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环境的变革,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媒介使用者,人人都能够传播信息、发布信息,微博等社交软件为受众提供了平台。自媒体更是蓬勃发展,一些自媒体挖掘极具话题性的新闻素材,吸引目标客户,刺激流量提升。当某一热点新闻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媒体就会依据新闻事件各种阶段发展而报道对应的新闻事件,并且报道的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为不同方向的反转,与此同时对公众而言,其态度以及意见被引导转为对立方。新闻不断出现反转,体现了不断寻找新闻真相的这一过程,这也造就了反转新闻。
关键词:反转新闻;成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86-02
在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新闻现象,通常表现为事件在被媒体报道之后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事件本身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经过不断反转和修正,慢慢转化为比较完整的一个新闻事实。新闻反转逐渐广泛传播,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以及引导力产生严重影响。
一、反转新闻
在这些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反转新闻屡见不鲜,并且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相关学界中针对反转新闻作出的定义一般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公众态度的逆转,二是事实要素的反转,三是在态度以及事实要素方面产生的反转[1]。按照学者们针对反转新闻作出的定义,可以得出相应的总结,现如今在新媒体背景的不断渗透影响作用中,反转新闻则是在某一新闻事件产生之后,媒体随着对新闻事件不同阶段的发展而生产不同新闻事件,该新闻事件每次呈现出不同方向的反转,同时公众的态度和意见转向对立的一方,反转新闻的反复反转能够体现持续关注新闻事件真相的过程。
由于网络的高度互动性以及开放性,受众的传受身份开始逐渐转换和融合,这种变化加快了媒体揭露事实真相的速度。新闻事件真相逐渐呈现,当受众发现后续的新闻报道与初始信息不对应的时候,态度也会发生改变,经过专业的媒体梳理之后,舆论最终趋于理性。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新闻事件被曝光后,受众迅速关注该事件,积极发表言论,舆论开始往一方倾斜,但是当更多的报道开始呈现的时候,受众发现开始的判断有误差,随之又将舆论压力反转向另一方,从而使新闻事件舆论反复反转。反转新闻现象的产生,在一切传播技术手段之外,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更多是媒体的生产者对信源的不确定性报道以及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盲目从众性,加剧了新闻反转的反复,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反转新闻的成因
(一)媒体话语权的争夺
新媒体发展的时代,媒体享有的传播信息独特的优势正在被冲击,受众和媒体间的关联则变得更加密切,受众能够更快速地了解媒体传播的信息。因此,媒体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需要在时效性上更胜一筹。有些媒体从网络碎片化信息中提取相关事件的信息然后进行加工,受众随之受到影响。为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媒体会巧妙地选择报道一些有待考量的新闻热点事件。信息审核是新闻媒体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事,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要有质疑精神,积极核实取证,避免出现事实性错误。媒体抓住受众的心理,巧妙地取材,撰写吸引受众的新闻报道,一般都是社会热点的大事件。同时媒体为了抢占第一手新闻,避免错失报道机会,经常会先报道事件后调查取证,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在新媒体语境下,为不断出现反转新闻提供了便利。
(二)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更新发展以及手机普及多元化,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由于缺少专业的媒介素养,难以判断事件的真相,根据一点风吹草動就进行杜撰,加上网络水军的干扰,使新闻事件扑朔迷离,逐渐偏离真相。同时,匿名化及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受众敢于表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受众的情绪化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受众还会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以自己的判断来思考事情,同时一些自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发表还未证实的言论,受众便盲目跟风,随声附和,使舆论愈演愈烈。受众在不断接受过多影响的情况下,此时人们针对所发生事件的关注出现片面化现象,同时这也是造成新闻事件出现反转的主要因素。
(三)网民碎片化阅读及刻板印象的影响
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大多处于快生活节奏中,碎片化阅读影响的范围及深度增加,进而使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模糊。媒介增多导致信息传播面临失控,群体性传播特性影响舆情走向。现如今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环境下,逐渐受到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它所呈现的特点有片段性、零散不完整性以及时间地点自由,时刻都能被关注到。并且信息流不断更新,碎片化趋势逐渐增强[2]。人们获取的信息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同时信息更新程度不同,由此使得新闻事件易发生反转,而且反转愈演愈烈。
