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时代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探索

2020-09-10 07:22王颜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到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直播在媒体领域被广泛使用并迎来井喷式发展。移动直播作为一种技术形式,正深刻影响媒体变革,为媒体的融合与转型创造契机。本文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切入点,探究直播风口的出现为传统媒体探索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移动直播;《新京报》;“我们视频”;传统媒体;融合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06-02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阅读量和发行量急剧减少,广告收入也断崖式下跌,面临数百年未有之变局,纸媒已死的悲观论调充斥其间。调查显示,2017年,有超过20家传统媒体倒闭,平均每月宣布休、停刊的纸媒约2家。纸媒危机遍布全国,转型迫在眉睫,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逆转颓势,是媒体机构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闻业的生产和传播造成了冲击。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更加强调移动端优先,以图文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传统新闻报道已难以满足受众需求,视频成为当下信息最丰富的载体[1]。而移动直播又拓宽了视频的维度,能够零时差传递最直观的信息,因此成为媒体和社交领域的一大风口。

2016年以来,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纷纷进军移动直播产业,以迎合受众对视频类新闻资讯日益增长的需求。以腾讯为代表的四大门户,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内容聚合平台和以360为代表的浏览器,接连对新闻直播进行布局,和具备采编资质且具有强内容生产力的媒体联合,共同打造兼具品质和流量的直播产品。新闻资讯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视频直播这种新形态的传播模式势必影响媒体格局。

一方面,传统媒体入局将会扩大直播内容的覆盖面,延伸直播内容的纵深度。另一方面,移动直播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契机[2]。

2016年,《新京报》顺势而为,联手腾讯共同创办“我们视频”,进军短视频新闻及新闻直播领域,成为我国业界第一家开设新闻直播的纸媒。迄今,“我们视频”已成为移动端新闻视频资讯的生力军,长期占据各大榜单鳌头,在腾讯單一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达30亿,全网流量超过200亿。

本文根据“我们视频”新闻直播的生产传播流程,从内容、采编、分发等方面对“我们视频”进行分析。

一、“我们视频”内容分析

信息越是过载,垂直内容越能得到凸显。移动视频领域的领头羊无一不是瞄准定位,迅速抢占细分市场,以差异赢得优势的。

“我们视频”的内容定位也很清晰。《新京报》某主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京报》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专注做新闻——新闻直播、新闻短视频、新闻栏目。‘我们视频’为新闻视频化而生。”

在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移动视频风口,“我们视频”能存活下来并打响品牌要归功于自身的制胜基因。纵观“我们视频”的发展,其品牌内核可解读为五个关键词。

一是新闻。“我们视频”一度提出“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移动端新闻视频生产者”的目标,口号为“只做新闻,不做其他”。作为为数不多的持证视频机构,“我们视频”在新闻采访权上的优势得天独厚。

二是视频。《新京报》的融媒体尝试离不开视频。从2016年开始,《新京报》报道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是融合报道,文字快讯、现场直播、深度调查、评论、3D动画与短视频一个不落。《新京报》前社长曾表示,新闻的终极表达是视频,视频也是传统媒体转型需要把握的命脉。

三是手机。移动直播,小屏观看。“我们视频”的新闻直播为移动端而生,受众使用习惯的养成决定了小屏观看的流行度。

四是专业。“我们视频”延续了《新京报》的专业主义,接近真相、探究真相、呈现真相是“我们视频”一直努力的方向。

五是人性。关注新闻中的人并以人为本,不虚浮于宏伟叙事,“我们视频”注重回归个体价值,格斗孤儿、豫章书院、江南弃儿、杭州纵火案林爸爸……“我们视频”这些爆款直播都体现了主流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专业精神。

此外,《新京报》全年直播议题铺设范围较广,涵盖法治、环保、教育、科技、创客,突发事件等。直播栏目的设置也日趋完善和丰富,如《连线》,第一时间连线报道国内热点事件;《回家》则与国内志愿者组织合作,直播亲人团聚的感人故事。

二、“我们视频”的新闻采编

“我们视频”建立了以PGC(专业生产内容)为主,UGC(用户生成内容)为辅的采编模式。首创团队全部来自原《新京报》社会部突发热点小组,从机动文字记者变成新媒体出镜记者,需要思维、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升级。在“我们视频”直播项目运作之时,报社就组织了系统的视频业务培训,便于传统文字类采编人员转型。

同时,“我们视频”也大规模招兵买马,物色包括国内新闻记者、地方组新闻记者、泛实施核查记者、后期制作等岗位的专业人才,适应视频直播报道业务的需要,从而打造有影响力的移动端新闻视频品牌。

“我们视频”另一支生力军是“拍客”。我们视频在国内按省市划分,建立了“拍客”系统,鼓励各地“拍客”记录、上传新闻现场的一手视频或提供线索爆料。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成为网络中重要的信息生产者,“拍客”成为活跃在全国的公民记者,为“我们视频”提供了大量一线内容。

