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在其王牌电视新闻栏目《天天630》中新增了一个特别版块《630公开课“云课堂”》。节目以经典诗词为载体,聚焦少年儿童中的古诗词爱好者,为宅家的孩子们提供学古诗、秀风采的舞台。节目形式新颖、风格活泼、篇幅短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古诗词之美。实现了“以新闻方式打开诗词类节目”的初衷,既丰富了现有诗词文化节目的样态,也为电视新闻报道开拓了新的领域。
关键词:诗词类节目;《630公开课“云课堂”》;宅家;去门槛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89-0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民切换“居家”模式,电视媒体在移动优先、人需优先的社交传播语境下强势回归。CSM(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用户媒介消费与使用预期调查报告》显示,有72.6%的用户表示疫期增加了对电视媒介的使用。CSM收视率监测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疫情驱动收视增长的变化。基于全国59城市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均电视收视时长比过去半年平均增加84分钟,增幅達到66.7%。
“宅生活”催生了一系列“宅需求”,公众的媒介偏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全体家庭成员减少外出及聚集性活动,“客厅流量”增大,电视大屏的重要性凸显。一方面,对疫情信息的权威发布、对群众关切的及时回应,使其成为用户依赖的主要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范围停工停学、居家隔离所带来的观众闲暇时间明显增加,也让家庭场景下、老少皆宜的电视内容产品成为“刚需”。对于平时使用电视较少的15~24岁的年轻观众而言,CSM的收视调查数据表明,疫情期间这部分观众的收视增幅高达118.7%,翻了一番还多,居各年龄组之首;平时工作繁忙的25~54岁上班族群,其收视增幅也平均高达约85%;4~14岁少儿的收视增幅则达到70%。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在其王牌电视新闻栏目《天天630》中新增了一个特别版块《630公开课“云课堂”》。节目以经典诗词为载体,以“每天几分钟,打卡古诗词,一起长知识”为定位,聚焦少年儿童中的古诗词爱好者,为宅家的孩子们提供学古诗、秀风采的舞台。节目形式新颖、风格活泼、篇幅短小,切中“阖家共赏”的受众文娱需求,不仅在小朋友中间实力圈粉,也深受成年观众的喜爱。
一、诗词类节目的电视版图
在电视荧幕上,诗词类节目起步较晚。古典诗词与现代传媒的“联姻”,最成功的样本当属《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开播,作为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它引入知识竞答环节,创新了传统诗词的电视表达,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综艺。《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成功的关键,就是将趣味、知识、故事艺术性地融进电视叙事结构中,既实现了电视媒体社会文化的功能重塑与回归,也诠释了电视媒体的文化功能与技术(艺术)呈现如何完美结合[1]。2018年,又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登陆央视。《经典咏流传》将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生机,开创了诗词类文化节目的新纪元[2]。
梳理近年来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等诗词类文化节目,不难发现,无论是引入竞答环节,还是融入音乐元素,总体上都借鉴了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强调娱乐性、可看性,一改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和传统诗词“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令观众耳目一新。不过,相较于上述综艺型诗词节目,《天天630》作为深耕民生新闻近20年的电视新闻栏目,利用自身优势,探索了一条以新闻方式打开诗词类节目的新路径。
二、淡化竞技色彩,不设参与门槛
综艺型诗词节目的成功有赖于演播室环节的精心设计与精彩呈现。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参与者都是精心选拔而来,有深厚的古诗词功底。选手们“过关斩将”、高手之间“王者对决”,层层淘汰的竞技性让观众大呼过瘾。
而《630公开课“云课堂”》淡化竞技色彩,以广大少年儿童为参与主体,不设门槛。秉承关注身边人、报道身边事的民生新闻理念,《630公开课“云课堂”》将镜头对准了年龄12岁以下的古诗词爱好者,为他们提供学古诗、秀风采的舞台。无论是实力不俗的诗词小达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学龄前儿童,都可以参与节目征集。
参与者的这种“草根性”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如果说综艺型诗词节目的收视快感来自对高手“猎奇式”的围观,观众对选手总体上是“仰视”与“赞叹”,那么,带有鲜明“草根”色彩的《630公开课“云课堂”》带给观众的则是一种“平视”体验。这些来自身边同龄人的故事,有助于引导更多小朋友亲近古诗词,也能让成年人重温经典,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丰富报道手段,讲好萌娃故事
去门槛化的设置,让《630公开课“云课堂”》的参与者大多不是诗词界的“佼佼者”,而只是普普通通的学习者、爱好者。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相对有限。节目关注他们的兴趣养成,而非一味进行成果展示;展现他们的学习过程,而非一味考察知识储备;挖掘他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与周围人的互动,而非单纯盯着诗词做文章。一句话,就是将着眼点从“赛”转变到了“人”。
以诗词为窗口,讲好萌娃故事,这是节目不同以往的特质。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学习状态,在传递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传递出孩子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镜头前,每一个孩子都是闪光的主角。他们性格各异,兴趣、禀赋也各不相同。为了尽可能展现出每一个人的特点,节目组秉承“走转改”的新闻报道理念,忠实客观记录,讲述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与瞬间:哥哥认真背诗,妹妹花式捣乱;哥哥客串教学,弟弟鸡同鸭讲;妈妈就地取材,自制服装为儿子助阵……记者走近一个个家庭,记录下孩子们学诗、读诗的过程和收获,也记录下了这些家庭平凡而温情的时刻。
