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红
【摘要】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各国关注的社会问题 , 贫困代际传递在政府和学术领域内有着持续的热门关注度。关于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 其中教育扶贫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贫困 , 贫困代际传递 , 教育扶贫 ;
一、问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组织扶贫上实践活动从来就没有间断。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 , 因地制宜、抓住重点, 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2014 年国家又详细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细则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 开始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
二、相关概念
1、贫困
在不同领域关于贫困有不同的定义方式 ,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 贫困也在不断变化着。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绝对贫困
英国学者朗特里在 1901 年提出 :“一个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是因为其所拥有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的最低需求 , 这种最低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和其他必需品 [1]。”1991 年我国定义贫困为 :“物质生活困难 , 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2]。”
3、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以社会平均生活状况来衡量 , 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到了一定程度 , 就认为他们处于贫困状态 [3]。
4、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 , 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 , 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 , 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的一种恶性遗传链 ; 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 , 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4]。
三、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
1、外部综合影响因素
经济上:劳动力市场具体要求、生产力低下与生产方式的简单化、科技和信息技能的缺乏、农产品市场环境和市场环境之间相关条件、生产资料比如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赋税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负担。
政治上:国家宏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以及在扶贫上的相关政策、基层政府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贫困人民在获得社会资源方面的以及参与相关决策上的权利和机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投入上的机制。
社会与文化上:长久以来形成的贫困文化、历史遗留的相关因素、固有的相关歧视和偏见、家庭或者社区传统的风俗习惯以及特有的价值观、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安全环境的质量、获得保障的机会以及可以获得的途径。
生活环境 : 自然资源的短缺以及质量低下、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发生、社会交通设备以及通讯设备的配置、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保障、社区安全以及家庭暴力、鄉土的归属感、地理位置的偏僻程度。
2、家庭内部影响因素
家庭内部主要是包括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家庭内部结构以及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以及出生的顺序、家族内的遗传性疾病以及先天性的残疾、孩子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的质量、儿童受教育程度和心理素质、家庭主要负责人在经济上的投入、态度以及观念。[6]
四、教育在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影响
关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很多专家给出不一样的解决策略 , 其中教育是一项最热门的研究项目。
实验研究表明 : 教育机制影响着代际收入 , 父代教育的非认知能力对子代的经济上指标有很大影响 , 同时父母的教育水平影响了父母的非认知能力 , 在代际传递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上看 ,(1) 教育财政投资不足 , 导致人力资本水平普遍较低 , 影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工作性质、收入、进而影响代际传递。(2) 教育师资:优质教育资源会极大地影响当地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外在数量和内在质量 , 继而会在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五、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议
结合研究发现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促成实施。
1、政策方面
(1)完善法律法规:未来我们要继续关注问题发展 , 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给教育扶贫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泛化政策受益人群。这包括贫困地区群体 , 城市中的贫困家庭,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留守子女的教育贫困对象。
(3)国家政策在制定时灵活机动 , 避免过度一致性。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标准 , 形成动态的制定和管理机制 , 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
(4)权责分明 , 加强监管 , 强化落实。
2、教育资源供给方面
加大对弱势地区和单位的投入 , 增加对贫困家庭的经济补充以更大限度阻断孩子因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现象 , 同时整合教育资源 , 突破地域限制 ,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化。
3、各阶段教育方面
(1)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监管、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 保障教师资源配置。
(2)义务教育:加大宣传《义务教育法》, 配合监护人一起做好入学、复学保障、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建设 , 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 ,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 撤点并校兼顾学生就近入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 , 保障贫困地区的师资配备 , 提升教师的质量。
(3)普通高中教育:加大财政投入 , 完善高中学校基本设施配置、落实困难学生的补助措施、优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待遇。
(4)职业教育:保障国家政策落地、设立监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产学研有效融合。
(5)高等教育:促进大学转型改革、大学生的就业 , 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6)继续教育:开设家长学校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家庭早期的干预。
六、总结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加强教育扶贫, 国家要有强硬的政策指导、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对各阶段教育的关注改革以及投入、灵活根据各地情况实行不同的政策、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心理状态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提升父代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在教育扶贫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谢君君 .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J]. 复旦教育论坛,2012(3):66-71.
[2] 林乘东 . 教育扶贫论 [J]. 民族研究,1997(3):43-52.
[3]刘军豪,许锋华 . 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2):44-53.
[4]彭 阳 . 教 育 扶 贫 研 究 述 评 [J]. 亚 太 教 育,2016(27):290.
[5]朱德全.“双证式”教育扶贫振兴行动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05(11):14—17.
[6]李晓明 .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78.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