在采编流程上,“我们视频”采取项目制的协作机制,一个报道建立一个微信群扁平化管理。视频记者和随同的文字记者随时汇报进展,选题线索共享,从展开讨论、选题策划、确定具体思路、编辑文字和海报预告,到记者赶到现场建立直播页面,全程仅需一两个小时。直播团队层级越简单,编辑审核架构越扁平,运作效率就越高。移动直播的大势之下,传统媒体改变自身架构设置和内容生产流程已势在必行。

三、“我们视频”移动直播的平台分发

“我们视频”的分发渠道主要有两部分,即自有平台和以社交媒體和内容聚合平台为代表的非自有平台。

互联网下半场,社交媒体和内容聚合平台已把握住了绝大多数移动端用户,受众浏览微信、微博、头条以获取资讯的习惯更是难以迁移。媒体开发自有 APP (应用程序)平台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对传统媒体而言,渠道建设的技术短板难以弥补。

在此形势下,《新京报》与腾讯联手,前者提供原创内容、品牌和媒体资源,后者提供渠道、资金与技术,“我们视频”的内容分发问题迎刃而解。

《新京报》的自有平台有新京报网、新京报新媒体矩阵、客户端;腾讯方面则有腾讯新闻、天天快报、腾讯视频等,这些都是“我们视频”得天独厚的自有平台。

得益于合作方腾讯的流量扶持及资源倾斜,加之《新京报》过硬的内容生产能力,“我们视频”上线一年便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流量和社会影响力。在第三方数据新榜发布统计的“企鹅号视频自媒体人文榜”上,“我们视频”独占鳌头,且是榜单中唯一一家每周流量破亿的媒体。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般性的媒体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我们视频”是由《新京报》和腾讯合资成立的一个独立公司。正因如此,“我们视频”的新闻产品,获得腾讯推荐的优先度远超其他媒体。可以看到,“我们视频”的内容经常出现在腾讯新闻客户端及腾讯网首页、微信新闻插件、QQ弹窗里。

此外,“我们视频”相当注重社交平台和内容聚合平台的借力。截至目前,《新京报》的微博账号拥有粉丝4000万,“我们视频”微博拥有粉丝1000万,“我们视频”旗下栏目局面、世面等微博分别拥有粉丝200万、400万。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在监测的296家报纸中,《新京报》的融合传播力位列全国前十,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四、“我们视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媒体试水移动直播,是继往开来的创新尝试,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直播效果受制于信号,视频画面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有待提升。且直播经常出现画面卡顿、声画传输不同步、画面清晰度极低等情况,影响信息传递和受众体验[3]。其次,相比社会化媒体和自媒体的互动力度,“我们视频”的移动视频直播在鼓励用户参与互动和激发受众内容创造等方面需要加强。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们视频”多次因为抢时效,未对信息进行交叉核查而导致报道出现偏差和事实性错误。2020年6月25日,“我们视频”微博账号被网信办查处,可见其未来还需加强把关,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除了新闻生产方面的挑战,如何将流量变现,如何将注意力引流至媒体品牌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视频”还需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新兴的传播形式不断冲击和重构传统媒体报道模式。在媒介融合大潮下,传统媒体机构应顺势而为,以重塑竞争力和影响力。

移动直播影响了资讯的生产过程和传播方式,引起了媒介格局的变化,也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新京报》“我们视频”的经验和成绩告诉我们,传统媒体若想成功转型,必须紧跟时代,培育互联网思维,不落优势,补足劣势,更积极主动开放地寻求合作,革新产品生产和传播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移动直播依旧处在探索阶段,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也有无法克服的劣势。媒介技术和市场资本驱动下的“直播热”还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商业化依旧是最大挑战。

虽然移动直播成为近两年媒体市场竞争的新焦点,但视频拍摄质量参差不齐,蕴含内容增量无法超越文本,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也有待提高,各平台流量掺水严重,导致市场存在虚假繁荣,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因此,移动直播究竟能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几分增益,还有待实践检验。

可以预见,诸如360°全景、无人机航拍、VR(虚拟现实)等技术将不断丰富直播形式,并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首选。传统媒体应把握移动直播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内容生产优势,助推自身媒体产业的融合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温安琪.新闻直播:移动直播的新探索[J].青年记者,2017(02):79-80.

[2] 孙李苗.移动直播,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新契机[J].传媒观察,2017(02):30-32.

[3] 张霁,葛晨莹.移动直播客户端视听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J].中国广播,2017(02):59-62.

作者简介:王颜玉(1997—),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变
传统媒体做好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中面临的困境及合理化解决措施
传统媒体的融媒转型策略分析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面对中央期许,传统媒体怎么办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