除了客观记录外,栏目组还巧妙设置环节,将采访对象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任务模式下。例如,鼓励孩子们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朗诵等多种方式,演绎古诗词之美;允许小朋友组队参加节目,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一起学古诗、展风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为孩子加油打气、出谋划策甚至亲身示范……真实的生活场景、丰富的人际互动,让报道更加鲜活、更有细节、更接地气,也更见温度。
四、创新呈现方式,线上线下联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长们停工停产,小朋友则是“停课不停学”。为宅家市民提供一份老少皆宜的“传统文化大餐”,是《630公开课“云课堂”》的初衷。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一本正经的电视讲堂,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诗词赏析,而是趣味化的电视互动课堂。
传统的电视讲堂以主讲人为核心,而《630公开课“云课堂”》采用了“诗歌推荐人+专家群+小学员”的模式,三者互为补充、有機统一。《天天630》的知名主播轮流担任“诗歌推荐人”,通过唯美、走心的朗诵,带领观众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音律之美。“专家群”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高校相关研究人员构成,主打趣味解读,普及不为人知的古诗词知识,如特殊名词、作者趣事等,让观众不仅看热闹,还能长知识。“小学员”则从普通观众中征集而来,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古诗词爱好者,他们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与节目。线上传送小视频,完成节目布置的“家庭作业”;线下电话报名,记者采访“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电视课堂与传统线下课堂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是在没有学生互动的情况下唱“独角戏”,缺乏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而《630公开课“云课堂”》以学生为主角,引入打卡式学习的概念,鼓励小学员每天跟着节目打卡学古诗,并晒出自己的学习成果,主播和专家以点评、答疑等方式及时反馈,营造出真实的课堂感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了增强小朋友之间的互动,节目组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云考试”环节。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起多人视频通话,邀请小学员们在线答题、比拼切磋,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将“云课堂”的理念贯穿始终。
五、不一样的“云课堂”,不一样的古诗词之旅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诗词文化。但长期以来,由于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方式固化,诗词艺术在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传统诗词的传承和普及面临不少挑战。
可喜的是,随着诗词类文化节目的推陈出新,一大批优质节目涌现,电视荧屏迎来了“文化热”。在诗词类节目的文化版图上,综艺型节目表现亮眼,成为当前的主流。借鉴同类节目的成功经验,《630公开课“云课堂”》立足于新闻特色,走出了一条以新闻方式打开诗词类节目的新路径,为丰富诗词类节目的文化版图作出了有益尝试。
它篇幅短小,每天几分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符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特点;它不设门槛,不是为少数人而设的擂台,而是面向所有孩子的舞台,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它没有枯燥的知识讲解,而是代之以有趣有料的解读,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兴趣;它创新呈现方式,通过视频征集、线下采访、在线互动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它传播古诗词之美,更透过古诗词这扇窗口,让人看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真善美。
节目播出期间,观众参与热情高涨,各界好评不断。应当看到,这与节目立足于特殊时期的受众需求、在理念和形式上寻求突破创新有直接关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延迟开学,停课期间,学生普遍在家接受“线上教育”。《630公开课“云课堂”》聚焦传统诗词,与中小学诗词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成为孩子们宅家生活的陪伴和停课不停学的助力。而“古诗词+萌娃”的搭配,无疑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不小的吸引力。
六、结语
《630公开课“云课堂”》立足于新闻特色,秉承“走转改”理念,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古诗词之美——不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有蕴藏其间的文化自信。栏目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传统文化的电视呈现,既丰富了现有诗词文化节目的样态,也为电视新闻报道开拓了新的领域。疫情期间,“云沟通”成为常态,而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加强节目创新?《630公开课“云课堂”》的探索与尝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贵武,胡蝶.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艺术)呈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7(03):73.
[2] 蒋澆.《经典咏流传》: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27.
作者简介:何露露(1985—),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