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利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方法。教师若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导学法,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活思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问题导学法导入新课
课堂导人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占据的时间很短,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所授课的具体内容,将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模型、热点话题、游戏等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三视图”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组汽车、飞机的图片,如下图,并提出问题:虽然汽车和飞机的结构都很复杂,但是大家通过这两组图片能够想象出汽车、飞机的形状吗?学生很快回答:可以。教师继续提问:这两组图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呢?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从正上方、正前方、侧边。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出三视图的概念。
二、利用问题导学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结合重难点知识,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步突破重难点问题。
例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是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开始后,教师要确保学生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可设置两个问题1:方程x-2x-3=0与函数y=x-2x-3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画图和计算回答:方程的根、函数与x坐标轴的交点相同,都为x=l、x=2.然后,教师指出:函数与x坐标轴的交点就是函数的零点,接着给出问题2:方程ax+bx+c=0的根、函数y=ax+bx+c(a≠0)的零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思考、讨论,回答: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函数有两个零点;当△=0时,方程有相等的实根,函数有1个零点;当△<0时,方程没有实根,函数没有零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这说明函数的零点个数与方程的根的个数是相对应的,并且我们可以直接根据方程的根来讨论函数的零点,也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来讨论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
三、利用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提升复习的效率
在进行复习教学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复习的效率。围绕已教学过的内容,教师可设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讲解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后,教师可以設置如下问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
1.本课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初中时所学的有何异同?
2.如何判断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内的符号?
3.请写出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4.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回顾所学的知识,重新建立了新的认知:初高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大有不同,其定义域范围被推广到实数范围内;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口诀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等等。以上问题帮助学生完善了知识的认知结构,提升了复习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各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