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譞
摘 要: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确立家庭成员身份、疏通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却不尽相同。日本亲属称谓语折射出集体主义至上、亲疏关系分明的东方文化;英亲属称谓语体现出欧美文化里强调个人意识的面子观念。本文从语言特性、礼貌现象和面子观念入手,选取日语、英语两种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中亲属称谓语在父系和母系、血亲与姻亲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在日两者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背后东西方礼貌现象差异、日语中“亲疏观念”特殊体现的社会文化根源。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礼貌现象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51-02
基金项目: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中来汉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创新研究”(2019127)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立亲族成员与本人之间关系的名称。它体现出人们的家庭关系,并彰显人类在特定家庭或社会关系中的特定身份。作为梳理人类家庭关系、巩固人类社会交往的纽带,亲属称谓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体系却不尽相同。
一、日语和英语中亲属称谓语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
(一)父系和母系
英语和日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均不存在父系和母系对应的亲属称谓。英语亲属称谓的制定遵循爱斯基摩制,以夫妻双方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中心[1]。处于中心内部的是夫妻,兄弟姐妹和子女,处于中间层的是祖父母、兄弟姐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子女,处于最外层的是曾祖父和其余上一辈的亲戚。在英语亲属称谓语中,最靠近核心关系层的人群称呼明确,身份区分度高,而核心关系层以外的亲属称呼则相对模糊,身份区分度低。较为明显的例子是英语中的aunt一词适用于称呼汉语中的伯母、姨母甚至舅母,cousin一词则适用于形容所有的堂表兄弟姐妹。日语的亲属称谓语采用分类法的机制,同样未体现出父系和母系的差别[2]。日语中的おじ可以指代伯伯、叔叔、舅舅和姑父,おば一词用于称呼伯母、婶婶、姑姑、舅妈。在父系和母系称呼的淡化和高度概括上,日、英亲属称谓表现出一致性。
(二)血亲与姻亲
英语亲属称谓语未针对血亲、姻亲的区别进行明确划分。父母双方的兄弟均称为uncle,父母双方的姐妹統称aunt。称谓系统中唯一能体现血亲、姻亲区别的是亲属称谓后有无——in law,譬如son-in-law代表女婿,daughter-inlaw代表儿媳。但此类明确划分仅限于英亲属称谓中的核心关系层,核心关系层外的其他称呼均具有一概而论的特点:如brother-in-law既指代姐夫、妹夫也指代大伯、内兄。日语同样不标明亲属来自血亲或姻亲,日语亲属称谓甚至没有划分母亲和岳母、父亲和岳父等不同血姻亲关系的词语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要家庭构成。在西方社会的家庭构成中,核心家庭体系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特征。每一对夫妇生育的子女也在成年后自立门户,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家庭。日本在二战以后,面临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双重考验。受欧美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影响,近现代日本的家庭结构中单身家庭和核心家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核心家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模式导致日、英亲属称谓语中围绕夫妻双方及其子女的词语划分明确,其余亲属关系划分模糊。
第二,来自价值观念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在西方人看来,个人行为和愿望的实现不受到群体束缚,具备独立性[4]。他们平等对待夫妻双方,与核心家庭以外的亲属来往较少,关系相对淡漠。英亲属称谓语中血亲、姻亲词汇的缺失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日本是一个重祭祀轻血缘的国家[5]。不同于中国血脉传承的观念,日本家庭选择家业继承人并不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子,有真才实学的外人或养子同样可以继承家业。日本人血缘观念的淡薄导致日亲属称谓对血亲、姻亲无明确划分。
二、日语和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显著差异
