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时刻考验高校的应变能力,只有以创新思维为引导,努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内化,从而帮助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笔者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论述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出现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及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希望以此促进传统思政教育迈向新时代的更好转型。
关键词:新媒体;热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215-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相关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不论立论如何,教育领域内基本达成了关于“思政教育创新必须立足于新媒体发展这一背景”的共识。[1]的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的爆炸化呈现,给当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思考方式、认知方式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此也造成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而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又第一时间掌握了新媒体的应用方式,他们日日徜徉在给予他们更多新鲜感的新媒体中,因此他们对外界社会的关注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我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模式、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我国思政教育课堂上,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给高校思政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气息。然而,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仍旧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
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但是由于教学资源、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的限制,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课仍旧采用集体大班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灵活性较差,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这种问题的存在使“教”与“学”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灌输知识,学生对一成不变的、理论化的教学内容的厌倦和反感情绪,形成了教学互动中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观引导和人格的塑造为主要目标,因此极具严肃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这种价值上的严肃性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的严肃性直接挂钩,导致教学过程僵化。例如,很多教师不擅长借助多媒体来充实课程内容,他们照本宣科地反复强调该怎么做,而不能生活化地阐述为什么这么做;还有些教师不重视接受学生的反馈,课堂上总是“听我说”,而忽略了“你来说”与“我们说”。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中还存在形式主义,“创新”二字没有得到真正的、深入的体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问题给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就是指当前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引起大家普遍关注和探讨的一些事件。这些热点事件既可能是与国家发展、国际影响有关的大事,也可能是生活中某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不管社会热点问题中包含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均具有大众性、时代性、典型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在社会上往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引发大范围的社会讨论,甚至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进程。[2]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中这些独特的“魅力”,当代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愿意追踪事件的发展,愿意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反馈社会的重要窗口。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受社会经验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以及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不理性的问题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道德理念和价值观,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十分不利。
社会热点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但这种影响有利有弊。要想趋利避害,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这就恰好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完全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说广义上的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那么我们不妨从细节入手,抓住新媒体时代给予高校思政教育的这一机遇,努力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并以适当的方式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三、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充实教学内容,加强社会热点问题与既定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既定目标,虽然不能脱离教学要求而随意开展教学,但以社会热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提供事实论据是完全可以的。高校思政教师要以创新思维指导工作,提高自己借助新媒体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性,提升自己系统化收集、归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并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而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使社会热点问题自然融入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3]
(二)创设良好的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全面而详细地收集关于社会热点问题信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以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针对一些有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让学生们分组探讨这一问题,并鼓励在形成不同结论的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参与学习的兴趣,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讨论中找到事件背后蕴藏的正确价值理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除此之外,相较于课本内容,社会现实是更加广阔的,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更加丰富,借助学生更加关注、更加了解以及那些更加生活化的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放到生活实际中去思考,以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自我培养意义重大。
(三)构建网络和实践教育平台,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内化
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互联互通更加方便,高校与思政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时代优势,采用更加新颖的思政教育方式,其中网络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就是有益的尝试。[4]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直接连接到慕课或者讨论园地中,在向学生展示广阔的社会场景、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还要以类似论坛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并置顶优秀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拓展高校的社会资源,搭建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基地,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调研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真正接触问题的核心,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脱离愤世嫉俗的“键盘侠”身份,使其对社会、对生活充满宽容和感恩,同时也能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高校思政教育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充分应用,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育的内化。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并深入研究其与教學的有机融合,以此真正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广娟.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6):61-63.
[2] 闫涛.试论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长江丛刊,2019(33):167+169.
[3] 陈霞.大学思政教育中社会热点的运用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135.
[4] 李琼,靳岩.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整合[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214-215.
作者简介:朱锦华(1984—),女,山西五台人,在职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