可加强与当地企业、俱乐部的沟通及合作,以期获得企业、俱乐部训练器材方面的支持,共享教学资源,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4 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为提升体能训练教学效果,需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保证其可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度更高,因而教师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保持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及积极性。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证学生一直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小学阶段学生大多在10岁左右,此年龄段学生对参与竞技训练积极性较高,其更渴望在竞技中获胜,进而获得一定成就感。因而,体育教师可组织小学生进行团体性体能训练,以提高学生身体素养。体育教师可组织两个班或多个班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比赛,通过比赛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能及身体素质的目的。比如: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开展蛙跳、短跑比赛。比赛中,学生需先蛙跳50米,之后短跑300米,在每个学生完成后由下一个学生接力。采用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掌握运动技巧、达到体能训练效果。

2.5 采用科学教学方法提高体能训练效果

除上述几点外,为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师需科学选择诸如启发式教学、分层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需重视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可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巧。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比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时,需为学生进行示范,为学生讲解体能训练中的细节、难点,保证学生可对体能训练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需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体能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体能训练。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缺点,并主动改正自身缺点。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需坚持“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理念开展分层式教学,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健康锻炼理念、体能训练理念后,引导学生开展体能训练,并逐渐加大训练强度。

2.6 在课堂外开展体能训练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体能素质、身体素质,还需重视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体能训练意识,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及锻炼方式。为达到培养学生自我体能训练意识的目的,教师需在课堂外开展体能训练。比如:教师可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爱好、性格特点及实际身体素质,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定锻炼方案。尤其是在暑假、寒假前,教师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体能训练方案,要求学生在假期依据此方案进行体育锻炼,并为学生安排书面体育作业。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时,可采用集体评价、个别辅导等方法。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需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还需提升学生参与体能训练兴趣及积极性。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正确锻炼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运动技巧的掌握程度,最终达到完成体能训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培养学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及积极性,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7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体育教学也是如此。由上文可知,部分体育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兴趣不够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夠高。因而,体育教师需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身体素质,科学选择教学方式,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可通过网络、新媒体学习多种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达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目标。

3 结语

总之,体能训练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十分重要,因而体育教师需重视体能训练。体育教师需学习先进体能训练理念、科学选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运动观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学生身体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体能训练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锻炼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发现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