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工编辑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稿件加工的工作,不仅要掌握编辑加工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处理好工作环节中的诸多人际关系,学会高效沟通。这些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作者、策划编辑、照排、校对、美编、质检、印务和技术编辑。本文按照审读加工的大致工作流程,对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一一展开论述。
关键词:加工编辑;人际关系;沟通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79-02
审读加工是对稿件进行各个方面的审核并作修改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使最终的清样符合出版规范,其工作对象是稿件,看似不怎么与人打交道,但实际上,加工编辑在工作过程要与诸多出版环节的人进行沟通。顺畅、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加工编辑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因此,学习如何与人沟通,是加工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重视。
加工编辑在工作中,通常要与作者、策划编辑、照排、校对、美编、质检、印务和技术编辑等进行沟通。本文按照审读加工的大致工作流程,对如何处理好这八种人际关系一一展开论述。
一、与作者的关系
与作者的关系,是加工编辑在工作中要处理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与作者打交道,加工编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作者学习
加工编辑不是作者,需要帮助作者完善稿件,因此加工编辑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认为自己掌握了出版规范,就能随意地对稿件进行修改。作者是其所在研究领域的专家,而加工编辑通常是杂家,并非专家,因此在与作者沟通疑问时,态度要谦虚。即使有些内容确实是作者错了,加工编辑也不能洋洋得意,因为帮助作者解决稿件中的错误是其职责所在。
(二)抱着对作者、作品负责的态度,认真、谨慎地修改稿件
每一本稿件都是作者的心血,在写作时作者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的,因此加工编辑在修改时,要认真对待,尽可能地完善稿件,同时要谨慎下笔,尤其要防止把正确的内容改错。
加工编辑应努力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作为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1]。加工编辑在修改稿件前,要认真阅读序、前言、后记这些内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图,明确自己的加工方向;也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进一步了解全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构思,特别是了解还有哪些地方是作者希望编辑能够帮助他完善的。笔者曾审读过一本稿件,对于稿件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作者一直不知道应该使其单独成章还是将其放在某一章的后面,纠结了很久。后来,笔者结合全书特点,将这部分内容以“作者手记”的方式单独列在文章的末尾,获得了作者的认可。
加工编辑的工作是尽可能消灭稿件中的错误,使之趋于完善,但是如果在修改的过程中,把对的改成了错的,就背离了初衷,影响稿件质量。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笔误和想当然。前者只要细心就可以避免,后者却很容易被忽视。编辑改稿,在很多时候凭借的是经验,而经验有时能帮助编辑,有时却会把编辑引向错误的方向。因此加工编辑在下笔时,要稍微停一停,多思考、查阅资料,尽量避免把正确内容改成错误内容的现象。
二、与策划编辑的关系
针对图书的各个方面,如编著方式、内容、体例、印制方式、发行时间等,策划编辑在前期进行选题时都有全盘的考虑和设计。因此,加工编辑在审读稿件时,要与策划编辑进行详细的沟通,以全面了解图书的情况,在改稿时做到心中有数。
(一)与策划编辑确认图书的关键信息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发现到了清样阶段,还会出现封面、扉页和版权页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加工编辑和策划编辑的沟通不够,导致信息不准确。在出版实践中,这些信息往往在稿件加工后期会有所更改。比如书名,清样的书名常常会和选题申报时的书名不一致,有的时候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字的差别,如果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没有及时沟通,就不容易发现。这些错误如果没有被发现而印刷出来,就会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损失,可能还会带来一些纠纷。因此,在发稿、清样等关键环节,加工编辑一定要与策划编辑确认图书的关键信息。
(二)依靠策划编辑,控制稿件进度
书稿在审读加工阶段,最不容易控制进度的环节就是作者修改编辑疑问的环节。当遇到作者改稿时间较长且数次催稿无果,加工编辑应及时向策划编辑反映,请策划编辑协助催稿,因为策划编辑与作者更熟悉、关系更近,催稿会更加有效。千万不能认为稿子在作者那里,没有返回就是不急。很多时候,稿子在作者那里放了很久,但刚返回来就说要着急出版,使编辑措手不及。因此,加工编辑在工作中要主动,与策划编辑一起控制稿件进度。
三、与照排的关系
顾名思义,照排就是“照着排”,即排版人员按照编辑在稿子上的改红(红指有错误的地方)修改稿件。因此,加工编辑和照排的关系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但是要想顺利开展工作,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一)尽量为照排人员留下充足的排版时间
有些稿件要得急,加工编辑为了赶进度,通常会压缩各个环节的时间,尤其是给照排留的时间相对更少。但是照排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其作用是将编辑的修改意见体现在稿件上。如果照排改稿时间太短,红没有改彻底,下一样的红就会很多,导致多出样,增加校次,耽误出版进度。
