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玥 贾蓓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缓慢提升的差异下,网络谣言、非理性声音极易引起公众的对立情绪,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形成舆情事件的导火索。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面对舆情事件往往会运用独特的思维和行动,影响舆情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虽然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有时也难逃舆论的裹挟。本文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认知、态度、行动进行测量,假设并验证大学生对热点舆情事件具备一定的免疫力,进一步剖析大学生对舆情事件形成免疫力的原因,希望能够为高校开展网络使用教育、有关部门治理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和整体免疫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事件;免疫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3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河北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HCCXYB2020002
一、大学生在舆情事件中的表现
(一)舆情事件的产生
相关事件由于契合了某种社会情绪或矛盾点,引起媒体报道关注和公众热议,逐渐产生舆论。媒介技术的开放和发达,为这种事件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环境。在此环境中,相关事件在舆论相互碰撞、聚合中,经历信息潜伏、爆发到退散或者再次爆发等复杂的过程后,逐渐演变为热点舆情事件。
(二)大学生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情况
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最常活跃于网络的人群,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好奇心,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情况表现出独特的态度和行为。为调查大学生面对热点舆情事件的免疫力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对不同专业、性别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群展开了调查,发现面对网络中有关热点事件的声音时,选择无条件相信媒体的人中,学历为高中及以下(下文称为1号)人群占其总人数的5.98%、本科和专科(下文称为2号)为2.26%、本科以上(下文称为3号)为1.54%;选择赞同大多数人声音人的中,1号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29.91%、2号为21.66%、3号为16.97%;选择参与评论进行独立思考的人中,1号人群占其总人数的51.28%、2号为64.22%、3号为64.52%;选择完全独立思考的人中,1号人群占其总人数的12.82%、2号为11.86%、3號为16.97%。(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学历越高,思想越不容易被他人左右,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对热点舆情事件的免疫力也越强。
根据表1,在面对舆情事件时,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人选择无条件相信媒体和赞同大多数人声音方面比例均最小,在参与评论进行思考和独立思考方面人数比例均最多,此数据说明学历较高的人在舆情事件中较不容易被舆论裹挟,他们更愿意进行思考。那么在参与热点舆情事件的传播中,这3个人群会根据他们的态度采取不同的行动吗?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面对热点事件中铺天盖地的舆论,专科以上学历人群选择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待真相的人数相对较多,占总人数的50%以上,而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更愿意直接相信舆论并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如表2所示)
二、大学生形成免疫力的原因
热点舆情事件中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绪表达以及社交行动的特点,大学生在不断参与舆情事件的传播和发展中,逐渐产生自身的免疫力来适应这种环境,并且从中不断吸收营养、提高自身素质。
(一)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
首先,大学生活跃于新的媒介环境,是最新媒介功能的接触者、实践者甚至开创者,他们能够全面利用媒介。因此,他们面对舆情的爆发,更容易搜集到各方面信息,参与舆论的产生和传播,甚至充当某一领域的关键意见领袖,对舆情的传播产生影响。
其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能更好地分辨是非,面对舆情事件的舆论浪潮也会辩证地对待,尽可能还原事情真相,从而作出更理智全面的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舆情浪潮中的谣言、虚假信息的散布等。
(二)在舆情环境中不断成长
热点舆情事件源于社会环境,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在复杂多变的舆情生态环境中深受熏陶和教育。大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敏锐的洞察和心声的表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社会民众对政府处理舆情事件的态度,有助于其在错综复杂的舆情环境中,面对思想碰撞、观念冲突时,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层出不穷的舆情事件增加了大学生参与讨论社会事务的途径,大学生渴望表达、寻求认可,希望在与社会事务的互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热点舆情事件的发展中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和态度,在积极参与中形成自身的互动方式和保护自我的能力,用更加适应舆情环境的方式追求民主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三、大学生免疫力被削弱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
大学生在舆情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个人层面因素的影响,削弱其抵抗舆情事件中消极影响的免疫力。第一,大学生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自我思维意识较强,同时对舆情信息的关注也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容易陷入信息茧房[1],对热点舆情事件无法产生客观全面的认识;第二,大学生缺乏对社会中会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挫折的更深层次的感受,有限的认知无法规避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第三,大学生群体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容易在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理论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经验不足、欠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的情况下,被纷繁复杂的舆情信息煽动和诱导,做出盲目冲动的行为。
(二)复杂的社会环境
舆情事件的产生源于社会大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难免会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例如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就业难等问题,都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尽管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措施,但是网络会对这种不良情绪进行渲染和夸张的宣传报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此外,薄弱的网络监管和相关媒介教育的缺失也是削弱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免疫力的因素。
四、提升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免疫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媒介素质教育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生群体接触媒介的可能大大提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率已达到93.1%。而未成年人作为大学生的储蓄力量,对其的素养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显示,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2],对媒介的使用和不良信息的规避没有参考依据。家庭和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学识和技能的提升,忽略了对网络媒介使用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体系,因此应该从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生群体(从适龄儿童到大学生)着手,加强对网络操作技能、防沉迷、自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质的过程中提升对舆情事件的免疫力。
(二)构建和谐的舆情生态环境
舆情生态环境的构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线上线下联动,提升大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舆情事件的免疫力:
一是加強主流引导,重点媒体和官方媒体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在其权威性的加持下,发挥其主流舆论引导作用[3],打破谣言,避免公众猜疑等负面信息的聚集。二是启动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监测、预警、应对是舆情联动机制的3个重要组成元素,加强对现有舆情分析机构的合理使用,使其协助舆情主体分析舆情发展动向和网民态度,可以更好地回应质疑,消除负面情绪,改善舆论环境。三是加强网络管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对比下,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出台略显滞后。舆情事件多形成发展于网络,因此应加强网络监管,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和对不良发布者的处罚,减少非理性声音对大学生的诱导,从源头减少大学生被舆情事件影响的风险。最后一点是建立对话平台,比如政务部门的举报热线可以更新为适应民众使用媒介的新方式,在微博或微信设置留言板,及时了解民意并解决问题,和民众建立对话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大众随时都可以参与到热点舆情事件中,甚至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主体。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大学生对舆情热点事件具备一定免疫力的结论,并从个人层面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形成和削弱免疫力的因素,提出了应该从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的舆情生态环境两方面提升大学生以及更多社会群体面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李进.浅析信息茧房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1):98.
[2]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2005/t20200513_ 71011.htm,2020-05-13.
[3] 王晓冬.校园微博舆情危机的应对之道[J].青年记者,2020(11):44-45.
作者简介:何慧玥(1998—),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
贾蓓(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