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大众传媒环境下,女性逐渐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以女性为主题的影视节目层出不穷,这些节目在不断迎合并重塑女性群体。本文主要从大众传媒节目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女性身体凝视、舆论环境等角度,解读当下爆火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多角度论述大众传媒自由舆论环境下性别的双向塑造与解放。
关键词:大众传媒;综艺节目;女性主义;身体凝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25-02
一、综艺节目研究溯源
(一)女性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溯源
在眼球经济的时代,各个综艺节目都致力于抓住观众的眼球,当今是一个“女性群体引领媒介消费”的新局面,因此迎合女性受众成为大众媒介生产的目标之一。近年来,聚焦女性的节目屡见不鲜,如夫妻情感治愈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我家那闺女》,都在利用人们的窥视心理让观众“看看别人的生活”。
近期爆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播出两期时播放量就已经达数亿。与往常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不同,参加该综艺的女艺人都已在各自领域有了突出成就,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粉丝基础,且年龄都在30+。女性与年龄就是该节目的两大关注点。“30+的姐姐做女团”颠覆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知,而姐姐们也一直在以一种拒绝被定义的态度不断地突破自我,转变观众的固定认知。
(二)综艺节目中的女性主义探究
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媒介,女性凝视逐步成为综艺节目的看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综艺节目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2006年,一档专为女性设计的综艺《美丽俏佳人》播出,同一类型的节目还有《美丽达人》等。在综艺节目中,女性成为“被看”的对象,其中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控制下刻板化的女性形象[1]。近几年选秀类真人秀节目《青春有你》《创造营2020》也都是对女性进行凝视,虽然主体是女性,但被消费的同样也是女性。女团和综艺节目的塑造方向都来自于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已有认知,来自于女性范例中“本就应当如此”的女性品质。
可以说,为女性而设的综艺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艺,却不是女性的综艺,反倒成为了男性凝视加强的产物。虽说节目的受众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女性,但是这部分女性受众究竟是凝视的主体,还是男性凝视价值观的接受者还很难说。
二、节目中的女性主义
(一)拒绝被定义的姐姐
女性被贴上固定化的标签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常态,这些标签就是被社会规训的女性气质,而越来越多被社会规训的女性气质在现代社会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之后,形成了特定的女性气质规则,这些规则约束着女性的行为规范,她们的行为不得越出半步,否则就会被冠以各种污名化的标签,尽管这些行为并未对他人及社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在父权社会的建构之下,大多数女性选择接受了女性气质的规训。由于对女性气质的规训,女性的身体被物化了,成为了审美的客体与男性凝视的对象,而并非女性主体本身的个性表达[2]。例如,在传统观念中,公私的二元对分使女性被认为是“主内”的,应当主要活动在家庭中,女性利益应当被牺牲以成全男性利益。
《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姐姐们脱离家庭环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价值,参加节目的姐姐也在极力撕掉自己原有的标签。例如,张含韵以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红遍大江南北,一直以青春、可爱的形象示人;因《甄嬛传》中的浣碧一角而被观众熟知的演员蓝盈莹,因角色原因也被贴上了标签。在节目中,她们都在积极展示自己的另一面。
(二)节目设计中的女性主义引导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称,男性范例是一种高要求的选择的范例,女性范例更多促进女性进行自我取悦,是严格的讨好及自恋式关切[3]。社会总是很容易给女性个体贴上属于女性群体共同属性的标签,并将她们禁锢于所属标签,这就造成了女性气质的相似性。对于女性气质“应当注意到的是个体的差异很多时候总是大于群体的差异”。节目开头的旁白就试图通过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引导观众进行反思,“女人从母亲开始,就是我们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而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首先展示姐姐们个体间的差异,在外采部分“还要自我介绍,那我这些年不是白干了”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节目组目的在于让观众大跌眼镜,并开始接受节目中姐姐们各种超常规的表现。这些都是节目组对大众传媒时期女性意识的迎合,同时也是一种对女性独立气质的加强引导。
三、综艺节目中的女性视觉客体与身体凝视