(二)多与照排沟通,了解各类排版软件的特点
加工编辑在改稿时,不只要斟酌内容,也要考虑版面。每种排版软件的特点不同,比如有的软件中,图随文走,改动了文字,相应的图片会跟着移动;有的软件中,图片则需要手动调整。了解各类排版软件的特点,有助于加工编辑在改稿时通盘考虑,使提出的修改意见便于照排实现。
四、与校对的关系
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三审三校”制度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基本制度[2]。校对不仅校异同,还校是非,对加工编辑的工作能很好地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因此,加工编辑和校对的关系十分密切。加工编辑在处理与校对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与校对的沟通
一校样的稿子交到校對室的时候,稿件上要标明必要的图书信息,如是否是重点书、成书尺寸、字数等。如果还有一些特别要提醒校对同事注意的,就需要与责任校对单独沟通。在每一个校次过后,责任编辑都要与责任校对就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找出解决方案,使这些问题不遗留到下一个环节,提高效率,保证稿件质量。
(二)学会依靠校对
校对室面对的是全社的稿件,处理过的书稿类型通常比编辑多,在图书版式、结构体例等方面相对来说经验丰富。加工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应学会依靠校对,解决这方面的疑问。比如,在内文版式设计出来后,可以征询校对的意见,完善版式设计,避免后期校样稿件在版式上有大的修改、影响进度等。
五、与美编的关系
在图书加工过程中,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设计得好,会使图书内容醒目、突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即“形式为内容服务,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其中的版式设计,更是影响着整个编辑加工过程。版式设计得好,便于加工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理清思路,把握全书层次;设计得不好,既不便于编辑加工,也不便于校对核红。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加工编辑需要与美编进行充分、详细的沟通。
美编是专业的设计人员,对美的感受比一般人更敏锐。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作者对版式和封面有自己特别的要求,但并不一定适合稿件的特点,根据这些要求设计出来的版式和封面也不一定美观。这时,加工编辑就要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协调二者之间的意见,既要尊重作者的意见,也要相信美编的专业判断,注意保护美编的创作积极性。
六、与质检的关系
质检对书稿清样或者成书进行检查,看其是否达到万分之一的合格率,是对编辑工作的检验。质检老师会将检查意见汇总,根据结果计算差错率,结果分为合格、返修和重加工。加工编辑在处理质检老师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不仅要有主见,更要虚心。
质检老师通常只对图书的部分内容进行检查,因此不了解全书的内容,有时会把正确的认为是错误的,此时,加工编辑要向质检老师耐心解释。通常质检老师计错的地方,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认真核查的,因此加工编辑在处理质检意见时,要与质检老师充分沟通,了解修改的原因、好处,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七、与印务的关系
印务进行清样检查时,常常会发现图书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成书前检查出来,不仅能够挽回经济损失,也能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和负面影响。因此,印务的清样检查工作对图书质量至关重要。为减少清样错误,加工编辑在与印务的沟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准确的图书信息告知印务
图书在下印前,清样信息常常由于各种原因的改动,与之前报选题时甚至与三校样都不一致,比如开本、印张、作者署名、编著方式等。加工编辑应及时、准确地将这些信息告知印务,在印务单上注明,清样和印务单上的信息要一致。
(二)及时处理印务发现的问题
在收到印务检查清样时发现的问题后,加工编辑应及时处理,如果遇到印刷方面的问题,可以请印务同事协助,想办法解决。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本书,照排的转曲文件始终无法达到要求,后来,印务的同事将源文件传给印厂,请印厂师傅转曲,编辑检查文件无误后,顺利下厂印刷。
八、与技术编辑的关系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材质和载体变得日益多样,例如配套的PPT、音视频材料,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在线直播等获取相应材料。因此,现在不少出版社都有了技术编辑。一本立体化的图书的出版,少不了技术编辑的加持。
与技术编辑打交道时,加工编辑至少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及相关术语,比如后台、UI(User Interface,即用户界面)等,以理解技术编辑的工作,顺利地对话,并解决出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九、结语
一本图书的顺利出版是各个环节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加工编辑在工作中要增强合作意识,掌握沟通技巧,处理好上述八种人际关系,以高效完成稿件的加工任务。
参考文献:
[1] 游苏宁.把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J].编辑学报,2017,29(1):1-4.
[2]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1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3-25.
作者简介:刘丽(1980—),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图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