如今,网络传播快速发展,网络上常常出现不信任的现象,加上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和时效性,不经核实就发布新闻报道,社会受众的情绪化表达越来越频繁,在还未实地取证时就作出判断,这样就会导致公众借助以往的惯性思维作出判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俨然成为常态,以至于反转新闻现象层出不穷,对事件中的受害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刻板印象表现为针对某一事物或某类人在心理构成固定以及概括性看法,社会舆论表达则通过刻板印象对其加以传播,同时也作为标签进行报道,在某种情形下,受众自身的情绪则会被标签化影响,即为刻板印象的体现。对于部分舆论引导者而言,将会依据这一标签改变舆论方向。面对刻板印象,通常情况下受众会对弱者产生同情心,并且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未经证实便无条件一边倒向弱者,而向弱者的对立面施加无形的暴力。群体间所具有的这种一边倒的现象,会导致社会公众不断参与到舆论中,进而产生反转新闻,使得舆论表达逐渐盲目化,最终偏向基数较大的群体言论。
三、反转新闻的应对策略
(一)规范新闻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新闻媒体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并落到实处,仔细筛查、实地考察信息的来龙去脉,继而确保信源真实可靠,并且能够有效从源头杜绝新闻虚假现象。同时在面临有疑点和不确定时,需要当面确定,不仅根据单方面主人公的言辞,还需要另一方提供的线索。严格自律,关注社会焦点,正确引导舆论。媒体工作者应该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并且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始终保持新闻理想。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应多走访,而不是通过电话完成采访任务,应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全部。牢记社会责任,增强媒体品牌意识。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不故意夸大新闻事件的内容,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见进行不实报道,一切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二)提升公众素养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去现场一一核实取证,面对每天如海洋般的新闻信息,公众应做到不盲目跟风,具备应有的判断力,在如今的新媒介环境中逐渐培养自身的素养。对待问题要保持冷静思考,而不是在感性影响下急于发表自身言论,要展现出自身社会价值。要对涉及的新闻专业基本知识加以学习了解,进一步掌握各类媒介能力。拥有质疑的精神,辨清假象,与媒体探讨积极寻求最真实的新闻事件,也监督媒体做好证实初始事件正确性的工作。遵守社会规范,逐渐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正确引导舆论。
(三)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新媒体,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网络社会环境的良好有序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對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网络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发挥好把关人的把关作用,从信源着手督促监督信息生产部门发布真实客观的信息,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核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互联网信息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对应的职责要划分清晰,对其中的内容、过程、规范以及机制等进行相应的评估,这就需要所涉及的相关单位部门自觉履行相应的职责,最终将反转新闻“关进笼子”[3]。
四、结语
反转新闻现象屡屡发生,目前最基本的应对是反思与规避。无论是受众、媒体还是有关部门,都需要加强互相监督,有权利的享受也要有法律的制约。受众面对新闻事件时要保持理智,不随大流、人云亦云。碎片化时代下,要尊重客观的新闻事实,遵守社会公德,保持怀疑和批判精神,学习新闻专业的基本技能。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响应,参与到正确舆论的引导工作当中,进一步加强监督。应积极组织成立专门的信息反馈中心,完善新闻发稿流程,安排专家为新闻报道提供专业的指导。建立审核制度,在新闻事件报道之前,要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取证,避免虚假新闻及新闻报道失实。给公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苏长青.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基于“反转”研究文献对两者关系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7(14):4-5.
[2] 刘航,谢辉.社交媒体时代“反转新闻”问题与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6(4):69-72.
[3] 朱雅文.社会化媒体时代反转新闻成因与治理探析[J].新闻研究刊,2018,9(11):74+76.
作者简介:张瑞(1995—),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