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级办台”看“四级办融媒”的潜力与挑战

2020-09-10 05:23王峥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中央提出完善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原因,以及“四级办台”理念向“四级办融媒”理念的进步。同时提出其在当下媒体融合环境中的存在价值和有益尝试,并指出规避该理念带来的潜在风险的措施,最后本文对未来“四级办融媒”的媒介实践作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媒介融合;四级办台;“四级办融媒”;应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212-02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而早在1983年,全国第十一次广播工作会议就提出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以下简称“四级办台、混合覆盖”)。本文为此进行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四级办台、混合覆盖”理念应用机制的再思考[1]。

“四级办台”这一理念曾在推动中国电视事业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发挥过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它激发了各级媒体的积极性,使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其弊端也日益凸显,隐患业已暴露,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浪费了大量的媒介资源;此外,各大电视台之间为抢夺受众陷入无序竞争之中。资源浪费、体制僵化、无序竞争,正是“四级办电视”政策实施40多年后中国广播电视机构的真实现状。

因此,在今天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中,为何仍然采取渗透着“四级办台”理念的方针?这种方针是否会阻碍媒体深度融合的实现,甚至带来媒介资源浪费、管理困难等问题?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四级办融媒”需要采取何种措施规避风险?

一、“四级办台”理念的文献综述

关于“四级办台、混合覆盖”这一方针,许多学者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研究。新闻工作者章波在其文章《关于“四级办台、混合覆盖”方针的思考》提出了“四级办台”的积极作用,“它的威力在于调动了县以下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上下动手,群策群力,使广播电视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章波,1988)。此外,随着“四级办台”方针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这一观念给新闻业带来的弊端。例如,学者杨新磊在其论文《从“四级办电视”到“四级办融媒”》中提出,“重、散、乱、弱、僵、旧,正是‘四级办电视’政策实施40多年后中国广播电视机构之真实现状”(杨新磊,2016);学者杨俊伦也提出了“四级办台”理念带来的弊端,“‘四级混合覆盖’的布局造成大量市场资源和劳动力浪费,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也出现诸多关于版权纠纷乃至影响公信力的越线行为,严重影响了广电事业的健康发展”(杨俊伦,2013)。我们不难发现,在“四级办台、混合覆盖”这一方针刚刚实行的阶段,我国广电事业的确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理念的优势逐渐消退,弊端逐渐暴露,为廣播电视事业继续向前迈进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学者们只是指出这一理念的优势和劣势,并没有言明这一理念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是否仍然具有价值,也没有提出规避这一理念带来的风险的措施[2]。

那么,中央在制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为何仍然采纳了渗透着“四级办台”理念的发展措施?在应用“四级办台”理念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何种方式规避风险?

二、四级办台:中国广电在困境中的摸索

(一)“四级办台”理念应用的历史背景

积极性和创造力不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当下的媒体融合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四级办台”正是激发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彼时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处在蹒跚学步的初级阶段,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困境。而在今天,面对网络媒体的崛起,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下滑,我国的媒体融合事业又处在改革的瓶颈期,面临的困境与当年相当。困境的核心在于媒体内生动力不足。主流媒体的创新意识和优质内容生产意识远低于部分自媒体和商业媒体,想要在困境中破局,就需要激发主流媒体的积极性,这正是“四级办台、混合覆盖”在当年发挥的重要作用[3]。

(二)“四级办台”理念的进化发展

同样严峻的媒介环境为“四级办台”理念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但仍然没有解释这一理念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环境,能够取得何种成果。

在“四级办台”理念的推动下,《新闻联播》《春节联欢晚会》等节目进入大众视野,《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一大批优秀的经典纪录片以及《红楼梦》《西游记》等电视剧应运而生,中国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腾飞阶段。

