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载体和空间的单一使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工作难上加难。本文从影视剧业、绘本、纹样设计、教育等方面分析鄂伦春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途径,探索在文化全球化语境条件下,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及实用性开发,使其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承人接收的时间自由化,并借助他人的认可与评价提高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形成自我文化认同意识,进而达成持久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鄂伦春;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社会发展给鄂伦春人的生活带来了福祉,也给该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困难。鄂伦春人经历若干世纪积淀下来的狩猎文化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冲击下被迅速边缘化、涵化,本族人的生产生活亦与之渐行渐远。为了挽救此特色文化,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挖掘、留存、保护、传承等工作中。
一、开发创作鄂伦春民族特色影视剧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有意识地安排议题来左右或拉动受众的关注[1]。近些年来,各界人士挖掘、收集了很多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史料。这些史料生动地记述了该族群的历史、社会组织、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展现了鄂伦春人穿行于茫茫林海之中的如诗如画、惊心动魄的场景,反映了鄂伦春人的爱情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神秘、惊险、淳朴、和谐之风原汁原味,完全符合当代人的视觉冲击需求。如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创新、包装上市成动人心弦的影视作品,既可以丰富影视传媒题材,又能达到宣传和传播该族文化的目的。
二、开发创作鄂伦春题材绘本
从小接触民族语言、习俗、艺术、历史等传统文化,对培养、确立、加固传承人的民族认同感尤为重要。绘本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宜幼儿阅读的图书形式,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手段,把鄂伦春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形象创作成绘本,以生动有趣的图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形式传达出来。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适宜绘本的资源颇丰,如他们在若干世纪发展历程中创作的诸多神话、传说、故事、说唱故事等文学体裁,其中的情节淳朴神幻,各类神、英雄、祖先、普通人等形象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这些形象反映了该民族善良、勇敢、珍爱自然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绘本不同艺术形象的展现为儿童带来迥异的新奇、趣味,但传播的实质是特定的民族观念。孩子们在听故事
和欣赏图画中接收到民族文化信息,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神。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促进孩子們民族意识的形成,能够将民族文化观念植根于心,为传承打下良好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三、开发创新传统纹样
鄂伦春族没有文字,但他们是一个善于创作图形、运用图形表达民族情感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将自然界存在的实物造型经过抽象概括与归纳,精心设计成纹样、图形,凝结成固态美,通过雕刻、刺绣等工艺装点器物、居所、服饰、神器等[2]。这些纹样、图形就是一幅幅视觉语言符号,记述着该族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信息,具有符号语义的传统图案在充满形式美的同时,深情地传达着该民族的古老信息和审美情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这些鄂伦春民族文化视觉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曝光率很低,受众接触的机会很少,传承的可行性可想而知。随着神秘淳朴的民族文化符号重获受众的青睐,原生态美的传统纹样可以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进行创新,应用于服装、饰品、装修、家居等日常商品之上,势必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更重要的是引起鄂伦春族受众的注意,让他们感受到这些民族视觉语言符号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更积极地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四、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是文化传承、传统保护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 对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3]。 笔者2018在田野调查时发现,黑河地区鄂伦春族学生分散于各级各类学校就读,民族学校中的鄂伦春学生占比很小,一所民族学校无学生,民族学校的特色也并不明显,开设的民族课程(语言)一般都是每周2节课,也没列入升学评价体系之内,课上学,课下忘,基本达不到传承的目的。种种迹象说明,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传播依赖民族学校已经不具现实性,现有状况下具有更大可能性的是创新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将鄂伦春孩子就读的学校视为一个有机结合体进行动态管理,显性和隐性内容双管齐下, 并由此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道德养成和学术认知, 实现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4]。民族聚居区所在地的高等学校,也应承担起为地方培养人才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责任,积极与地方政府、鄂伦春非遗传承人及其他民族文化持有者共建合作,开发创建具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课程,招收鄂伦春族学员加入课程研修,通过课程容纳、吸收、渗透民族文化符号与资源。
凡是存续下来的文化,都是在不断适应与创造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平衡点,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寻找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并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和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可[5]。鄂伦春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如果能够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创新,如开发影视作品、绘本、图形设计等,并进行市场化运作,一定会引发受众关注,提高他人对其的评价、态度等,促进传承人对自我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民族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近年中国“现象电影”启示录[J].当代电影,2014(02)
[2]李一娜. 鄂伦春传统纹样视觉语言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05)
[3]沈沫.学校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8(04)
[4]沈沫.学校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8(04)
[5]何明.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8-64.
作者简介:
杨立华(1971-),女,黑龙江黑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黑龙江流域跨界民族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教育研究”(18KYYWFJ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