在以女性为主体的综艺节目中,女性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大众审美的对象、视觉中的客体,接受荧幕前大众对女性的凝视和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利于打破女性范例的束缚,寻求女性的自我发展。有时理论与事实往往是矛盾的,需要树立女性发展的“不被标签化”观念,就需要使她们成为被凝视的主体接受大众的评判,在一次次的被凝视中重新树立形象并打破,最后尽最大可能告诉受众“女性只被自己定义”。任何一种形式的传播都是双刃剑,《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聚焦在演艺圈的成功女性上,宗旨是拒绝被定义,但同时也大批量地形成了他者视角下的女性凝视,主要聚焦在姐姐们的唱跳等身体表现、外在形象上,甚至包括姐姐们休息时间的身材管理。而大眾传媒表达的价值观对观众的影响无处不在,对很多人而言,有着塑造价值观的作用。大众传媒中广泛而明目张胆的身体凝视,会影响甚至塑造受众的性别观念,对女性主义的长期发展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还有待探究。
(一)身体形象凝视与私生活的过分凝视
早在节目预告播出时,节目就已经在微博上引发了一波热议,随着节目的播出,参加节目的每一个姐姐更是被各个网友、商家、自媒体热议,可以说近期蹭这个综艺节目的热点一定没错。但就因为节目中每个姐姐的身份背景都被拿来过度解读,评论里存在各式各样明显带有负面情感导向的解读。例如,第一期节目中,姐姐们吃夜宵的场景就被公众号写成“看了蓝盈莹的素颜状态,就知道为什么伊能静要敷着面膜吃夜宵”,这仿佛在给予大众某种暗示——女明星的素颜状态也不过如此;弹幕中也都是各种对于身体的凝视,张含韵出场时的弹幕“这么美的背不拔罐可惜了”,张萌“眼睛怎么了”,“钟丽缇胖了好多”,对于女明星身体的关注多过对于实力的关注。第三期播出后,钟丽缇孩子们的情况都被公开,甚至有人分析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乘风破浪的姐姐》堪比全网黑的诞生”,第三期播出后,这样的网络声音异常火爆。过分凝视与负面解读在网络环境中无疑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这种对于女性的过分凝视在大众传媒环境中屡见不鲜,电商主播薇娅就曾被网友评价“忙于挣钱不带孩子”。女性总是被贴上人们所希望的标签,如贤妻良母、知性美丽……公众人物更是如此,接受凝视无可厚非,但是过分的身体和私生活凝视,甚至将女性的家人也带入网络的负面评价中,无益于良好传媒环境的塑造。每一个对于公众女性的评判都会通过大众传播被传达至大众,给女性形成更重的枷锁。
(二)女性气质的双向塑造
女性气质一开始是被外界建构的,因为经济基础的区分从属于男权社会的发展。以男性為主要生产力社会形成时期的女性思想如何被建构我们无从考究,但是在男权意识根深蒂固的今天,很多女性也已经成为矢志不渝的男权拥护者,维护着男性的话语权以及其下的女性标签。社会学者熊秉纯在《客厅即工厂》一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妇女同时承担着家中经济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而她们的丈夫则既没有为家中的经济负责,又没有为家务劳动负责[4]。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建构截然不同,这些妇女从来没有任何的反抗意识,原因在于,她们从出生起就被建构的认知束缚。“女性生来就是苦难的”这样的固化思维使得相当一部分女性即使脱离了经济的束缚,依然维护着“男性为尊”的思想,自觉肩负起贤妻良母的担子,并传递给他人理应如此的信号。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建构中,女性形象往往以讨好的形式出现,而男性则往往被冠以高要求的标签。“男性的选择是‘角斗’”,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姐姐们的晋级之路正以比赛的形式存在,这是传统性别建构中的男性范例。派生的、间接的传统女性范例中的价值则完全被姐姐们摒弃,可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讨好性女性范例与高要求男性范例的颠覆存在。7月7日,《乘风破浪风的姐姐》的热搜标题之一是“蓝盈莹,有野心不可耻”,作为一直被网友评论功利心太重的蓝盈莹终于以正面评论上热搜,凭什么男明星好胜心强就被喜欢,女明星不甘失败就被讨厌呢?所幸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不断改变。由于经济基础改变,当下女性自我意识空前觉醒,但沉淀在潜意识中错误的社会集体共识要完全纠正,不仅需要社会努力,也需要女性自己争取。
四、结语
女性主义从来都向着两性间超越性别的平等而努力,以女性主义角度看《乘风破浪的姐姐》向观众展示“不被定义的女性”这一点是成功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越展示不被定义就越要从接受被定义开始。性别范例塑造经历了长期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后,会存在大量不平等的双向塑造,在这种环境下,各个“舆论领袖”应正确引领舆论,把握好拟态环境的建构。如果没有适时合理的引导,舆论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也许彰显女性追求自我的特色会在某些方面成为禁锢女性,使其止步不前的枷锁。
参考文献:
[1] 林旻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美丽俏佳人》节目分析[J].视听,2017(7):93-94.
[2] 王爱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身体形体塑造审美化规训[J].体育与科学,2013(2):79-82.
[3]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129-131.
[4] (加)熊秉纯.客厅即工厂[M].张玉萍,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9-49.
作者简介:侯若男(1996—),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频文化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