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基于文献研读,将国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概括为:两个转向(即社会转向与量化转向)、三个延伸(即沿时间、空间和模态三个维度的延伸)、一个特征(即百家争鸣)。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要结合现有的研究趋势,实现跨学科融合,求同存异,跨语境化。最后,基于对国内外语界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我们建议相关研究应借鉴国外研究资源,继承汉语语法研究成果,把握国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动态,建立具有汉语本土特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建议
1.萌动初期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认知语言学研究最终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与相关实证方法,而社会语言学同樣需要借鉴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其忽视或难以面对却又不可避免的语义等问题。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萌动初期正体现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在后续发展时对彼此的需求,但在此阶段“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术语名称还未出现,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地位也未正式确立。如Langacker在其《语法与概念化》(1999:376)著作中就开始强调应将认知语言学拓展到话语和社会互动领域。Hudson(2000)是为数不多的从社会语言学领域出发主动提出社会语言学需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Dirvenetal.(2003)指出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同看法离不开潜在的认知和/或文化模型或思维模式的影响。Itkonen(2003)分析了语言系统的社会性。Harder(2003)从功能角度重新审视了认知、社会机构和话语之间的关系。Franketal.(2008)从言语变化、语言和文化角度论述了集体认知和个体活动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各自的发展促成和见证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之外,其他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反映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出现的必然性。例如与语言学相关的术语学研究Temmerman(2000)也揭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趋势。
2.现当代语言学视阈下语言学发展方向和趋势
2.1加强对语义的了解,逐步扩大语言学研究范围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放置于语言结构和要素的探讨,忽视对语义的分析,造成我国对于语义研究过于浅显,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处在薄弱的地位。在现当代语言学视阈下,西方语言学专业逐渐认识到语义对语言结构和组成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加强对语义的研究,并整合多方面资源,建设语义研究数据库,为更好的了解其意义和作用创造基础条件。语义之所以在语言学领域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自然语言的处理越来越重视对语义的应用,而语义的描写又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源作为支撑,因此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其的了解和探索。另外,西方学者还希望通过语义和句法的配合,改变当前过于单一的语法分析手段,使语义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为语言学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辅助。总之,在此背景下,我国语言学应认识到现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方向,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语义研究上,甚至可以探索语义标注等更深层面,以走出语言学研究的困境。
2.2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对语言学的合理应用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语言功能的大范围开发和应用,语言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日益密切,而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言学就必须改变传统只重视语言应用的研究现状,将更多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科技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一方面,语言学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增加其内在的价值。另一方面,现当代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使科学领域诞生诸多边缘语言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形态语言学去、应用心理语言学等,呈现出与语言学共同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应承担更多责任,不断扩大语言研究范围,解决边缘性语言学科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形成与边缘性语言学科协同发展的形态。总之,语言学在晰自身的定位,对教师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任务以一种高质量、效率的标准完成,节省教师的时间以便更好为学生服务。
3.认知语言学研究概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阔,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将从187篇文章中的关键词出现次数,选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关键词,并以此为中心选取重点文献进行概述。
3.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我们所选范围内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此节综述可以让我们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魏晓敏(2018)概述了应用认知语言学三十年的四个发展历程,评述了应用认知语言学重点关注的四个领域即范畴化、概念化方式差异,语言理据,隐喻和转喻,二语构式及其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认知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旭,赵耿林(2017)探究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基于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提出了认知拓扑观,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运用了拓扑学的思维和方法。文旭,司卫国(2018)认为认知语言学取得的成就已是令人瞩目的,但在学界其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仍受到非议和批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自身的问题,虽已有学者进行过反思批判,但是不够系统全面,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批评和反思。
3.2转喻、隐喻
转喻和隐喻是语言学在认知视角下讨论研究较多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对于转喻和隐喻学者们有了新的观点,如陆俭明(2009)从激活的角度将隐喻、转喻假设为"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映射。赵彦春(2017)通过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存在未从逻辑上对隐喻进行分类和把隐喻问题无限泛化这两点不足。束定芳(2013)认为各个学科研究隐喻的目的都是为了各个学科的最终研究目的所服务的,并阐释了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在隐喻的研究上的启发及相互关系。正如束定芳所言,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转喻和隐喻研究视野更加广阔,同时方法也更加多样,如程凯文(2019)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国内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分析。卢植(2016)认为隐喻性语言使用的各种稳定性和变异性因素可以动态系统的理念和原理设计科学的实验范式来探讨等。
项目名称:安徽省重大线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zdxsjg246《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牛春雨 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省全椒县,出生年月:1966年2月,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研究生,院校:滁州城市职业院校,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