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兰 陈丐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4-08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而课外阅读就是课堂教学的大后方。可以见得,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推进学生课外阅读进程已经迫在眉睫,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呢?我想,班级阅读体系的建立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何为班级阅读体系?指在学校教育主导之下、教师引领之下,在班级这个特定的群体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阅读模式,通常以教师和班级成员共读为主,辅以学生个体自读的阅读活动。
如何构建班级阅读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与书籍为友——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因此,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书香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从而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
1.教室环境“显书香”。
开设班级图书角,设立图书架,书柜里摆放从学校图书室借阅的多本童书,学生一有空就会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细细品读;“星星点灯”光荣榜定期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学习园地”展示优秀的书法、绘画、习作、小制作等;“雏鹰争章栏”推出班级章“小书虫章”、“小作家章”;班级阅读公约、“每周一星” 展示栏、班级阅读口号……这样精心布置的班级室内文化环境,给学生营造出一个阅读的世界。
2.图书漂流“品书香”。
鼓励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到过的印象深刻的优质书,摆放在教室的“图书漂流地”。学生互相借阅,自觉爱护,准时归还。每个月设立一个阅读主题,例如三月的“美好大自然”,四月的“友谊万岁”,五月的“勇敢的心”……学生围绕主题,选择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带来进行图书漂流,和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
二、与书香共舞——建构特色阅读制度
班级开展阅读活动,重要的是建立好一套完整的阅读个性化制度。这种个性化制度,能激活阅读动力,激励阅读深入,共享阅读成果。
1.时间制度——“三每”活动制
(1)每课之前的“三分钟”。
利用每天一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进行新书介绍、交流读书体会等活动,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增强阅读兴趣。例如在师生共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时,我请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写几句内心感言。每天请一位学生交流自己阅读心得与收获,内容不限,讲出真实的感受即可。这样的读书与交流,保证了学生用时、用心阅读。
(2)每天之内的“一小时”
每天早上晨会前10 分钟和下午第一节课前10 分钟,教师指导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例如在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因为书中的许多小故事言简意赅,人物角色经常雷同,阐述的道理五花八门。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时间安排:每天利用放学前5 分钟,用喜欢的方式演绎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小故事。师生共同参加,讲故事、演小品、辯论会、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同时也加强了阅读效果。
2.共享制度——漂流图书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没有借书证,不需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这种好书共享方式,让整本书阅读因传播而美丽。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图书角建立“漂流图书吧”,通过教师资助、家长捐助、社会慈善捐助和学生个人图书漂流的方式汇聚整本书书目体系,把每个班的“漂流图书”集中放在教室的阅读开放区,实现资源共享。
三、与笔耕相随——选择多种阅读策略
1.三色笔——动态阅读
要让整本书阅读变得有意义,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画线、画圈。我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一边读书一边用三色笔画线,以颜色区别画线时间:第一遍阅读时用铅笔画线,第二遍阅读时用蓝色(或黑色)笔画线,第三遍阅读时用红色笔画线。这样,根据颜色就能迅速判断出这本书读了几遍,每一遍的感受有何异同。
光是阅读,容易缺乏起伏,从而变得被动。而一边思考该在哪里画线一边读书,才是积极的动态阅读。读书时一边画线一边读是将书的内容不断内化的有效方法。真的要画线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画线会留下印记,透露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
2.阅读单——辅助阅读
一张好的阅读单,就像思维导图一样,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可视化的阅读、思考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以及迁移。因此在阅读单的设计上,教师要多花些心思,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设计一些有创意的阅读单。如阅读《疯羊血顶儿》时,通过阅读单中的主干问题:盘羊的哪些特点保证了他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要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必须通过整本书,分析、整合分散在书中的零散信息。例如,盘羊的警觉性高、跑得快、和平型争偶等,填写这样的阅读单可以唤醒孩子们已有的零散认识,让孩子们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一个概念。(ppt展示阅读单)
一本书一本书地阅读叫“散漫阅读”,时间长了, 学生便进入了“漫读时代”。这种阅读显然主题色彩不鲜明,思维的综合性得不到锻炼。
在设计班级整本书阅读时,我借鉴了当下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主张。比如: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是一篇寓言故事,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类主题拓展阅读:《伊索寓言》《林海音奶奶讲寓言》《写给孩子的寓言》《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等。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便建构了主题鲜明的“群文阅读”。
在进行整本书群阅读时,我常常引导学生把同主题书进行比较阅读。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可以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地就发现其相同之处:都是童年家园、儿童视角、自传性质、散文化叙事方式。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底色是冷调,后者的底色是暖调……在这样的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就逐渐走向融合、走向深入。
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敢于亮出自己。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学习的引路人,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阅读,而班级阅读体系在整个班级中奠定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坚实后盾。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文化的根,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我们用阅读,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也温暖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