而今天的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其核心目标在于推动主流媒体转型发展,重新确立话语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媒体锐意创新、加大优质内容的生产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四级办台、混合覆盖”这一理念仍然渗透于媒体融合的关键原因。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新华社智能媒体编辑部等中央级融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起融媒体矩阵,而诸如“爱安吉”“长江云”等地方县级融媒体也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建立起“新闻+政务”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四级办台”这一理念已经进化成为“四级办融媒”,在保留了“四级办台”理念激发媒体积极性的优势的同时,更加贴合当下媒体融合发展和竞争的格局[4]。

三、县级融媒体:“四级办融媒”理念的有益尝试

除了基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应用依据外,“四级办融媒”理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继续发展的潜力。

县级融媒体成为“四级办融媒”理念的有益尝试。作为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其活跃度和积极性体现出媒体融合的成效。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湖南红网中央厨房”打造了“网、报、端、微、视、屏”六位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多方面多角度设置议程,推出了《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同江同湖 同舟共济》等优秀的媒介作品,并同步精准推送至其他市级、县级融媒体平台,将一线的抗疫故事下沉到基层受众。在未来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中,县级融媒体将朝物联网化、数字化、产品服务多元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媒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这种“四级办融媒”的理念避免了头部主流媒体对于基层受众的忽略,满足了其个性化信息与服务需要,同时也发挥出地方媒体的积极性,使各级媒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宣传融合的大合唱。在2020年疫情中,湖南红网还将本地内容推送至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流网媒以及今日头条、腾讯等头部商业媒体,成功扣动扳机效应,设置了“全民抗疫 众志成城”的媒介议程,最高点击量达100万+。正是由于县级融媒體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四级办融媒”这一概念才大放异彩。

四、中央厨房:规避“四级办台”理念带来风险的重要措施

“四级办台”理念带来的重大问题就在于层层嵌套导致的资源浪费以及盲目争夺受众导致的无序竞争。而在目前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媒体纷纷建立起“中央厨房”或与之类似的组织架构,由总编调度中心统一调配各种媒介资源,统筹安排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最大限度避免媒介资源浪费。此外,依托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推荐技术,各级媒体根据用户画像确认自己的主要受众群体,精准推送信息至受众,各级媒体各司其职,针对自身的受众群体进行有效传播。

与20世纪末的媒体格局不同,我国各级媒体已经依托智能媒体技术和各具特色的组织架构对媒体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媒体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四级办台”理念带来的潜在风险被最大限度规避。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例,其融媒体矩阵共有用户7.8亿,在“中央厨房”大厅进行统一指挥调度,40多个融媒体部门相互协作,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提供了诸多优秀案例[5]。

五、思考与展望:“四级办融媒”工作面临的挑战

尽管“四级办台”理念在目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备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借鉴意义,“中央厨房”等集中统一调配的运作模式也有效规避了风险,但目前“四级办融媒”工作仍然面临资金和人才欠缺的挑战。

以“中央厨房”的组织架构为例,它可以统一调度和安排各类媒介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依托大数据、算法推荐、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智能媒体技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但这样一个媒介平台的建设至少需要千万以上的资本,这对于一些经济水平不高的市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资金不足恐成为“四级办融媒”的最大阻碍。

此外,融媒体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持,一批传统媒体的优秀记者在媒体融合时代可能丧失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平台建设需要的技术人员对新闻生产工作不甚熟悉,既掌握技术又可以生产优质内容的新闻工作者成为稀缺资源。

六、结语

“四级办融媒”的发展进程中,与国家以及各部门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也需要在新闻教育过程中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技术素养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俊伦,王向前,郑妍.自主创新四级办 再造生态融未来——中国广电70年发展初探[J].电视研究,2019(03):40-42.

[2] 杨新磊,王东林.从“四级办电视”到“四级办融媒”[J].新闻战线,2019(15):106-107.

[3] 章波.关于“四级办台、混合覆盖”方针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8(06):71-73.

[4] 孔丹,赖珀.对“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之管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09):41-42.

[5] 任丹,孙健.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电视台的转型实践[J].传媒,2013(02):46-49.

作者简介:王峥(1998—),女,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