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作为一个苏州人,小时候让自己见了就走不动道的美食有啥?细想一下,小朋友无非都爱甜食。漂亮香脆的海棠糕、红红绿绿的糕团、绕来绕去的“饴糖”……但最叫人惊艳的,还是偶尔在老街上看到的吹糖人。
吹糖人吸引人的地方,与其说是甜丝丝的味道,不如说是弹眼落睛的造型。胖乎乎的小动物泛着麦芽糖特有的光泽,搭配着鲜艳的颜色……真是“好看到舍不得下口”。
吹糖人,是技艺,也是艺术。这门手艺,用神乎其技来形容都不为过。
传承人的“在线解密”
9月24日,双塔街道第二联合工作站开展了以迎中秋为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邀请了苏州吹糖人丁苏林为辖区居民制作糖人。
丁师傅在江湖上又被称呼为糖人丁。他出身吹糖世家,自幼学习祖传的南派吹糖手艺,到他是第四代。从小,丁师傅就跟着爷爷学吹糖,到现在已经做了50多年。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只要有照片参照,他基本都能用糖做出来。
吹糖人的装备很简单,一个三格保温电锅,里面放着白色、红色与绿色的麦芽糖熬成的糖稀。旁边一捆长竹签、一把剪刀、一块干净的抹布,就是全部工具了。
但装备越是简单,就越是考验技艺。话不多说,先来看看丁师傅是如何当场吹出一个小猪。只见丁师傅揪下一团白色的糖,飞快揉成圆球,手指一掏一转,圆球变成一个小碗,再双手一转,小碗又变成一个“带尾巴”的小球。顷刻之间,他手指一拉,一条“长线”从糖球中延伸出来,只见丁师傅低头一吹,糖球随之膨胀,越变越薄,他再轻轻一捏,小动物的尾巴和四只脚都显现了出来。随后,再用竹签挑些正红的麦芽糖,如画画般一抹,再用竹签一串,一只糖猪就完成了。
至于气是怎么吹进去的?丁师傅说:“你看,我捏糖的时候,手这么一转,不就留出一个口子?再往上一拉,不就是形成了一根管子吗?”周围群众表示,我等“凡人”真的看不出。于是纷纷拿起小糖猪、小糖马欣赏。果然这是“魔术”,解密了也不懂操作。
吹糖人里的苏式奥义
吹糖这样的高超技艺,需要长期积累方能练成。
丁苏林从小跟着爷爷学手艺。从最基础的熬糖开始,这一熬就是好几年。丁师傅的爷爷有好几个孙子,都传授了吹糖技艺,但只有丁师傅学成技艺,因为只有他耐得住性子,熬了好几年的糖稀。
“这个熬糖,其实大有讲究。学不好,是吹不好糖人的。”丁师傅说。他大方地分享了一下他家糖人好吃又好看的秘密:熬制的糖稀,“翻”到第三遍就不用了。此外糖的温度也要控制得刚刚好。吹糖人这行里,糖的软硬度叫做“角子”。“角子”老,定型就又快又好。熬糖切记不能把糖熬嫩了,否则要救都救不回来。
熬好了糖,吹糖人是另一种技术活。吹糖主要有四个步骤:吹、捏、拉、剪。被融化的糖要100多度,往往手上燙得都是水泡,有些造型要用剪刀修剪,手指被剪破也是常有的事。丁师傅的手上满是老茧,正是多年来辛苦的证明。另外,吹气也是一门功夫,吹的时候运气有讲究,要边吹边拉、边吹边剪,一下子吹出来的糖容易冷却变硬不便于造型。
关于苏式吹糖人的艺术特色,丁师傅说,其实吹糖人还分南北两派。北方的吹糖人,多是留着麦芽糖原来的土黄色,不如南派的颜色或艳丽或素雅。且北派吹糖人的造型也多为“写意”,甚至走抽象风,需要人来想象一下。南派则更为写实,制作也更为细致。此外苏式吹糖人还有些民俗文化包含其中。比如吹一个“骑大马”,丁师傅会在白马上按上一只猴子,而不是唐僧。因为这样这就有了“马上封侯”的好彩头。
曾经,街头巷尾挑着担子的吹糖人是老苏州最甜的记忆。如今,吹糖人几乎已经绝迹,唯有丁师傅还在坚持。腿有残疾的他定点在平江路的寒香会社,向人们展示着这门传统技艺。这次临近中秋的活动中,丁师傅特意多做了些玉兔造型的,好吃、好玩、好看。他说,现在连植物大战僵尸、佩奇等造型都会吹。用他的话说,技艺要与时俱进,才能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