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飞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教学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应通过数学学习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教学中应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要结合学生情况创新教学,通过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四点有效教学策略,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有重要关系,有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适宜的计划,通过有效的引导和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只会按照固定模式做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教师应提高教学趣味性,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缺乏个性化
数学教学是面向能力和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有显著差别,完成目标的速度也不相同。以往教学中,教师制定相同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运算速度、准确率、解题方法上达到相同的水平,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吃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考虑到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只有结合教学情况调整目标,才能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
数学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划分知识点,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以往的知识缺乏导入,学生思考的范围仅限于教材案例内,不利于应用能力的发展。受应试思想影响,教师紧密围绕教材授课,学生能牢记定理公式,可以熟练地解决固定题型,一旦条件变换、场景变换,学生就无从下手,无法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应用能力较弱。
(三)教学手段缺乏趣味性
随着知识难度的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降低,只有优化互动手段,用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才能调动其学习热情。但在目前教学中,师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解题、如何巧妙运用公式,互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信息时代下,网络中有许多可以吸引学生的内容,小学生精力分散,一旦厌倦数学就很容易拉开差距。应抓住学生爱玩的特点,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手段,让学生看到“动”起来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等学习方式,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知欲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理念滞后,对学生的提问缺乏关注,未能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勤学好问的态度,对优等生的关注多于其他学生。应努力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只有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才能逐渐强化推理、应用、验证等综合能力[1]。
二、新课程下开展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应细化教学目标,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挖掘潜能,提高数学水平。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应合理搭建生活场景,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展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从而优化其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帮助其进一步强化数学能力。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要求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能快速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能准确分析图形并运用公式。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其能结合理论知识找出数学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总结。不同水平的学生其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要制定适宜的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努力提高能力,树立学习信心。为此,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任务,要求A层学生(优等生)攻克拓展题型,锻炼数学思维。要求B层学生(中等生)完成基础任务和思考题,总结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要求C层学生(后进生)熟背公式,反复学习例题,提高计算能力。
科学制定目标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找到学习方向,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学习差距。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制定学习目标后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有效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学效率[2]。
(二)引入课外内容,激活数学课堂
小学生喜欢故事性、游戏化的内容,对于数学语言缺乏兴趣,因此要合理引入课外内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活课堂。比如在学习运算律知识时,学生容易混淆知识,主动性较差,这时用图画、图形的方式展示知识,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记忆,使其体验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课外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这些与实际相关的话题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课外的题型和场景具有发散思维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对课后自学具有引导作用。比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讲述一个有关小数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才能把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准确。小明的体重是35.6千克,他吃了一个150克的桃子,告诉妈妈自己现在有37.1千克,妈妈说他算错了,你知道他是怎么算错的吗?转换教学方向后,学生逆向思考,带着求知欲跟着教师思考,能有效活跃课堂,帮助找出计算中易出错的问题。教学图形知识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过程,结合知识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类似场景。多种多样的内容能满足学生的想象力需求和實践需求,因此要寻找生动且贴近教学的例子,使教学充满趣味。
(三)多样手段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上,应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说出思路、绘制图形,要给学生展示成果、交流分析的机会。学习知识的过程重在体验和经历,要让学生重视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或分组学习任务,并展示学生成果,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3]。
比如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这一课时,安排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绘图,比一比哪个组绘制的图最清晰、最准确,并采用这一组的图教学新知识。小组绘图过程中,大家要积极发表意见,能充分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是激发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对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动”起来。比如讲解面积公式的知识时,可以用转化图形的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将有关联的图形联系起来,对培养思维有积极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然而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数字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只有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才能打造活力课堂,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互动中。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可以巧设分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从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参与意识,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
(四)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數学学习是创新实践的基础,应更新教学理念,要看到学生身上展示出的自信和求知的欲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预习任务、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在生活中敢于创新。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有人善于观察,有人善于思考,有人认真严谨,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
比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要求根据分享的视频资料了解负数的含义,并找出生活中的负数。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展示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负数,其他小组可以对发言进行补充或纠正。分组发言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便于进一步的教学。负数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很难依靠个人经验说出不同的场景。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知识的能力,可以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知识,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信息的准确度[4]。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解放学生,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设计教学,给学生预留自我探究、自我分析的空间。布置课后任务时,也应平衡运算题和思考题的比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教学中应明确目标,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只有解放学生才能使其接触更多问题、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强化数学能力。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应重视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渗透知识,吸引学生主动分析数学问题,摸索数学规律。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数学课堂对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应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建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9(10).
[2]韩雪.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19,000(007):178.
[3]柳佳君.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77.
[4]邓建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探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00(004):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