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法和访谈法对凉山州的乡镇卫生院进行调研,了解到凉山彝区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背景下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对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数量状况、族别、年龄、学历、编制等基本信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学历、编制、族别结构不合理以及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最后,从凉山州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合;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该地区长期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其教育、经济、医疗卫生等发展比较落后。彝族作为人口超过一千多万的少数民族,已拥有独立的民族文化体系,不管是在教育、文化以及医疗方面都自成体系,尤其是在医疗方面,有发展成熟的毕摩医疗体系,毕表示诵读、念经,摩为长者之意,毕摩则意为有智慧的长者。毕摩不仅是彝族社会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同时也是疾病治疗的实施者,是彝族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毕摩在彝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彝人都尊敬且信任他。毕摩医疗对彝区居民的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影响到了新农合在彝区的实施和推广。但随着新农合的深入地发展,乡镇一级卫生院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建档立卡等贫困户可享受100%的报销待遇,报销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彝区居民的就医方式在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接受现代医疗。彝区居民对现代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再加上自身经济条件和交通等等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生病时选择去乡镇医院,农村病源开始从大医院和毕摩医疗回流到乡镇医疗机构,乡镇医疗机构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乡镇卫生院受之前毕摩医疗的影响长期处于一种利用率很低的状态,受政府的关注度也较小,因此护理人力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随着新农合的广泛实施农村病原体大幅度向乡镇卫生院回流,乡镇卫生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将影响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在新农合背景下凉山彝区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情况,为彝区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以下是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乡镇医疗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孙彬(2018)认为,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考核体系不规范、缺乏具备医学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护理人员的招聘不规范等;石镁虹,代凤玲等人(2015)通过分析新农合背景下泸州市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即泸州市人力资源存在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技术人员总体数量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专业、职称、年龄、性别结构方面的不合理;同样罗玉英,段占祺等(2018)也认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在总量、学历、职称结构分布上均存在不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内部存在差异性等。
2、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孙彬(2018)认为,基层医疗卫生的管理关键是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提出构建一套相应的人力管理体系,激发出单位员工对于工作的激情,在制定相关制度时,管理者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考虑,建设出一支合格的人才队伍;石镁虹,代凤玲等人(2015)认为,应该以新农合为契机,通过改善待遇、革新医学教育培养体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罗玉英,段占祺等(2018)也认为,民族地区在卫生人力资源建设中,要提高卫生人员数量和质量,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减轻人员分布失衡,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贾成梅,徐金水等 ( 2019) 认为要平衡城乡医疗资源,加大对新农合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公共卫生向农村倾斜。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以及非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问题方面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缺乏专业的管理体系,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制度,这些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其次就是很少有学者将新农合与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因此,分析在新农合背景下凉山彝区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凉山彝区乡镇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凉山州位于川滇交界处,全州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16个乡镇,而这616个乡镇只有600多所左右的卫生院,其中护理人员约为1300人左右,这1300多名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编制等),详情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凉山彝区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彝族,且学历偏低,甚至存在无学历的工作人员;且绝大多数护士都是合同编制;在年龄方面25岁到40岁以上年龄分布特点呈橄榄型,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善,详情见表1:
按照国家卫生局制定的标准,每千人应配备0.6-1.2张床位,另外配有门诊、放射、检验等用房,但这些条件在彝区都不具备。医疗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据访谈了解到,即使村民普遍认为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務质量低,但随着新农合医保报销力度的不断加大,考虑到经济因素,选择在乡镇卫生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由图1“村民在卫生院就诊原因图”可知,有46.3%的村民是基于经济实用性角度考虑的;其次有31.48%的人是出于距离因素的考虑;其中基于对卫生院的信任指数只占1.85%;另外,其中还有部分人的选择是取决于自己的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研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护士年龄结构呈橄榄型,而这种橄榄型的护士年龄结构,也对彝区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表1可知25 岁以下的护士占比为32%,这一年龄阶段的护士大部分是九零后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给卫生护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压力。25 --39岁年龄段的护士占39%,这一年龄阶段的护士面临恋爱、结婚、怀孕、生育、哺乳等情况,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尤其是国家开放生育二孩政策后,孕产假、哺乳假护士数量增多,导致各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紧缺。40岁以上年龄段的护士占29%,此年龄阶段的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成熟稳重,医疗技术水平高,但是这一阶段的护士人数偏少。
