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最大的口粮省,河南省如何在新时代切实肩负起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打造河南新的粮食王牌,引领中国粮食产业风向标,推动“河南粮仓”到“中国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转型,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区域,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粮食安全有重要保障作用。本文正是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当前黄河流域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视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本质是人们的饭碗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区域。2018年,黄河流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的粮食产量为23268.87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37%,河南以6649万吨位列全国粮食产量第2位。所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密切相关。而河南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粮食生产质量和产量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黄河流域发展中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开发和干预导致生态失衡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由于人类的过度干预和开发导致黄河流域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出现了不止一次的断流问题和水体污染问题,给工农业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尤其是农业上,农田受旱,粮食大量减产。河南是人口大省,单凭黄河水很难养活沿线三亿多人口。所以,过度开发和干预导致黄河流域的承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居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
(二)农业用水利用效能过低
当前许多区域都存在严重的“掠夺式发展”问题,在农业上表现为农用水利用效能低。河南省是中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河南省年均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灌区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0%,但平均利用系数小于0.4,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所以,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短缺以及节水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组织形式落后的制约,农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节水和环保意识不强
黄河水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出现违规分流,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沿河企业节水和环保意识不够强,在利用黄河水中会出现极端做法,如拦截地下水流取水和在河道中打井。河流基本环境稀释和自净水量被完全占用,虽然可以保证用水便利,但是在实际落实中往往不能保证“丰水减干”的用水原则。以山东省为例,近10年来,山东省目标引水量严重超标,甚至最大会超出73%。水污染和用水不合理让黄河流域的农业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农田产粮效益肯定会逐渐下降。
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确保粮食安全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也是黄河流经区域所有黄河儿女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充分高效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推进黄河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动能转换,发展高水平绿色经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子,避免粗放型发展方式,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整改甚至停产,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环境监测,退耕还林要注重与生态移民相结合,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充分利用黄河流域资源优势,打造流域农产品品牌。针对农业污染问题进行严格摸底。对容易出现的化肥污染问题、有机物污染问题等进行有效排查,对一些磷、氮等含量较高的化肥,应当及时停用,针对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应当适当少用或不用,倡导绿色农业生产。
(二)优化分工布局,加快产业链条升级改造
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革命的发展潮流,以技术优势提升粮食产能,逐渐找差距、补短板,以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农业为本,实现产业升级和供应链条的升级。河南省在全国首先创立了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大创新。应该坚持以特色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弥补农业生产短板,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健康发展。本着“全行业”的理念,将业务扩展到上游的农业种植服务以及下游的商业终端零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例如,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集群,其中“三全”、“好想你”、“双汇”等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强大,依托这些企业,提升农业的产业化集群效益,以资本注入提升农业质量,能带来更大的农业附加值。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倡全民节水惜水
坚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当地水源保护政策,给企业和个人严格的标准,加强宣传和指导,提升其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鼓励企业模范带头,优化自身的发展和生产。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对私自引水灌溉或者私自排污的企业进行举报监督,倡导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社会环境。
(四)优化发展方向,提升本土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为了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河南省应当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发展优势,提升产业效能。增加优质农产品种植。即使在强大的主食行业,大多数产品都位于市场低端,销售额只能达到其他省份同类高端产品的零头,这样就导致了农业发展效益不高,故而在发展的时候,应该明确发展的方向,打造优质农业产业链。此外,还要加强优质种苗的培育和研究,加强优质农产品的研发,提升本地农业的竞争效果。同时,还要做好产业的定向优化,在粮食过剩时期,把要求农作物数量转化为农产品的高质量,从而减量提质。在粮食供应紧缺时期,加强粮食数量的供应,做好供求调节工作,实现“质”和“量”的有效平衡。
三、结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大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河南省从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要实现到2025年河南省全省的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的大目标,必须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幅度提高绿色优质粮食供应能力。在2020年特殊时期,河南省的粮食应急体系对粮食供应的社会保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更重要的是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加强对环境、对生态的保护,坚持以生态保护和经济發展为抓手,打造绿色农业、科技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效能,夯实中原更加出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兰,李军.粮食安全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05):5-10.
[2]石淑芹,曹玉青,吴文斌,杨鹏,蔡为民,陈佑启.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07):1210-1222.
[3]谢光辉,段增强,张宝贵,佟东生,王林风.中国适宜于非粮能源植物生产的土地概念、分类和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02):1-8.
[4]王琪. 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的成县耕地保护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韦丽林(1984年2月—),性别:女,民族:壮,籍贯:广西贵港市人,单位:中共新郑市委党校,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