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五刑”之一,“杖刑”的资格显然老得很,放在各类古装剧里,“拉出去痛打”的杖刑场面很常见。比如央视98版《水浒传》里,老戏骨李雪健刻画的“宋江挨打”的桥段,衣衫褴褛的宋江在公堂上被摁住狠打,短短一分多钟的痛苦表演,叫多少观众心惊肉跳,连呼“看着都疼”。在历史的真实生活中,“杖刑”也有这么疼吗?答案是肯定的!
“杖刑”到底有多疼?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古代的“杖刑”都是怎么打的。
隋唐以前,作为“五刑”之一的杖刑,一度和“笞刑”不分家,都是用根部厚一寸、梢部厚半寸的竹制“棰具”狠打。
汉朝时打一次,开始时分“笞三百”或“笞五百”,后来变成“笞一百”或“笞五百”;到隋朝时,打起来更常见,逮着什么,就用什么打。比如隋朝自诩“仁君”的隋文帝,有时急了眼,直接用马鞭给人“杖刑”。
你以为唐朝以前“杖刑”真的只打屁股吗?答曰:奢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棰具朝背部狠打,杀伤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汉朝时的“杖刑”,据说是为了体恤犯人,用“杖刑”替代砍人手脚的“肉刑”,可是等到一顿噼噼啪啪打完,受刑者“率多死”。隋文帝耍威风“杖刑”的那几年,官员们吓得纷纷辞职,他自己还大惑不解:“吾杖重乎?”——朕打得很痛吗?
直到唐朝贞观年间,在看过无数骨断筋折的惨剧之后,唐太宗才正式改革,把“杖脊”改成“杖臀”,从此,“打屁股”才成了“杖刑”主流。《唐律》更把“杖刑”分成“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五个等级。但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有时皇帝脾气上来,还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唐玄宗在位发怒时,给官员“杖刑”是常事,比如御史蒋挺,就因说了句真心话,便被活活“杖死”在朝堂。
相比之下,宋朝在“杖刑”的执行方面,比唐朝要严格得多,该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且“杖刑”的应用更广泛,常用于其他刑罚的附加刑,比如罪臣犯了流放等刑罚,都要附加一頓“杖脊”;至于“重杖”,则专用来执行死刑。
北宋时期的辽国,开发出一种新的“杖刑”工具——沙袋。五十至三百的“杖刑”,都是用熟皮包裹的五十斤沙袋来击打。在宋朝军队里,“杖刑”的应用十分广泛,军官一级压一级,常把“杖刑”当成立威手段。两宋时,军队打仗不给力,“杖刑”袍泽却相当积极,终于造成严重后果:孝宗年间,宋孝宗志在收复河山,大力提高军官待遇,鼓励武举从军,却不料武状元林飙等人纷纷拒绝——宁可一辈子与仕途无望,也绝不去军营里挨打。
到明清年间,“杖刑”的制度更加森严,基本继承了唐宋的各类法律条文。明朝还开发出新用场:廷杖。三个世纪里,明朝那三尺五寸长的大荆条,把多少文官打得皮开肉绽。明成化以前,遭“廷杖”的官员还能穿着衣服挨打,甚至在屁股上垫上棉衣防护,成化之后,这个讲究也没有了,都是脱了裤子直接打。
这“打击力度”到底有多大?明万历年间,在“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获罪挨“廷杖”的艾穆和沈思孝等人活活疼昏,三天后才苏醒。神志清醒的吴中行,除了屁股皮开肉绽,还被打到口鼻出血。同样皮开肉绽的赵用贤,屁股上的肉一块块脱落,被妻子捡拾起来,回家腌制成腊肉后,从此代代收藏,成了老赵家标榜正气的传家宝。
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廷杖”常被看做明朝官员“博出位”的捷径,可是,看过这鲜血淋漓的杖刑现场,你就知道:这简直是拿命在“搏”。
由于“廷杖”太狠,明代的治伤技术也捎带着突飞猛进。比较常用的一个办法是:挨过廷杖后,取一块羊毛皮敷在伤者患处,就能迅速止血恢复。但伤口痊愈后,患处会留下一处羊皮痕迹,于是很多明朝县官都落下“职业病”:倘若要对某个百姓“杖刑”,脱下对方裤子一看,发现人家身上有“羊皮痕迹”,那就坚决不打——这可是靠“廷杖”博出位的文官,即使眼下是草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达。轮到一般百姓,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杖刑”这个刑罚,虽说主要用来惩治奸恶,也常用来打官立威,不过很多时候被滥用。一根威武的刑杖,有时就是惩治百姓的巧名目。比如在明清年间,不止犯罪会被“杖刑”,有时候官府横征暴敛,也借“杖刑”开路。清朝人陈舜系的《乱离见闻录》中记载:康熙三年时,东南许多知县为催缴税粮,动辄用“杖刑”打死数百人,多少民脂民膏,都是这么“打”出来的。
对于衙门里的基层小吏来说,这恐怖的“杖刑”,更是敛财的“神器”。清朝人方苞《狱中杂记》中记载:有三个犯人要受“杖刑”,第一个犯人贿赂狱吏白银三十两,结果被打伤骨头;第二个送了六十两白银,只是打伤皮肉;第三个送了一百八十两,打完当天即痊愈。这噼噼啪啪的一顿打,该是多少衙门中人的“食物链”。
“杖刑”有多疼?这个话题,好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古代多少令人思考的万千世态。
责编:胡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