日语作为在日本国内通用的单一语言,被许多语言学家冠以“以心传心暧昧语言”的称号。说话双方从有限的对话中领会出言外之意,以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然而,当人们在称呼自家亲属和问候他人的亲属时,会使用截然不同的亲属称谓语。前者使用日文中的自谦体,显得谦卑而恭敬;后者使用敬体,显得尊敬而体面。这一区别不仅适用于核心家庭成员,也适用于核心家庭外的所有亲属。在面对家庭内部或其他家庭亲属称谓选择上,日语不再暧昧模糊,变得泾渭分明。与之相反,英亲属称谓语的体系中不存在“内外有别”的特点。西方家庭中的父母无论是在家中还是面对外人,都会称呼自己喜爱的儿子为“my son”。当子女向双亲介绍来自其他家庭的朋友时,依然会称呼父母为“mother”和“father”。当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代人进行往来时,不论熟识与否,西方人都普遍使用Mr、Mrs等人称代词的通称代替亲属称谓语以表尊重。日亲属称谓选择上的“内外有别”和英亲属称谓语的单一笼统,构成了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系统上的显著差别。
三、日语、英语亲属称谓语差异性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东西方礼貌现象差异
在礼貌现象和准则上,日本和中国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交往时的称呼遵循“贬己尊人”的原则。自称贬低自己,他称抬高别人。两者的区别泾渭分明,不可颠倒使用[6]。这一原则与日亲属称谓语“两极分化”的自称和他称完全一致,是中、日两国共有的礼貌现象。生活在以群体为中心的社会中,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注重对方的感受,并习惯性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自己的言行举行。“自卑而尊人”的称呼方式是日本社会约定俗称的称呼准则,折射出日本人对自身和对方面子的看重。在他们看来,面子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承认,是来自于别人的肯定与赞许,希望别人给自己面子的前提是自己也给予他人面子。由此,日本人通过谦逊的称呼方式与对方来往,力图创建和谐的交往氛围。
而西方文化理念里,礼貌准则的前提是对个人独立性和平等性的尊重。西方人在人际交往时,最先考虑的是对个人行为自由和自我愿望实现的尊重,而不是迎合他人和他人的价值取向。与日本文化中面子代表他人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承认不同,西方文化中的“面子”不仅包括得到他人的赞同和欣赏,也表达着不希望他人把自我想法强加于人,期望自我行为不受干涉的独立意志[7](Brown &Levinson,1987)。西方人的这种自我独立意识适用于其简明扼要的亲属称呼系统。当与其他家庭进行往来时,他们会使用通称表示尊重,不会通过贬低自身来取悦他人。
(二)日語中“亲疏观念”的特殊体现
日语亲属称谓中独特的“自称和他称”,折射出日本文化中的“内外有别”的亲疏观念。从日语语用规则上看,在与年长者、社会地位比自身高的人交谈时,需使用敬语以表尊重,那么为什么要在亲属称谓语中融入敬语成分呢?通过比较下面两个例子来进行解释。
①是发生在两位女性同事间的对话:
小野:この方はどなたですか。
李:私の母です。
小野:お母さんはおいくつですか。
李:五十二歳です。
②是发生在一对父子间的对话描述:
ひさし:歯か?
ひさし:まだ痛むか?
父親:少しだけ
在第一段同事间对话里,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包含“自称和他称”的亲属称谓,对话双方显得恭敬有礼,但无形中将自身家人和他人亲属分得明明白白,双方存在距离感。第二段对话则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亲属称谓词,看似奇怪,实质上却体现了父子间的关心。因为彼此熟识,他们可以心领神会彼此的意图,不需要使用亲属称谓表示礼貌。诞生于以“体察文化”著称的社会环境中,日语的一大特点是说话双方会尽量减少言语上的交流,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量自己的行为处事[8]。但是,日语的这一简化特点仅适用于熟识的群体之间。当面对陌生或关系疏远的对象时,人们会使用敬语。日本人把以家庭为代表的集体认作“内部”,把不属于内部集体的人和物统称“外部”。对待集体中的人可以畅所欲言,对待集体外的人需要使用敬语以表尊重和距离感。亲属称谓“他称”中的敬语成分不仅展现了说话双方对彼此的尊重,也折射出对话双方不属于同一群体的微妙事实,暗示说话双方的亲疏关系。
语言和文化间存在着奇妙的关联。日、英亲属称谓系统的相同点体现出日本和西方国家在家庭结构和血缘观念上的相似;两者的差异性则反映出东西方在人际交往上迥然不同的礼貌准则和面子观念以及日语独有的“亲疏观念”。了解不同国家亲属称谓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有助于人们在全球化趋势引领下的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李存安.英汉亲属称谓差异中的文化底蕴[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s1): 121-123.
[2]周虹.汉日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差异与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90-91.
[3]吴建华,等.近代以来日本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5):165-170.
[4]张楠楠.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论与礼貌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643-645.
[5]李卓.从家到家庭:跨越三个时代的艰难历程—日本家庭关系演变对照[J].人民论坛,2013(23):25-29.
[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7]Brown. P. &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祝大鸣,强调“以心传心”的暧昧语言文化——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续探[J].外语学刊,1999(1):89-92.
(责任编辑:林丽华)