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
摘要:现如今,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等问题,而工程监管工作更是建筑施工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工程监督能够直接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为此想要充分增加监督管理质量,进而让建筑施工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使用标准,最先需要保证的施工地基的质量监控,只有能够在建筑施工中在增加对监管的重视,才能进一步增加工程质量,提升建筑施工进度。在建筑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和行为规范,做到科学合理的施工,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提升施工质量,不断结合高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施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一、前言
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与质量的保障问题是密切相连的,质量的问题出现主要就是施工调查不到位,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采用廉价材料,或者施工监管工作不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不足,进而导致的房屋建设质量不过关,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进而产生大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就是对于房屋建筑的使用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严重威胁房屋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进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1]。为此一定要做好房屋质量监管工作,帮助建筑工程更好地完成。
二、房屋建设施工监管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人的影响因素
在工地施工中,大量的施工人员都是专业性不足的农民工,只有一身力气,对于建筑施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接近空白,通常情况下都是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在施工中容易会出现一些理论错误,对建筑工程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大部分的监督人员很多都是高材生,具有丰富理论知,但是实践经验往往不足,很多时候都是在办公室进行用监控进行监督,没有在现场进行监督工作,往往都是出现问题以后才能够做出反应,不能提前发现问题隐患,避免问题的出现[2]。即便部分监督人员有一定的监督意识,能够亲身到达施工现场开展监督工作,但是也经常会因为与施工人员的意见不合,产生分歧,而出现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激烈碰撞,双方产生潜在矛盾,进而影响施工质量等。
(二)施工环境考察的影响因素
在工程开始以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为了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这样一来就需要安排监管人员进行原材料、施工方案、施工场地、施工设备等进行考察,但是许多的施工方,都因为成本的节约进行让施工的考察环节极大的缩减,对于工程开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3]。大部分的企业对于这种施工的提前考察环节并不重视,往往直接参照文献资料就进行施工报告,进行施工的准备,往往十分容易出现问题,在实际施工时即便发现问题也会忽略问题,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规避,避免问题的发生,进而对于工程的施工进行影响,进而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有的企业能够安排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施工材料等考察但是不是专业的监管人员,不能及时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各种影响工程的因素,进而影响工程未来施工质量,对于工程勘探不认真,进而导致质量隐患增加。
(三)领导层次的认知不足和监督人员监管不到位
大量的施工企业都是注重经济效益对于工作质量问题都是保持能过且过的心理,对于工程的质量保障不到位,不能充分增加施工效率,这种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进而对于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程的质量产生影响。部分不合格的施工方對于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自己投入都会有所减少,进行影响工程的工作质量,十分容易造成一定的质量问题[4]。不利于保障建筑使用的正常使用,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有着阻碍作用。并且有一部分的监管人员监督力度不足,很多都是坐在办公室看着监控进行监督,这样一来,监督的任务就会变得名存实亡,对工程监管产生很大影响,进而让很多的工程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隐患,对工程质量产生很大的威胁,最终影响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中的监管制度
施工单位在发展中,应该把科学合理的监管计划当做发展导向,并且参考大型施工单位的监管方式。施工单位要以现实施工情况作为监管要素,对施工单位已经在使用的先进的监管制度完善施工,全面实行独立、高效地监管原则,把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的监督管理目标,不断提升监督管理质量,保障监督管理能够渗透到施工单位各种不同的施工活动之中,覆盖不同的工作岗位,对风险目标进行鉴别和控制[5]。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不断提升工作质量。要落实责任制度和岗位不相容制度。在施工单位内部管理层次人员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保障制度全面有很强的控制性,能够对施工活动开展控制。
此外,还要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和具体的岗位中,保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还要增加施工单位工作职责不相容,不能在监管工作中出现两个或者多个岗位的人员是一人,避免出现施工单位内部人员舞弊现象,为我国的施工单位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与此之外,施工单位想要在逐渐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保障工作人员能够熟悉明确监管方案的要求,还要让监管人员有一定的自觉性,能够主动落实监管方案。逐渐增加自身的监督意识和管理意识,施工单位要从人员意识抓起,增加施工单位监管人员对监管制度的学习,能够依法开展各种施工监管活动,提升建筑施工监管质量。同时,施工单位要增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避免监管人员出现一些不法现象。本文以钢筋工程质量控制为例,如图1。
(二)增加对施工原材料以及相关设备的把控环节
对于施工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施工原材料以及施工设备,只有这些施工前准备的材料与设备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对于工程质量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危害工程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为此需要制定专业的监督人才进行采购原材料,以及设备的引进工作都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的[6]。施工方对于这一环节必须高度重视,要切实做好材料的采购工作,在工作中,要严格依照设计方案进行材料的购买,原材料的数量、规格、质量必须符合最初设计方案的环节,让工程质量有所保证。在材料的运输环节也要进行高度重视,保障材料在运输中不出现问题不会对于材料的损害,进而导致施工进程的拖慢。只有充分的增加施工设备的保护,以及原材料的运输,才能更好地实行工程的保障,并且还要对于施工中的设备进行休息检修,在施工中,要切实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切实实行高质量的房屋建设施工技术。在细节上也要充分注意,设备的存放位置,也要有所研究,切实增加检查,确保不再工作中出现问题。本文以混凝土施工为例,如下图2
(三)提升领导层次的监管意识和监管人员的专业性
在施工建筑管理中,很多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并且不能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制定最佳的监督计划和改正计划,严重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对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7]。为此就要充分增加成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且不断强化其监督观念,工作人员的监督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监管效果,为此就要从监管人员的意识入手,切实改善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观念,减少施工问题出现概率,对于监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充分确保其管理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要在保证完成目标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施工方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是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这些人员对监督管理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监管工作的质量,进步一步提高领导人员的认识尤其重要。领导者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到当前建筑施工需要监督管理。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的监督管理质量一直普遍不足,施工单位想要高效发展的目标是要走低成本之路,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然后还要认识到施工方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监督管理,全面强化监管质量。让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符合建筑施工需要。
(四)增加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对于工程质量的保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充分增加施工人员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施工方要切实保障施工人员能够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进而提升其专业能力,更好的保障工程质量,要在培训后进行一定考核,对于完不成考核的施工人员待遇有所减低,对于通过考核的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待遇提升,进而刺激施工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在施工中,要不断增加工程的施工标准,对于要明确责任的归属,精准到个人,让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及时找到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8]。另一方面,进行优秀员工的教导,让高级施工人员与其他员工进行交流,彼此交汇经验,让优秀员工带领其他员工进行工作,切实做好工程的保障工作。并且还要进行专业人才的招募工作。招募负责对于施工管理、材料监督、人员组织的人才,进行工程的管理,进一步促进房屋建设施工技术的水平提升。进而保证工程质量工作更好进行。以领导向下级教导为例,如图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的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施工方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施工质量,切实改善施工监管问题,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只有在监督工作与质量管理上下功夫,才能够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环节,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海文.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1):53-55.
[2]周伟,肖佩民.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优化与株洲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协同研究[J].智库时代, 2020(03):251-252.
[3].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吉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J].北方建筑, 2019,4(06):2.
[4]万伟平.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处理措施探究[J].江西建材, 2019(12):169-170.
[5]龙佑灵.关于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加强策略[J].建材与装饰, 2019(36):201-202.
[6]李靜.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 2019(36):115.
[7]雷俊红,汪洪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建筑, 2018,3(06):62-65.
[8]方勇.建筑工程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 2018(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