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秋
摘要:幼儿是人类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学习和探索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相互交流,让他们快乐的成长。但是由于很多的幼儿园只注重幼儿的学习结果,不在乎他们的学习过程,致使很多的幼儿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注,无法在教师那里找到信心和鼓励,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关键词:幼儿;赏识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006
赏识教育是一种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利用语言动作等方式鼓励肯定幼儿的优点个性,培养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进而感受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获得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一、利用语言,培养幼儿行为自信
在幼儿活动当中,教师要能够把握住好的机会,对幼儿进行语言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活动中树立信心,将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下去。
例如,在进行一次“我是小小售货员”的主题活动中,木木和悠悠充当售货员,负责收钱和为其他幼儿拿取物品,但是由于幼儿们的年纪较小,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拿钱去买东西,更没有意识到还有找钱这个说法,于是他们就直接一窝蜂的到售货的柜台前,让木木和悠悠为他们拿取他们喜欢的物品。看着桌子上摆放的各种面值的玩具钞票,木木和悠悠有点犹豫,不知道是不是该提醒其他孩子们,要拿那些钱来买东西,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急忙走过去,拉着木木和悠悠的手说道:“你们怎么了?”于是,木木和悠悠说出了他们的想法,“你们的想法是对的,他们买东西给钱是应该的。”我大声地鼓励着两个孩子,听到我的话后,两个孩子高兴极了,马上朝着自己的柜台跑去,一边走还一边招呼其他孩子,让他们站好队,带上钞票来她们这里买东西……这次事件之后,我发现木木和悠悠两个同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光在语言上充满了自信,在行动中也慢慢变得勇敢起来。
二、利用微笑,加强幼儿自我认知
在诸多的幼儿中,有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表达,也有的孩子不愿意运动,总是用一种怯懦的眼神看着老师和其他孩子,不敢随意表达,也不敢主动行动,这就是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知的表现,在他们的心灵中,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或许做得不对。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懂得利用微笑的表情对他们进行鼓励,认可他们的做法,让他们能够树立起自信心,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和学习中去。
例如,在进行“找扣子,配衣服”的时候,我发现其他孩子都开始利用自己的方法,去找相同顏色的衣服和扣子了,但是只有练练同学依然坐在那里,眼中露出一种胆怯的神色,不敢贸然行动。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轻轻的走过去,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不去玩去啊?”她怯懦的看了我一眼,低下头,小声的说道:“我怕我做的不对,其他孩子会笑话我,我还怕把衣服弄坏了。”听到她的话,我拉着她的手,微笑的对着她说道:“你为什么会觉得你做不好呢,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肯定会做好的。”听到我的话,她似乎有了些信心,犹豫着朝着活动区走去。在活动区,她选择了给一件红色的衣服搭配服装和扣子,但是就在她打算利用红色的扣子搭配红色衣服的时候,她有些犹豫和担心,于是朝着我看来。当他看到我一直用微笑的表情看着她的时候,她忽然拥有了自信,一下子就将红色扣子拿起,将它放在了红色衣服的上面……
三、利用目光,增强幼儿自我认可
自我认可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品质,它可以让孩子拥有自信心,勇于尝试,大胆的进行表达和研究,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目光或者其他的手段,加强幼儿对自我的认知,让他们勇于尝试,大胆实践。
例如在进行跳绳比赛的时候,很多幼儿都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走过去,亲切的问道:“你们怎么了?为什么不去参加游戏呢?”几个幼儿摇摇头说道:“我们不会跳,也不知道该怎么跳。”看着这样的情况,我大声地鼓励他们:“你们怎么知道自己不会跳呢,你们去试试才能知道啊。”孩子们听到我的要求之后,马上行动了起来,在进行了几次试探和模仿之中,他们终于适应了跳绳的节奏,慢慢地开始活泼的玩耍起来。
四、利用手势,促进幼儿自我发展
除了用一些语言和微笑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积极的手势,来鼓励和肯定幼儿的行为,让他们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传统游戏抽陀螺的时候,孩子们最初还循规蹈矩的按照常规方式玩着陀螺,但是过了一会儿,他们就不满足现状,将绳子和陀螺收起来,开始计划利用这两个东西进行其他的游戏,于是他们发明了扔陀螺比远近的游戏,但是这个游戏不是老师指定的玩法,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看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朝着他们竖起了一个大拇指的手势,示意他们的方法是对的,孩子们听到我的要求之后,开心的跳了起来,纷纷尝试着利用这些东西进行新的游戏尝试。
总之,在幼儿阶段实行赏识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还能够激发他们大胆创新的欲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丁香.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三)[C].2017.
[2]呂秀英.浅谈“赏识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