(二)护理人力不足且流动性大
彝区乡镇卫生院的护理人力数量严重不足,616多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所配置的护士数量1--2人。这个配置标准在新农合实施之前还比较合理,那个时候人们对乡镇卫生院的服务需求不大,受制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很多人对待疾病的态度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和优惠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人的就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病源开始回流到农村医疗机构,以及绝大多数的彝区居民开始转变就医观念,对现代医疗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增大,但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此外,护士的流失情况严重,队伍稳定性差,护士离职原因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本身特点与工资待遇,护理工作比较琐碎、考验耐心,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就是合同制工作身份也对护士的流失有一定的影响,据表1可知,在编护士只有21%,其余都是合同制员工。年轻护士在开始入职的时候还没有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而且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环境差,薪酬待遇低,转向其他条件好的医院或直接转行的概率比较大。
(三)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服务质量低
凉山彝区一个卫生院配置的床位大约为1张,而卫生院的标准床位配备每千人是0.6-1.2张。比如凉山州冕宁县的彝海镇,6547人只有一所卫生院,一张床位,按照标准来算,应该配备4-7张床位。此外,从表1中可知,彝区乡镇卫生院的护理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比为74%,甚至还存在无学历的护理人员,且比例为26%。显然,凉山彝区护理人力的素质亟需提高。
此外,从随机访谈中了解到,群众对卫生院主要存在的问题看法不一,主要表现为,设备落后、缺医少药等,详情见图2。从图2可得,在受访人群中,有40.74%的人认为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备落后,且不健全;其次是31.4%的人认为卫生院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然后就是27.78%的人持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低的观点。总之,提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完善卫生院的基础设施。
四、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护士的培训、培养力度,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政府可以结合凉山彝区的本土特色,重视彝族护士的培养。彝族护士不仅懂语言和彝族风俗,重要的是能有效跟彝族患者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病情变化,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看表1可知,彝族护士占总护士的比例为55%,但这其中还有8%左右的人,不具备用彝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许多护士在遇到交流困难的情况只能请彝族保洁员做翻译,但受制于专业知识文化,效果极其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可采取定点招生、培养彝族高学历护士的方式,从而加强患者与医生间的交流,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護理技能最好的护士年龄段是25--39间,而且所占比重高达39%,但这一年龄段的人,同时也是恋爱、结婚、生子的高峰期。所以,在这一阶段要想缓解卫生院的护士紧缺状态,就可以通过加强对25岁以下的护士培训,让她们更加熟练的掌握自己的业务技能。其次,还可以通过让40岁以上的比较资深的护士带领25岁以下的护士,比如一个资深护士带3--4个年轻护士,来提升她们的护理技能,这既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护士紧缺的状况又可以以最低成本对护士进行培训,从而最终达到提升护士护理技能水平的目的。
(二)融合本民族特征,建立凉山本土化的家庭医生制度
凉山彝区的居民对毕摩的依赖程度非常大,人们非常相信毕摩。据调研可知,有点人即使在生病之初选择了医院,但出院回家后还会请毕摩进行仪式医疗,很多时候这种仪式医疗是人们的心灵的寄托和情感依赖,能够有效帮助人们重获对生活的信心,对病情的恢复有明显的帮助作用。虽然毕摩医疗带有神学的特点,但并非所有治疗都是迷信,其中包含了很多彝医治疗原理,一些甚至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医水膏药疗法等。因此,我们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发展和鼓励有彝医经验的群众和毕摩参加类似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的培训,实现家庭医生本土化,刚好解决人们不太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彝医、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融合,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三)完善配套设施
乡镇医疗机构属于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是乡镇卫生院主要的资金来源,增加对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机构建设,是优化升级乡镇医疗机构的基础。乡镇医疗机构是为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场所,是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村民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保障。在机构及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完善配套设施,目前凉山彝区乡镇卫生院基础配套设施落后、设备不齐全,淘汰落后及老旧的设施,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满足村民基本需求,进而提升乡镇医疗服务环境的舒适度、方便居民就诊等就医条件方面进行改善,努力使凉山彝区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
[1]孙彬.浅谈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J].卫生软科学,2018,32(07).
[2]罗玉英,段占祺,张子武,张雪莉,杨珣,郭小林,韩旭.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差异性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03).
[3]石镁虹,代凤玲,黎兰,鞠梅.新农合背景下泸州市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01).
作者简介:
阿乌五各木(1993-),女,彝族,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