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琬琰
摘要: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教师角色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反思精神、学术创新和与AI共成长三种能力出发探讨未来教师应对挑战的方法,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角色定位的未来可能。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定位;人工智能
一、未来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未来儿童所面临的挑战
所谓教师教育,究其根本就需要明白我们的儿童在未来应当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养,从而推导出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老师。Andreas Schleicher(2018)指出,21世纪技能需求演变会对儿童造成挑战,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主要是系统性思维、设计思维、信息素养、全球化素养和数字素养。[1]通过研究PISA等国际学生评估测试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发现,未来社会对孩子的全球竞争力、幸福感、创造性、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视。[2][3]
然而,中国教师的新生力量学生时代以单向输入和应试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学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那么中国的这一批新生教师也许正缺乏着这些未来儿童所现实需要的能力与素养。他们会对如何培养相关素养感到迷惘,这种心理落差甚至会造成教师身份认同感和职业效能感的下降,消磨教育热情。
(二)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AI技术的兴起和信息化时代为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正如宋萑教授(2020)所言,线上视频、慕课等信息流载体能够取代部分的教师群体,人工机器人的出现也会为成为替代教师的可能手段。[4]总体而言,与线上云媒体技术相比,人工机器人的出现为教师带来的危机可能更为严峻。
学者彭绍东在2002年提出了机器人辅助教学和机器人主持教学的概念。[5]2019年,朱永海、刘慧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只能会最终成为人机协同智能层级结构,教师必须适应人机协同工作的教学状况。[6]张尧、王运武(2019)探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师所具备的特征:极强的教学适应性、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个性化的学习导师、精细化的教学行为。[7]
未来人工智能主要会应用于教授知识与培养行为。[6]Kanda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小学生英语交流中使用机器人能够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8]关于英语的研究同样被Alemi在2015年进行,研究发现机器人可以有效辅助教师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行动框架。[9]
二、未来教师应对现有挑战的方式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技能,否则就会被时代洪流淘汰。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非常强调教师应当坚持终身学习。[10]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反思精神、学术创新和与AI共成长三种能力出发探讨未来教师应对挑战的方法。
(一)反思精神
未来教师需要培养反思的精神,不仅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且也要加强新时代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发展。
第1,反思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在人工智能时代,简单的知识传授必定被人工智能以视频、机器人教师等方式取代。那么,实践性课程、促进学生参与的生成性课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价值,这种类型的课程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取向课程。与现有基础教育阶段“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相比,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能力、教学理念提了更加高水平的要求。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11]在实践中的反思,比讲师式的理念灌输更加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内化和自我教学技能的提高。研究表明,个人特质、外部环境、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对教师教学反思起到显著影响。[12]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在人工智能化时代加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性、提高反思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2,反思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加强新时代所需素养综合性发展。就已有文献而言,教师反思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反思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上,很少关注教师本身与实际要求素养之间的差距。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其自身素养对学生个体产生极大影响。然而,作为“灌输性”教学法下成长的教师新生代力量,其合作能力、创造性和全球化素养总体比较薄弱。因此,笔者认为在人工智能即将来临的时代,教师应当关注21世纪/新时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变化,并以此为标准对照自身特质,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素养的培养,为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积蓄力量、提供教师基础。
(二)学术创新
未来教师应加强自身学术创新力。朱旭东教授在2011年提出学术创新力的基础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并根据“3PKSC——6F”模型,解剖了这三种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洞察想象能力与综合交叉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谱系能力与反思批评能力(知识能力)、学术自主能力与合作分享能力(社会能力)。[13]
这种学术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与创新性研究者的角色兼容。"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斯腾豪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论述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与可能性、实现途径以及潜在困境。[14]目前我国教师普遍缺乏研究者思维,教学任务与研究压力之间总是存在无法平衡的矛盾。因此,教师教育应当把在职教师的研究性水平作为重要教育方向。具体而言,未来教师可以成为AI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的评估者,探讨新型技術方式对学生教学水平提升的效率与效益,从而为AI教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二,教师对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实践。英国教育研究协会与皇家艺术学院合作开展的研究(2012)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科研意识。这里提到的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应当有意识并且“能够读取、评估和使用研究结果”。[15]因此,不断从信息化或AI等前沿研究出发,在实践中创新性地应用研究结论,这也是教师学术创新的一大内容。
(三)与科技发展共成长
国家顶层设计方面已经开始关注到AI等新兴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与变革。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当中指出,“到2035年,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AI等新技术变革,积极开展有效教育教学。”[16]同年,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教师行业并不会被AI等技术替代。宋灵青、许林(2018)详细论述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价值,主要有三点:首先,AI无法完全模拟人类认知;其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的偶发事件需要教师高度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教学水平;再次,教师具备知觉、同情心、好奇心创造力等AI无法拥有的特质,而这些恰恰就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17]因此,未来教育会实现“人机共教”的新时代,而不是“一机独大”的替代性时代。
未来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依托对AI等新型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目前比较完整的体系是由宋灵青出的“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模型。该模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微观(教师)——中观(学校)——宏观(相关政府)三维度提出了构想。[17]这一模型为教师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行性构想,也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总结与反思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不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全體社会中对教育的认知情况提出了挑战。新时代下,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教学性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各种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需要学会与AI友好相处。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课程到教学方式、评估体系,一切都会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在职教师与师范生进行相关培训、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Andreas Schleicher. Educating Learners for Their Future, Not Our Past. 2018, 1(1):58-75.
[2]Cesare Aloisi,Peter Tymms. PISA trends, social changes, and education reforms[J].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2017,23(5-6).
[3]Zehner,Goldhammer,Lubaway,Sälzer. Unattended consequences: how text responses alter alongside PISA’ s mode change from 2012 to 2015[J]. Education Inquiry.2019,10(1).
[4]彭绍东. 论机器人教育(上)[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6).
[5] 朱永海,刘慧,李云文,王丽. 智能教育时代下人机协同智能层级结构及教师职业形态新图景[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1).
[6] 张尧,王运武.机器人赋能未来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国际机器人教师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6):83-92.
[7] Takayuki Kanda,Takayuki Hirano,Daniel Eaton,Hiroshi Ishiguro. Interactive Robots as Social Partners and Peer Tutors for Children: A Field Trial[J]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2004 (1-2).
[8] Alemi,M,Meghdari,M,Ghazisaedy,M. The Impact of Social Robotics on L2 Learners’ Anxiety and Attitude in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2015.
[9] 朱小虎,张民选.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专业——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结果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9,40(07):138-149.
[10] 刘艳真.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叙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11]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12] 朱旭东.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基础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11,33(07):1-6.
[13] Lawrence Stenhouse. The relevance of practice to theory[J] . Theory Into Practice. 1983 (3).
[14] 伊恩·蒙特,李俐.21世纪的教师与教师教育[J].教师教育学报.2016,3(05):1-5.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8-02-01(01).
[16] 宋灵青,许林.“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7):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